□甘肅省臨夏市第三中學 朱輝
臨夏歷史文化悠久,唐蕃古道、甘川通衢在這里交錯延伸,中原農耕文化和西北游牧文化在這里深度融合,眾多民族在這里和睦相處。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民間美術資源稟賦獨特,其中雕刻葫蘆堪稱“臨夏一絕”。雕刻葫蘆主要種類有大葫蘆、雞蛋葫蘆、疙瘩葫蘆、腰葫蘆(螞蟻葫蘆)、扁圓葫蘆、長頸葫蘆等。據說,雕刻葫蘆最初是由民間藝人在葫蘆上走刀劃針,隨意地刻畫出一些蟲魚鳥獸,作為觀賞。后來,隨著藝人的不斷摸索和探究,使雕刻葫蘆技藝有了提高,形成了專門的雕刻葫蘆藝術。而這些藝人以自己奇妙的構思、嫻熟的刀法,將人物、山水、花卉、飛禽走獸刻入畫面,并配以詩文書法,在方寸之間盡顯大千世界。2005年12月成立了臨夏州葫蘆藝術協會,協會成立之后立即進行了調查摸底工作,開展了雕刻葫蘆藝術培訓、研討、宣傳等活動,為臨夏葫蘆雕刻藝術的挖掘、保護、傳承工作起了一個良好的開端;2006年,臨夏雕刻葫蘆被列入甘肅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由于受地理位置影響,缺乏品牌意識,雕刻人員少,高水準的藝人更少,導致缺少精品雕刻葫蘆作品、雕刻葫蘆作品樣式單一等,這些都嚴重制約著臨夏雕刻葫蘆藝術的發展,因此在臨夏中小學美術課堂開展雕刻葫蘆藝術教學顯得尤為重。
中國民間美術是由中國人民群眾創作的,以美化環境、豐富民間風俗活動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流行的美術。臨夏雕刻葫蘆藝術就是臨夏勞動人民在從事勞動生產過程中不斷豐富、發展創新而來的。葫蘆初期作為生活用具,往后慢慢演變為工藝擺件,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逐漸成為民間工藝品。我國幅員遼闊不同的地區演化出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不同的地區由于受自然環境、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響,逐步形成了本地區獨居風格的審美風格,并不斷完善代代相傳,這些特點也恰好在雕刻葫蘆藝術作品上呈現出來,表現出了較高的文化價值。另外,臨夏雕刻葫蘆藝術在馬耀良老先生的帶領下也繼承、弘揚了臨夏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這樣看來,它還有較高的社會價值。
臨夏人歷來就有種植、培育葫蘆的習俗,這也為普及雕刻葫蘆技藝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近年來,社會步入多元化時代,現今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人工智能的普及推廣之下,我們的傳統文化伴隨著與歐美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影響,民間文化逐步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更有甚者出現了失傳和斷代的情況(如:河州釘碗技藝、打土坯等),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也是教育者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為防止雕刻葫蘆這項傳統民間技藝出現失傳和斷代的現象發生,在臨夏地區以中小學美術課堂為平臺,適時引入雕刻葫蘆藝術教學顯得頗為重要,因為這樣不但能更好地傳承這項優秀的民間傳統技藝,還能豐富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1.重視中小學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適時將雕刻葫蘆藝術引入臨夏中小學美術課堂。《美術課程標準》強調了對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但現行美術教科書通常在內容的選擇上側重于專家篩選的中外大師作品來熏陶感染學生,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家鄉身邊的民間藝術,例如教科書上要介紹雕塑作品時,你會馬上想起《思想者》《斷臂的維納斯》等,但人們往往忽視了身邊的《黃河母親》,被忽視的原因就是沒有進入教科書,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雕刻葫蘆藝術更是如此,許多外來游客來到臨夏首次接觸到精品雕刻葫蘆藝術,都被高超的雕刻技藝、精美的畫面布局(如《八十七神仙卷》《飲中八仙》等)深深折服。臨夏作為一個多民族的西部重鎮,擁有豐富的鄉土美術資源,而最具代表性的雕刻葫蘆目前在藝術上并不出類拔萃,但雕刻葫蘆所呈現出的是臨夏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及審美情趣,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更能讓學生自覺地進行技能學習,潛移默化地達到美育的教學目標。
雕刻葫蘆藝術是臨夏州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但是隨著現在各種時尚文化的沖擊,人工智能、3D打印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手工雕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大有被工廠機器生產取而代之的趨勢,加上廣大青少年對傳統民間美術作品產生審美疲勞,或多或少存在抵觸傳統民間美術的思潮。的確雕刻葫蘆作品中有些題材、元素已經不合時代審美標準,但精品雕刻葫蘆更是靠雕刻藝人一針一線、一點一劃精雕細刻而成的,所散發出的獨特魅力是機器雕刻望塵莫及的,實踐證明手工雕刻有自身獨特的情感魅力。因此在我們臨夏地區中小學美術教育中適當引入地方非遺文化——“雕刻葫蘆”,在一定程度上更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
2.美術課堂教學中突出臨夏雕刻葫蘆藝術文化內涵的講解。《美術課程標準解讀》中將美術教學的性質定性為人文性質,它將美術課程從技能學習的層面提升到了文化層面。學生通過學習當地民間雕刻葫蘆藝術,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民間文化資源,也有利于雕刻葫蘆技藝的開發和傳承。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傳授雕刻葫蘆文化時,應將重點放在如何賞析一件藝術作品上,包括雕刻藝人的介紹及現階段雕刻葫蘆藝術發展的整體狀況;在講解雕刻葫蘆藝術語言時,從雕刻藝人的立意、構思、刻法、材質等方面解讀;為理解雕刻葫蘆的獨特性,還可將同一題材與臨夏當地磚雕、蛋雕作品作對比。例如在展示馬世賢創作的《神奇的臨夏》這一雕刻葫蘆作品時,首先介紹馬世賢從藝簡介,接著師生賞析整個畫面采用散點透視展現的臨夏元素,整個作品滲透著濃郁的民族氣息和精湛的雕刻技藝,同時讓學生通過欣賞、把玩《神奇的臨夏》加深了認識臨夏的記憶。因此在“欣賞、評述”雕刻葫蘆藝術時,就要了解臨夏當地文化、宗教、風俗等知識,不僅增加了學生學習臨夏雕刻葫蘆的趣味性,同時還填補了美術課程的綜合性。
3.完善雕刻葫蘆藝術教育理論,多方培養、引進雕刻葫蘆專業人才。雕刻葫蘆在臨夏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只要對本地雕刻葫蘆做認真調查研究,就可以開發為美術課程資源,最終整理成為可供臨夏中小學使用的校本教材。現在臨夏許多學校都配有鄉村少年宮,美術教師可充分利用少年宮資源開展雕刻葫蘆藝術培訓,培訓內容側重點應放在雕刻葫蘆藝術欣賞和理論知識方面,雕刻技能由教師演示或邀請臨夏當地葫蘆雕刻藝人進行展示,興趣高的學生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簡單練習。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在學期末考評少年宮輔導工作時,一定要重視輔導教師的教學理念及教學設計等環節的考核,一味追求學生雕刻作品就顯得本末倒置了。畢竟從學生的年齡和培訓的目標來看,重在普及宣傳雕刻葫蘆藝術,培養學生興趣為主,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家鄉,了解雕刻葫蘆藝術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雕刻葫蘆藝術融繪畫、書法、篆刻于一體,是臨夏各族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魯迅先生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為一名基層美術教育工作者,更要為雕刻葫蘆藝術的傳承與保護貢獻畢生的力量,這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番創新,一次發展,讓我們在廣大青少年的共同努力下把臨夏雕刻葫蘆藝術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