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淳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人們以手工編織的方式進行色線的創作,創造出來的編織物形狀和裝飾十分獨特,這就是纖維藝術。纖維藝術的發展歷史比較悠久,能夠追溯到西方的壁毯藝術,且這種藝術在發展的同時融合了多個國家的優秀文化,對當代藝術的發展和研究工作有重要的價值。
如果從材料入手進行分析,不同的材料給人們的感受不同。纖維藝術所使用的材料大致可以分為3種:實物、動植物纖維以及人造纖維材料。這些材料突出了纖維藝術的樸實美,又增加了纖維藝術的彈性魅力,在纖維藝術的呈現下,具有特定的審美價值。
肌理美能夠呈現在視覺效果上,也能夠體現在質感方面。人們在觀賞和觸摸的過程中能夠看到,由于色彩的不同,所呈現的肌理效果不同。藝術家能夠充分發揮材質的作用,給予人們更好的視覺感受。
形態美有內部和外部之分。在纖維藝術的發展道路上,藝術家利用透視、重疊等不同的效果,帶給人們不同的視覺感受。通過多種組合方式,突出了纖維藝術的生命力,展現了形態美。
雖然纖維藝術和繪畫藝術都會應用到色彩,但是具體的應用是不同的。纖維藝術注重的是空間混合色彩交織,因為色彩會直接影響纖維藝術的形態,甚至是結構。
纖維藝術對于色彩和形態十分重視。如果能夠合理地應用色彩和形態,就能夠增加纖維藝術的空間美。一些優秀的藝術家在呈現纖維藝術的空間美時,充分利用了背景,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美的享受。
纖維藝術在與傳統文化符號融合的過程中,應當關注重大歷史事件和古代人的生活,并突出這些特征。這樣人們在觀賞纖維藝術品時,就能夠通過上面的圖案了解一定的歷史或事件;也能夠通過紡織手法,看到當時的技術發展情況和生產力;還能夠根據數量的不同,看到不同時期的人對纖維藝術的不同重視程度。
實際上,古代還沒有“纖維藝術”這個詞。但如果追溯這種藝術就能夠發現,在中國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了。最早的纖維藝術品是壁毯,當時的人們為了抵御寒冷,會收集羊毛進行編織。從當前已經挖掘出的遺跡來看,余姚河姆渡遺跡中出現了紅陶紡輪。隨著時代的發展,紡織原料在夏商周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出現了一些織繡工藝,這也是纖維藝術的一部分。纖維藝術的織法在戰國時期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人們能夠通過這種藝術表達內心訴求。在先秦時期,人們在裝飾衣物、制作服裝時會應用纖維藝術,所以服飾上蘊含先秦時期的文化。例如當時人們認為江離、辟芷等香草代表賢德,所以將其繡在衣物上[1]。
從藝術史和傳統文化史的角度來看,纖維藝術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也是一個標志性的里程碑。古時,人們在創作過程中,會根據自己的想法融入一些獨特的內容,結合當時的生活場景,創作出獨特的纖維藝術圖案。對于古人來說,編織是一種日常工作,也是他們展現生活的一種方式,能夠滿足當時人們的精神需求,讓人們短暫地遠離現實中激烈的競爭,并找到生活和心中的安寧。以《孔雀東南飛》為例,根據文中的相關內容,當時人們在裝飾房間時使用的裝飾物就是織物。這也表明人們不僅關注纖維藝術的美學價值,還關注其實用性。
在工業革命及科學技術革命后,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當時的紡織工業發展十分迅速,給纖維藝術注入了更多新鮮的血液,極大地提升了纖維藝術的生命力。
油畫作品追求色彩、雕塑作品追求外形和構圖,而纖維藝術追求的是美感和工藝,這也是最獨特的地方。當前,纖維藝術已經全面滲透在人們的生活中,基于學科的互通性以及包容性,人們在創作纖維藝術作品時也能夠有更多的依據,利用多個學科的創作思路,創作者能夠有更強的工藝技術意識,還能夠讓想象的思維連接在一起,產生更多的意象,這對于藝術創作來說非常重要,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遷想妙得[2]。
要想創作纖維藝術,就必須了解各種纖維材料的性能:天然材料及人造材料的剛柔、軟硬、光色等性質。纖維藝術也是一種視覺藝術,希望為人們提供更好的心靈與視覺體驗。在創作時關注的是工藝的需要以及形、色、質的需要。天然纖維材料有獨特的天然美,如果在創作時應用這種纖維材料,就能突出作品的真實、純樸,讓作品有更好的呈現效果,給人們帶來的肌理感受也是紙筆作畫無法產生的。對纖維藝術作品的發展形勢進行分析后發現,當前主要使用人工合成和天然的纖維材質,還有一些金絲銀線之類的長線狀材質,也是在創作過程中所使用的工具。近幾年,一些新的材料、技術也被應用在纖維藝術創作中,如激光印染、光感材料等。這種藝術在科技的影響下,能夠給人們帶來更多新鮮的視覺享受。
纖維藝術作品要想產生特殊的效果,就需要利用一些特殊的工藝。纖維工藝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較為成熟。人們對河姆渡考古挖掘的陶片進行觀察,發現其中帶有一些編織紋樣,依稀能夠分辨出應用了不同的編織方法:纏結、八字紋等。不同的排列組合能夠產生不同的編織圖案,獲得不同的效果,這個過程就是陰陽交替,其中有很多工藝在現代依然被廣泛應用。縱觀美術創作的歷史發現,很多藝術家在創作美術作品時為了產生近看其質的效果,應用了多種新奇的技法,希望能夠讓畫面的肌理更加真實、內容更加豐富。這種肌理效果是纖維藝術的獨特優勢,更是展現魅力的基礎。和油畫的各種筆觸技法相比,纖維藝術的加工方法更加豐富,包括染、編、盤等。通過這些手法,能夠打造出立體的肌理,紋理既可以精細,又可以粗獷,十分真實。這種肌理效果既能夠從視覺上呈現,又可以從觸覺上呈現。所以,這種纖維藝術作品所展示的不僅是絢麗的色彩、好看的圖形,還能夠體現出材料美、工藝美以及肌理美。當前,人們在手工編制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機器和電腦編織,能夠為工藝的加工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呈現出更多富有文化內涵的特殊形象。例如人們熟知的中國結,是從結繩記事發展起來的,已經變成特殊的符號語言,有吉祥的含義,更是人們情感的寄托、智慧的體現。纖維藝術作品是中華民族的作品,所以必然會承載一些民族信息,例如屬于本民族的文化內涵、形、色、工藝等。中國的文化積累十分豐厚,遠古時期的彩陶紋飾、漢朝的畫像石磚等,都可以拿來借鑒,并應用在纖維藝術的造型上。這種吸收借鑒的形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把古時的圖案直接作為一種符號或是元素與現代化的纖維藝術作品融合在一起,能夠讓特點更加突出,讓人們產生更深刻的印象,操作起來也比較簡單。另一種則是高級的創造行為,也就是基于古時的圖案造型,深入地分析,把其中的審美內涵和精神實質提煉出來,并融入創作者的思想,創造新的圖案造型。以人們比較熟悉的香山飯店為例,雖然該飯店的中國建筑風格十分強烈,但并沒有完全照搬斗拱飛檐之類的建筑符號。設計師貝聿銘對中國式的建筑風格進行了深入分析,把握了其中的審美特征和精神實質后,結合自己的理解和創作給出了設計稿。纖維藝術的民族性是一種文化沉淀,不是直接把各民族的技法、圖形照搬過來。
在價值取向方面,也應當符合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給纖維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更多可能性。藝術家不斷探索新的藝術語言,讓纖維藝術的文化內涵變得更加豐富,所以纖維藝術的創作,更像是原創的藝術語言,并朝著綜合性的方向發展。近幾年,開始嘗試使用一些新型材料,大膽地挖掘空間形態,作品的形態也由平面逐步朝著立體的方向發展,形成了很多三度空間的裝置藝術。
現代纖維藝術是在汲取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造發展的。在科學技術和歷史文化的推動下,纖維藝術創作有了更多發展動力,前者是希望,后者是信心。當前,外來文化的沖擊越發強烈,人們更應當重視傳統文化,關注傳統手工藝術,不斷增加作品的文化內涵,發揚并傳播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