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輝宏
(云南省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畜牧獸醫總站 651500)
通常牛群感染支原體后會引起肺炎癥狀,由于以前牛群飼養規模小、跨地區異地易地調運少,牛群發生本病的次數相對較少,沒有引起養殖戶對本病的重視。但隨著畜牧業的發展,規模化養殖不斷增加,牛群飼養密度越來越高,再加上養殖場技術水平偏低,沒有充分認識本病的嚴重性,致使牛群感染傳染性支原體肺炎的風險提高,給養牛業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本文從牛只發病癥狀、疾病診斷要點、防控措施和防治方法等方面逐步分析,幫助養殖戶掌握本病發生規律和特點,有效防控本病的發生,確保牛群健康生長,提高養牛業的養殖效益[1]。
根據臨床經驗,牛群引進后一周會發生傳染性支原體肺炎,病牛表現情緒失控、食欲減退、逐漸消瘦、毛色無光、聲音渾濁、出現咳嗽癥狀,晚上更加明顯,鼻腔中流出鼻涕。有的病牛出現嘔吐和腹瀉癥狀,糞便中攜帶血色,有的出現關節炎病癥。如果有個別牛只發病,病情會很快在整個牛群傳播,并且傳播速度很快。尤其是剛出生的犢牛,體質較差、呼吸系統發育不完善,更加容易感染支原體肺炎,并且犢牛發病后病情更加嚴重,癥狀更加明顯:呼吸困難、呼吸頻率增加、劇烈咳嗽,有的咳嗽不停、體溫升高,開始消瘦,最后衰竭死亡。大多情況下犢牛發病后整個病程維持在1 周或幾周時間,使用常規治療方法效果不明顯,如果管理不當或治療不及時會引起較高的死亡率,有的牛群死亡率達到65%~90%,嚴重降低牛群養殖效益。有的病牛表現關節炎病癥,跗關節腫脹或壞死,開始發生跛行和站立不穩等現象,有的會出現其他癥狀。
牛支原體對環境比較敏感,在環境不適宜的條件下不容易生長,尤其是營養不足時更難以生長,各種條件都達到的情況下生長也比較緩慢,要想檢測牛支原體病毒,需要在冷藏條件下分離和提純。通常在無菌情況下采集病牛肺部組織,還可以采集關節液、胸腔等病變組織做樣本進行初步檢測。由于分離病毒不僅要求條件較高,還需要較長的時間,往往會因條件有限或時間長而延誤病情,因此,實際生產中經常采用玻片或試管凝集試驗、沉淀試驗、補體結合試驗和冷凝集試驗等方法來確診,有利于快速診斷和有效治療。同時需要與牛流行性感冒進行鑒別診斷,一般牛流行性感冒呼吸道癥狀相對輕緩,不會出現呼吸困難的情況,并且病程短、死亡率低,根據這些癥狀可以比較容易地將兩種病區別開來[2]。
牛支原體只傳染給牛羊,病牛可以通過口腔或鼻腔分泌物排出支原體,健康牛只通過與病牛直接接觸而感染,這樣可以在整個牛群中快速傳播,并且牛群感染本病后很難徹底根除,給整個養牛場帶來嚴重損失,所以飼養養殖戶中必須做好本病的綜合防控工作,確保牛群健康。
實踐證明,牛群感染傳染性支原體肺炎后需要盡早診斷和治療,否則隨著病情的發展,病原體容易產生耐藥性,而且本病還容易發生繼發或混合感染,從而加重病情,增加治療難度,并且整個病程較長,還容易反復發作,給整個牛群帶來很大危害。同時在牛群運輸過程中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尤其是運輸犢牛時必須在斷奶后30d 進行,否則犢牛對飼料營養消化吸收功能還不完善,會大大降低犢牛體質和抗病能力,進而誘發犢牛感染本病。在運輸前供給充足且營養的全價飼料有利于維持原有膘情,防止體況下降而誘發各種疾病。
根據牛群年齡準備好相應的飼料、圈舍和設施設備等,牛群入舍后能很快適應生活環境,避免溫度和濕度與原來圈舍差異較大引起的應激反應。切忌從疫區引進任何品種的牛只,需要從異地引進牛群時需要做好檢疫和免疫接種工作,確保引進的牛群處于健康狀況。在引進后需要隔離飼養2 個月左右,檢測沒有任何疾病后才放入大群混合飼養。同時做好牛群管理工作,將不同年齡的牛只分群飼養,制定合理的飼喂程序,便于管理和供給營養一致的飼料。切忌將所有牛只混合在一起飼養,這樣容易發生相互競爭情況,不僅采食、飲水受到影響,而且還會影響牛群均勻度和生長速度。
雖然自繁自養方式影響牛場規模化發展,但自繁自養方式能極大降低牛群發病率,因為這種模式可以切斷疾病傳播途徑,本場牛群不與外界牛群有所接觸,減少了接觸外界病原微生物的機會。同時采取自繁自養模式,根據本場實際情況合理安排牛群結構,保證牛群健康發展[2]。
在牛群生長過程中,需要提供溫濕度適宜的生活環境,否則溫度忽高忽低給牛群帶來應激,刺激呼吸系統黏膜,進而引發支原體肺炎。如果濕度過大,不僅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迅速繁殖,而且病原體還會附著在飛沫中被牛只吸進呼吸道,在呼吸道黏膜繁殖生長,誘發牛只發生支原體肺炎。加強通風管理,確保舍內空氣質量良好,否則污濁的空氣中有害氣體含量較多,尤其是氨氣能直接損害呼吸道黏膜,引起牛群發生呼吸道疾病。同時根據牛群不同生長階段,制定合理的飼喂程序,并供給營養全面的飼料,一方面可以減少牛群發生營養不足或營養過剩問題,另一方面能提高牛群體質和抗病能力,降低牛群感染本病的概率。
在日常管理中需要制定科學的消毒程序,每天定時對地面進行清掃和消毒,每周定時消毒2 次圈舍和活動場所,減少環境中病原體含量和疾病傳播。同時根據當地疾病流行情況,給牛群進行免疫接種,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抵御外界病菌能力,達到預防本病的目的[3]。
“早診斷,早治療”是有效控制本病的基本原則,早期應用抗生素治療有一定效果。牛支原體無細胞壁,對作用于細菌細胞壁的b 內酰胺酶類抗菌藥物如青霉素和頭孢類不敏感,因此,應選作用于細菌蛋白質合成的相關藥物,如喹諾酮類藥物(環丙沙星、氧氟沙星),泰樂菌素類抗菌藥物(泰樂菌素、替米考星、瑞可新)、四環素類抗菌藥物(四環素、多西環素),泰妙菌素類抗菌藥物(支原凈、沃尼妙林),氯霉素類(氟苯尼考)等,嚴重者還應配合對癥治療。
牛傳染性支原體肺炎具有較大危害,而且治療效果普遍較差,因此,養殖戶應正確掌握牛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癥狀和診斷要點,定期檢查牛群,盡力做好預防工作,及時對本病進行有效治療,加強飼養管理,始終保持圈舍清潔。這樣才能有效防止本病的發生,降低養殖戶生產風險,促進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