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清 費曉輝 宋家明 邴新帥
(1,吉林省雙遼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136400;2,吉林省雙遼市城區畜牧獸醫站 136400;3,吉林省雙遼市畜禽屠宰工作服務中心 136400)
近年來,由于受到病毒、細菌、寄生蟲及飼養管理不當等因素的影響,引起的豬呼吸道疾病廣泛流行,此病被稱為豬呼吸道疾病綜合征(PRDC),多發于18~20 周齡的豬,因而又被稱為“呼吸道病18 周齡墻”。我國許多養豬場都受到此病威脅,而且發病率逐年升高,引起豬生長緩慢,飼料利用率降低,豬肉品質下降,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由于誘發此病的病因復雜,已成為困擾養豬業發展的主要問題,而且隨著養豬場規模化發展,飼養密度加大,空氣污濁,刺激呼吸道黏膜,加重了呼吸道疾病的發展。
PRDC 是多種病原微生物和應激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混合感染,涉及的病原體較多,包括原發性感染疾病和繼發性感染疾病。下面對誘發豬呼吸道疾病的常見原發性病原、繼發性病原及應激因素做詳細介紹。
1.1.1 豬肺炎支原體
豬肺炎支原體是引起豬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典型的癥狀是氣喘、咳嗽、生長緩慢,而且還容易繼發感染其他疾病。此病僅發生于豬,不同品種、年齡、性別的豬都可以感染發病,尤其哺乳仔豬和斷奶仔豬容易發病,死亡率較高,妊娠后期和哺乳期的母豬次之。母豬和成年育肥豬多呈隱性感染,癥狀不明顯,也很少死亡。病豬和隱性感染豬為主要傳染源,病豬通過咳嗽、打噴嚏污染周圍空氣,健康豬吸入后會感染發病。支原體主要通過空氣傳播,傳播途徑不易阻斷,因而豬群感染率高。支原體肺炎是最難凈化的傳染病之一,尤其多種病菌混合或繼發感染時病情更嚴重,更難治療。
1.1.2 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病毒
感染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病毒(PRRSV)后引起PRDC,此病在我國多地呈現不同程度的陽性率。PRRSV 有兩個血清型,分別為美洲型和歐洲型,我國流行毒株多為美洲型。這兩種毒株的抗原差異性顯著,交叉反應很少。PRRSV主要感染繁殖母豬和仔豬,引起呼吸道癥狀和繁殖障礙,母豬出現流產、死胎;保育豬多出現呼吸道癥狀,生長緩慢,死亡率增加,成年豬多為隱性感染。
病豬和帶毒豬是主要傳染源,通過鼻液、尿液、糞便、精液等向外排毒,主要經呼吸道感染,種豬也可通過精液、胎盤垂直傳播,營養不均衡、管理水平粗放、衛生條件變差、飼養密度大、氣候惡劣等是主要誘發因素。
1.1.3 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放線桿菌
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引起的,典型的病變為肺出血、壞死和纖素性滲出。近年來,隨著規?;B殖的發展,發病率逐漸上升,引起豬高度呼吸困難,出現急性敗血癥而死亡,存活的豬也會生長緩慢,飼料利用率降低。胸膜肺炎放線桿菌是革蘭氏陰性桿菌,有莢膜,不形成芽孢,能產生毒素,對環境的抵抗力較強。不同生長階段的豬都易感,尤其是1 月齡以下的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病豬和帶菌豬是主要傳染源。氣溫突變,環境不良,衛生條件差,飼養密度大是誘發因素。此病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染,而且還容易繼發感染豬偽狂犬病、藍耳病等,使病情加重。胸膜肺炎放線桿菌血清型多,疫苗防控比較困難。
1.2.1 多殺性巴氏桿菌
豬肺疫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的傳染病。病變主要在胸腔,前腹側肺部發生實質性變性,氣管內有泡沫樣分泌物。此病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吸血昆蟲、皮膚黏膜傷口也可以引起感染。環境衛生不良、氣候突變,過度疲勞、長途運輸是主要誘因。
1.2.2 副豬嗜血桿菌
副豬嗜血桿菌病又被稱為多發性纖維素性漿膜炎和關節炎,是由副豬嗜血桿菌引起的,主要發生于5~8 周齡的保育豬階段,病初表現為食欲不振、發熱、呼吸困難、運動失調等癥狀,急性階段耐過的豬會出現咳嗽、生長遲緩等癥狀。副豬嗜血桿菌感染可以使呼吸道癥狀加劇,引起纖維素性化膿性支氣管肺炎,使病情惡化。
1.2.3 豬霍亂沙門氏菌
仔豬副傷寒是由沙門氏菌感染引起的,發病后表現為肺炎、敗血癥、腸炎等,還可以導致妊娠母豬流產。此病主要發生于1 月齡仔豬,主要通過消化道感染,病豬和帶菌豬是主要傳染源。急性敗血型的病豬呼吸癥狀明顯,繼發感染常常會造成診斷困難。
1.2.4 寄生蟲性病原
豬球蟲、附紅細胞體、豬蛔蟲、豬后圓線蟲、弓形蟲等寄生蟲感染也會出現呼吸癥狀,如蛔蟲幼蟲移行進入肺泡及支氣管時可以引起肺炎;豬后圓線蟲寄生于豬的支氣管和細支氣管,感染后常并發豬肺疫[1]。
1.3.1 環境因素
養殖場密集養殖區,糞尿污染嚴重,病死豬亂扔,蒼蠅、蚊子、老鼠等較多會增加感染疾病的機會。豬舍內通風不良,灰塵、氨氣、硫化氫、二氧化碳等含量超標,也會對呼吸道產生刺激,引起呼吸道疾病。
1.3.2 季節因素
呼吸道疾病受季節的影響較大,冬春季發病率較高。冬春季氣候寒冷,豬舍通風不好發病率會升高。
1.3.3 飼養管理措施
生產模式、豬的來源、防暑降溫措施、生物安全措施、飼養密度、消毒制度等都對疾病發生有很大影響,如飼養密度高、豬糞清理不及時都可以增加感染疾病的機會。營養不均衡,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和維生素,飼料質量差,發生霉變等都可以引起豬群免疫力下降,容易發病。
養殖生產中盡量采取自繁自養、全進全出的生產模式,哺乳仔豬盡早斷奶,提高飼料營養水平,不飼喂發霉變質和冰凍的飼料,飼養密度要合理,盡量減少豬群轉欄和混群次數,做好抗體檢測,淘汰陽性豬,凈化豬群,加強生物安全措施,降低安全風險[2]。
根據豬場具體情況及該地區疾病的流行規律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加強豬瘟、偽狂犬病、豬喘氣病、豬支原體及藍耳病等疾病的疫苗免疫,疫苗接種程序要規范。為了提高免疫效果,可以應用促進免疫作用的黃芪粉、維生素等藥物。
為防控PRDC 中細菌性疾病的繼發和并發可以應用鹽酸土霉素、四環素、泰樂菌素、替米考星、紅霉素、林可霉素等藥物進行預防和治療。PRDC 防控要在關鍵環節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如初生仔豬做好3 針(3、7、21 日齡) 藥物保健計劃,對預防仔豬PRDC 有很好的效果[3]。
PRDC 的誘發因素比較復雜,是由一種或多種細菌、病毒感染,在環境應激等因素的作用下引起,防控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預防為主,治療為輔。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保障體系,改善豬群飼養環境,提高管理水平,做好預防免疫和藥物保健,以此防控PR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