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俞霏,楊永慶
(齊魯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3)
隨著新舊動能轉換的持續推進,服裝產業發展迅猛、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地方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的重任。產學研合作教育從培養學生全面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入手,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以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為基礎,將課堂與社會緊密聯系,實現企業和學校雙贏,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應用人才[1]。齊魯工業大學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在產學研合作教育培養過程中,引導學生直接接觸服裝生產領域中存在的技術問題,加強教學的針對性,獲得了充足的設備及技術支持。在不斷教育和培養人才的過程中,目前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如傳統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教育理念不和諧、服務地區行業和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滯后問題、產學研人才培養在校內外的實訓建設有待加強、實踐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不同步以及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及行業企業影響力欠缺等。針對上述問題,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進行了改革路徑的系列探索。
齊魯工業大學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隸屬于一級學科藝術學,自2000年服裝設計專業本科招生以來,已招收了65個自然班,年平均招生4個自然班。目前,此專業在校生共有337人,已先后為社會輸送了25屆專科、本科優秀畢業生2 000余名。基本學制為4年(彈性學制3~8年),總學時為2 612學時,總周數為41周,4年總學分不低于160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歷經2015年、2017年和2020年3次修訂及數次座談研討,構筑了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培養模式。培養方案進一步優化了教學資源,強調了服裝專業技術與智能制造技能的培養、學科交叉及產教融合的重要性。同時,加強了對于各類紡織材料、服裝及配飾設計能力的培養,強化了生產工藝的學習,增添了多個實訓平臺。緊密圍繞創新、實訓、技能和素質,將課程集約化,并根據不同的培養方向進行具體課程的構建和銜接。加大課程實踐的比重,強化服裝專業基本技能的訓練,使學生能夠通曉服裝產業格局,了解服裝市場營銷脈絡與方法,明確自我價值定位與職業發展的方向。
課程總體劃分為通識課、基礎課和專業教育3類,同時,擴大網絡平臺課程的輻射面和覆蓋度。課程由通識教育必修課、專業基礎必修課、選修課、專業必修課、專業方向課、集中性實踐環節6個部分構成,構建了突出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課程模塊或課程群。其中,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基礎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側重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專業方向課程側重訓練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和系統級的應用能力;集中性實踐環節涉及學科發展方向、產教融合、創新創業、職業規劃等,著重提高學生的設計、應用和系統分析能力;在課程內容方面,構建以服裝專業知識、智能制造、創新實踐為主線的課程群,保留了“服裝概論”“服裝色彩”“針織服裝設計”“服裝廠規劃與設計”等課程,優化了“服裝生產管理”“服裝CAD”等課程結構和內容,新增“服裝電子商務與營銷”“成衣設計制版”“服裝工業樣板技術”等課程。緊密結合服裝產業的發展需求,減少傳統的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增加與信息化、智能化相關的課程,增強與企業的互動,共同開發校企共建課程和企業實踐課程,強化課程的應用性。通過開設一系列相關課程、采取多種實踐教學等方式,為山東省服裝行業培養“動手能力強”、有堅實專業理論基礎與創新能力、有較高文化素養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搭建與產學研緊密結合,以專業類實驗(工作室、實驗室)、專業類社會實踐和專業類實訓、實習為主體的課程體系,形成了系統性、多層次、模塊化、立體化的實踐教學架構,增加了服裝智能制造、功能服裝、時尚文化教育等實踐平臺,合并了原有培養計劃中相互聯系的部分課程,開設了交叉性強的實踐類選修課程。將服裝專業知識、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智能技術有機融合,將部分實踐類課程教學在產學研實踐基地完成[2]。帶領學生到真實的工作場景中學習,初步掌握一線服裝崗位新技術,了解市場的實際需求,豐富學生的技術經驗,逐步由產教項目結合、產教育人配合,向產教協同育人深度融合轉變,努力打造“培養鏈、產業鏈和創新鏈”一體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產學研教學的新格局。
目前,擁有多個實驗室,分別為制版工作室、形象設計工作室、制衣工作室、展示陳列工作室、表演排練廳、CNC模型工作室及計算機輔助設計實驗工作室。實驗室建筑面積約600 m2,儀器設備總值約600萬元。新建服裝智能制造平臺投入經費150萬元,新增三維人體掃描系統、三維人體掃描數據處理系統、三維人體掃描儀工作站、3D試衣軟件、高速自動剪線單針平縫機、直驅高速電腦單針平縫機及各類服裝材料測試儀等設備用于實驗項目。在現有服裝實驗設備的基礎上,制定了更為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即新生入學就進入工作室培養;二年級分專業方向,學生可根據興趣選擇;三年級導入項目式教學,學生可重新選擇方向;四年級進入企業實踐,實現教學培養與企業需求無縫連接。
專業類社會實踐,以項目導入帶動人才培養。將實踐課程與教師的教研項目相結合,在學生參與項目的同時,指導和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專業水平[3]。在項目完成的過程中,與學生一起研究和討論,并從中發現更多設計元素,洞悉市場動態,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同時,鼓勵學生開展服裝創新設計,對新型紡織服裝材料、新技術進行創新應用。學生參與多項橫向課題研究,分別為《服裝智能工廠規劃研究》《西裝國際化高級定制及智能制造項目規劃研究》《智能制造背景下時尚與科技相融合的服裝設計人才培養的研究》等;創業實踐項目《大學生職場服裝形象策劃定制》《基于中國傳統文化下的詩樂舞的創新項目開發—詩詞視域下的服飾設計與舞蹈創編》《詩詞視域下樂舞與服飾的創新應用與實踐》等。此外,本專業學生參加多項專業實踐,主要有服裝材料測試儀器、富怡智能繡花CAD、CAM技術培訓等。這些專業類社會實踐項目不僅教導學生研究方法和步驟,還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促使其產生新的設計觀念、新創意。這種思維訓練與個性化實踐活動,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有著極大的益處。
通過與企業合作的實踐項目鍛煉,有效提升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與專業實踐能力,滿足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保障人才培養的質量。先后在校外設置實訓基地26個,包括泰安東升服裝有限公司、青島即發、青島雪達服飾有限公司、天津寶盈電腦機械有限公司、天鼎豐非織造布有限公司、泰安岱銀、山東寶文斯、山東天源、圣梵尼服飾有限公司、日照榮泰時裝有限公司、青島吉美譽服飾有限公司、山東省紡織設計院、蘇州藍迪婚紗禮服有限公司等實習實踐基地,派遣優秀學生在一定時間段或就某一實踐項目到企業實習,參與企業運營,了解工作崗位職責、工作流程與經營策略,為將來畢業入職提前做好必要的工作準備與相關鋪墊工作,以提高就業質量。專業類實踐幫助學生獲得了真實的工作體驗,提高了專業適應能力。通過實際應用增強學生的專業認識,幫助學生形成符合市場需求的基本工作能力、社會人文素養及創新能力。
為了強化學生的適應能力,為校內實踐教學建立了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突出專業特色且讓學生主動講解的教學方式。先后有多部自主開發教材獲“十三五”規劃教材立項,如《服裝設計基礎》《服裝設計》《服裝立體造型表現》等;在線開放課程,如“服裝設計”“服裝CAD”等。根據企業調研、應屆畢業生調研、往屆畢業生調研等,將虛擬現實技術等先進的教學手段引入課程教學中,先后有省級虛擬仿真實驗項目《服裝智能設計工藝制造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建設、“服裝智能制造協同創新平臺”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近年來,服裝系多位老師分別指導學生參加省級以上賽事,并多次獲獎,包括省級專業比賽一等獎50項、行業專業比賽一等獎50項、二等獎20項、優秀獎30項。這些大賽的獎項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社會認可度。
不斷加強在職教師的培養,分期、分批次地選送專職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提升教師隊伍的實踐能力,同時,有計劃地聘請企業專家、資深管理人員和企業技術人員為學校的教學服務,讓其擔任兼職教師,到校講學、開講座、指導畢業設計(論文)、指導實習實訓、參與課程管理等,強化專業隊伍建設。注重增強教師的創新發展意識。廣開渠道,鼓勵、支持在職教師到國內外進修更新知識[4]。每年增加經費用于專業教師外出調研、學術交流、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實訓業務指導。提升教師的先進技術轉化能力和應用技術推廣能力,推進“雙師雙能”。圍繞產教融合,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達到校企雙方互利共贏。
通過優化考核方式,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改革專業課程考核方法,將課程中的平時作業考核與結課作業考核相融合,加大平時作業的成績比重,按百分數計入總成績,強化過程性考核。考核方式靈活多變,如平時作業以2~3人自由結合的形式完成,采用團隊考核,結課作業以獨立的個人形式評定成績。在這一過程中,組里的每個同學有各自的分工和任務,要求團隊成員相互協作,互幫互助,共同完成任務。這種團隊合作讓同學們有了較強的合作精神,分工明確、各負其責,大家積極參與討論,不斷完善設計,學習氛圍濃厚,在很大程度上培養了同學們的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專業實踐能力。這些能力是當今市場對學生提出的關鍵能力,直接影響學生將來的工作業績[5]。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與學生教學相長、相互配合,總結一些在新模式下保證和提升教學質量的技巧和經驗,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了其對自身角色的認同度,在實踐訓練的同時,強化了學生的責任心。
由高校和企業聯動,通過產學研聯合培養模式,將服裝專業知識、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智能技術有機融合,培養高質量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技術人才,仍是今后高校服裝專業人才培養持續努力的方向和任務。這一教學模式,不僅促進了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還推動了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促進了教師實踐能力和整體素質的提高。實現了專業鏈與產業鏈、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和諧對接,發揮了本科學生教育教學、實踐的雙重優勢,推動了服裝專業人才定單制生產,滿足了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實踐型人才的需求,同時,對于規范基地建設和教學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示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