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葆真小學 劉芳
近年來,由于經濟社會和信息化的飛速發展,受自媒體、大眾文化、通俗文化的影響,人們的思想也在逐漸發生變化。當前,少年兒童所處的社會思想文化環境日益復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面臨新機遇、新挑戰。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載體,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實現“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重要途徑。因此,提升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是新時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衡量學校德育工作的核心指標,是為祖國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的價值取向。筆者以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策略方面為切入點展開了調查與探究,以期能改善思政教學現狀。
目前有部分思政課教師為兼職教師,且老齡化嚴重、教學能力薄弱、知識結構比較單一,在思政課教學中習慣以傳統教學為主,課堂創新不夠,教學效果不高,教學內容緊扣課本、拓展少,導致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主動性較差,學習興趣不濃厚。家長普遍對小學思政教育不夠重視,認為只是一門學生需要了解的常識課,在開展與課程相關的德育實踐活動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相關活動載體較少、內容不夠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形式單一。經分析論證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如下。
調查顯示,我校的思想品德課程教學工作過程中,存在著形式化和口號化的不良傾向,沒有按照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指導開展思政課,沒有全面落實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這給小學生的全面成長、身心發展帶來了嚴重的不良影響。
近年來,我校雖然不斷完善教材體系,積極開發校本課程,目前開發的關于思政課的教材有3 本。但在課程管理和課堂教學的應用中比較欠缺,落實不夠到位,沒有達到開發思政課教材的目的,教材體系建設不夠健全。
在我校的課程安排和課程框架體系中,對思政課與其他課程的融合運用上是一片空白。教師在教學語文、數學、科學等課程中,大多數是以傳授知識為目的,忽略了育人功能。
對小學而言語數外三科仍然是檢測學校教學質量的主要指標,而具有彈性的思政課等沒有納入對學校的考核體系中,導致學校重語數外成績、輕思政課教育。因此,學校的思政課教師專業化能力較差,培訓、學習的機會很少,教師素養普遍沒有得到提升。
在小學階段,大多數學校都把思政課看作常識課,沒有納入學校的統一考核體系中,對思政課教師沒有和語數外教師一樣建立起同等的評價體系,導致教師的積極性不高。
小學思政課是少年兒童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啟蒙教育,小學思政教育決定著學生品德發展的方向,關系到“為誰培養人”的價值取向,是鑄魂育人的保障性工程。為了實現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科技強國、軍事強國、文化強國等奮斗目標,教育是基石,是實現各種強國的基礎與保證。只有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才能實現教育強國,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
1.首先要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提高思想政治素養首先要關注時事,熟知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積極組織思政課教師深入學習全國教育大會講話精神和《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要求思政課教師研學悟透,掌握精髓要義,提升政治覺悟,不忘為黨育人初心,牢記為國育才使命,從而堅定“四個自信”、牢固樹立“四個意識”。
2.提升思政課教師專業素養。學校應積極開展思政專業理論學習,提升思政教師隊伍教研能力,完善思政課教師校本培訓制度,還要積極組織思政課教師參與各種知識、課堂教學技能等教學基本功競賽活動,促進專業能力發展。
3.組織思政課教師參與社會實踐鍛煉。學校可積極組織開展參觀紅色革命紀念館,重走長征路,觀看紅軍長征專題影片,研讀革命書籍等實踐教育,優化思政課教學效果,增強思政教學實效性。
提高思政教育質量,就要完善思政課教學質量評價制度,切實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檢驗教育教學質量,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積極推進思政課教師評價改革,堅決克服“五唯”頑瘴痼疾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素質等片面辦學行為,創新評價體系,建立健全思政課教師激勵制度,在評優選先、職稱評聘方面適當傾斜。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是思想教育的主陣地,教師不僅要對道德與法治教材要進行整合,還要結合時事及社會熱點問題進行重構,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推進“互聯網+”家校協同育人教學模式,將微視頻、微課推廣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實現思政課“翻轉課堂”教學。教師還可以在思政課教學中,全力推進學校近年來研究推廣的學生參與合作的課堂結構,全力構建“資源共享、多元合作”“情境模擬、主題探究”“自主學習、分層對話”“多維互動、立體生成”等新型課堂,真正實現從單一的學科教學走向綜合的實踐育人,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達到育人目的。
目前,學校所開展的思政課教學仍然以統編的《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主,時事熱點問題更新較慢,教學內容不夠豐富,因此,學校在實施思政課教學中,不能僅僅停留在統編教材上,還應結合當前社會熱點問題、地域特色、教學質量薄弱環節開發獨具特色的單元主題課程、編寫校本教材,構建一體化思政課教材體系,全方位、多元化開展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必須以課程為中心,推進所有學科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深度融合,是新時代教書育人的必然要求。如小學科學、數學可以從誠信、嚴謹為視角尋找切入點;體育、音樂、美術課程從愛國、友善、自強、友愛、和諧等方面傳遞價值觀和人生觀,從而達到全科育人的目的。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課程,更是一門活動型課程。教師要充分利用當地國家意識教育的場館,如烈士陵園、地震災后主題紀念公園等,組織學生實地參觀訪問,引導學生形成理性的愛國意識,促進學生愛國行為的養成,并結合清明、國慶節、建黨、建軍、建隊等節日活動,強化入團、入隊、升旗、結業典禮等儀式教育,推進活動育人一體化建設,在參與感悟中主動踐行核心價值觀。教師還可以開展“愛國旗、愛國徽、愛版圖、愛家鄉”的四愛教育、“知黨史、知國史、知校史”的三知教育和“中國夢、幸福夢、快樂夢”的三夢教育,將愛國主義教育、責任感教育、規則意識教育等融入課堂。
思想政治教育是鑄魂育人的工程,教師作為一名“筑夢人”,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高自身素養、創新教學方法、整合教育資源、拓寬育人渠道,奮進新時達,踏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新征程,引領“逐夢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用破釜沉舟的決心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創造思政教育的美好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