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俊燕 王素紅
(1,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農業農村局 252000;2,山東省聊城市畜牧獸醫事業發展中心 262000)
近些年,隨著國家對返鄉創業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很多外出務工人員開始返鄉創業,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選擇以養殖業起家,養羊是很多人看中的項目之一。2018 年我國爆發的非洲豬瘟導致大量豬死亡,豬肉價格暴漲,間接帶動了羊肉、牛肉、禽肉等消費量的提升,使得更多的人開始進入養殖業。下面以基層羊場的存在常見問題為話題和大家作一下詳談。
養殖生產本質和普通商品的生產沒有區別,育肥羊場必須進行分批次管理,而筆者在走訪期間發現很多羊場并未嚴格分開,大羊、小羊混合飼養,很多羊群存在自然交配現象,母羊分娩沒有統一時間,管理非常混亂。還有些羊場將不同批次、不同品種的羊混養在一起,殊不知這些羊因生長發育階段不同,生理特征不同,對營養的需求也不一樣,如果采用同一種飼料,勢必會影響羊的生長發育,對飼料也能造成隱性浪費。
基層很多落后的羊場由于養殖知識匱乏,思想還停留在傳統的養殖方面,雖然也參加各種政府、企業等舉辦的培訓會,但改變養殖模式需要較長時間的積累。特別是近些年隨著返鄉創業潮的出現,很多在外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時,只是能解決一定程度的資金問題,對養殖技術一般需要3 年以上的時間積累,這個過程很少人能堅持下來。筆者在調研隨訪期間發現有多品種、多批次混養現象的養殖場戶主大多都是外出返鄉的農民,他們也急需專業人員的幫助。
羊雖然是對應激不敏感的動物,但長期或短期較大的應激也會對羊產生大的影響[1]。最大的應激莫過于飼料、人員的頻繁更換,這些在中小型養殖場表現最多。拿飼養員崗位來講,長期固定一名飼養員對羊的生產非常重要,羊在生長過程中會對飼養員逐漸熟悉,包括喂水時間、喂水量、上料時間、上料量、運動時間、放牧時間等在內的飼養習慣基本都很固定,羊的應激非常小,利于生長。相較于養殖水平低的中小羊場,大型羊場很少頻繁更換飼養員,固定養殖人員后,羊可以與飼養員長期接觸,良好的飼養習慣對羊的育肥很重要。同樣道理,飼養員長期接觸同一個羊群能使其準確掌握每只羊的特性,哪只羊經常生病,哪只羊性格霸道,哪只羊吃料速度慢,哪只羊膽小等情況只有長期接觸才能了解,如果變更飼養員,新飼養員對所有的情況都需要重新熟悉,進而對羊的生產不利。除了飼養員變更外,氣候突變、暴力驅趕、斷水斷料、飼料變更、濫用藥物、長途運輸、異地轉群等都是臨床常見的應激,建議通過加強管理來降低對生產的影響。
瘤胃是反芻動物最重要的消化器官,瘤胃猶如一個大的發酵罐,占據了70%以上的左腹腔體積。瘤胃本身不會分泌纖維素酶,之所以能將飼草中的纖維分解主要還是通過有益微生物分泌的酶實現的,瘤胃中含有大量有益菌和纖毛蟲,通過這些微生物的作用不但能起到降解飼料大分子物質的作用,還能維持瘤胃液中微生態的平衡,使不慎食入的有害菌在平衡的微生態體系中無法繁殖和代謝,最終死亡,通過該機理可確保羊的消化道健康。正是由于瘤胃的微生態平衡作用才使得羊能健康成長,有人說“養羊就是養瘤胃”,足見瘤胃對羊的重要性。很多養殖觀念落后的羊場平時如果不注重瘤胃的保健,羊群整體發病率、死亡率、生長速度、出欄時間、料肉比等生產指標肯定不如注重瘤胃保健的羊場。瘤胃保健最簡單的措施是在飼料中長期添加微生態制劑,以“少喂勤添”的方式進行飼喂,加強巡場,發現有反芻功能減弱的羊第一時間治療等。
由于品種羊引種時成本較為昂貴,很多剛入行的場主前期喜歡購入一些本地羊進行飼喂,本地羊有獨特的優勢,比如經過長期進化已適應了本地氣候,發病率顯著低于品種羊,但同時也有很大缺陷,就是生長發育速度比品種羊慢很多,大多數品種羊一般在6 月齡左右就能達到50kg 以上,而本地羊往往需要育肥8~10 個月才能達到50kg。在追求經濟效益的今天,本地羊的飼養優勢已不明顯,時間成本、飼料成本、人工成本、管理成本等過高必然會影響養殖利潤,對很多返鄉人員的信心打擊很大。筆者建議即便初次做養殖,也要適當引進一些品種羊進行飼養,如波爾山羊、小尾寒羊、湖羊等,通過兩種羊的飼養效益對比,相信大多數人選擇生產性能更高的品種羊。
基層很多羊場主對羊的消化結構都不了解,生理特征和習性更是一片空白,這對初入行業的養殖人還算比較正常,但筆者發現有些養2 年以上的場主對羊也不熟悉,將“養羊”的定義等同于“喂羊”,不注重向同行或比自己先進的羊場學習,最終導致羊場的發展處于停滯狀態。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本地畜牧主管部門或獸藥企業經常舉行多種養羊知識培訓講座,建議廣大剛入行的朋友能抓住每一次專家講座的機會,多學習、多交流,遇到問題就向比自己懂得人請教。如果沒有條件聽現場課程講座的,也可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網上學習,很多問題其實都能通過網絡查詢解決的。當下很多官方媒體、自媒體等平臺發展很快,諸如今日頭條、微視、抖音、快手等App軟件,這些平臺會通過一定算法幫助養殖者推文養殖相關視頻和課程,并有大量案例分享,建議管理人員多接觸,通過這些案例可以為羊場的發展提供借鑒。
很多獸藥在使用時都有嚴格的用藥方法和劑量規定,有些養殖戶為了省時省力,不按藥物說明使用,導致疾病治療效果差,嚴重的還會造成羊只死亡。如有些藥物是注射劑型,其制造標準和復配的輔料都是按照注射液的標準實行,有些養殖朋友嫌注射使用麻煩,自行將藥物放入水中飲用,造成藥物降解或進入消化道后受到破壞。羊屬于反芻動物,瘤胃如一個發酵罐,其中含有大量的益生菌,出現胃腸道感染的羊在使用抗生素治療時如果將藥物口服使用,盡管在一定程度上能殺滅病原菌,但同時對益生菌群也造成破壞,導致疾病雖然控制住,后期微生態再重新平衡需要較長時間,康復期內仍會出現消化不良、瘤胃遲緩等癥,有的還會造成出欄時間的延長。還有些育肥羊場,在羊臨出欄時濫用藥物,使得屠宰后肉中的藥物殘留超標,危害食品安全[2]。用藥不規范現象在基層中小型養殖場比較常見,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定期對這些養殖相關人員集中進行用藥培訓,規范藥物的臨床使用,以避免發生不必要的食品安全問題。
除上述幾項外,羊場在運營過程中暴露的問題還有很多,尤其是細節化管理方面[3]。國內很多羊場經營不善,或創業數年后出現失敗,除了終端產品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外,還和羊場自身管理有很大關系。很多羊場衛生質量差,不注重消毒,飼養密度過大,地面糞便不及時清理,場內異味過重,飼料經常發霉變質,濫用藥物,使得羊群發病率高,育肥羊出欄時間長等,這些都是細節管理不到位的特征。建議沒有養殖經驗的朋友在入行前盡量先到一個成熟的羊場實踐一段時間,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來判斷養羊業是否適合自己發展,這樣可以少走很多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