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豐澤區第二實驗小學 黃慧娥
新課改要求,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強化對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培養的重視。故而,探究教學逐漸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手段。哲學作為認知世界體系及規律的總結,同樣具有很強的邏輯性與思辨性。哲學和數學間存在著非常微妙的關聯,數學知識本身存有較強的邏輯性,而哲學中又存有辯證思想,學生在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中通常會用到辯證思維,與哲學產生交流,特別是隨著學生思想認知的提升,其思維邏輯也會逐漸增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哲學思想,引導學生以哲學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從而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
數學是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一門重要科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予以充分重視。同時為提升探究教學效果,有效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哲學思考,就必須要求教師自身具備一定的哲學思維,能夠充分認識數學的本質及方法理論。只有這樣,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才能以更深刻的思維、更開闊的視野來引導學生理解數學中各知識點間的關聯,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從而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整體的認識。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哲學思維,還可以從哲學的角度來引導學生認識數學知識的本質,逐漸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比如,在學習“方向與位置”時,教師就可以將學生熟悉的環境場景作為輔助手段來開展教學,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數學知識。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本校的地圖,并對校門口、升旗臺、食堂、宿舍、操場、教學樓等具有標志性的建筑進行標注,讓學生在觀看學校地圖的過程中充分理解方向和位置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明白方向具有相對性,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方向感的效果。同時,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滲透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間所存在的關系即哲學思想,知道其中一個方向就可以辨別出另外三個方向,這就是哲學中的相對關系。這樣通過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對哲學思想進行滲透,不僅能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數學知識和日常實際生活的關系,還能為學生提供探究學習思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數學知識和日常生活實際往往存有非常密切的關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僅需要強化對學生數學基本知識講解的重視,還需要注重對學生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能夠靈活地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合理地結合生活實際來開展教學,以具體的案例來引導學生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促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間的關系。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或場景來開展教學。比如,在“方向與位置”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學生數學的班級為場景來開展教學,結合具體情況提出問題:“小明的座位在北方,小麗的座位在小明后方,那么小麗的座位方向是什么?”“如果以小明作為參考,那么小明前邊的同學小剛是什么方向呢?”這樣通過學生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物為出發點來引導學生思考,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位置與方向的相關知識,認識方向的相對性,并提升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方向問題的能力。
數學知識傳授及數學能力培養既是對立也是統一的,其主要矛盾在于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而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即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結合學生情況,以學生性格特點、理解能力等情況為依據,以多元化方式開展教學,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強化學生對于數學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啟發提問式、討論式來引導學生學習,為學生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討論、探究中形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的習慣。同時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通過提出具有誘發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索,逐漸打破學生的固定思維模式,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達到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效果。
小學數學課程和哲學思想有著極為微妙的聯系,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善于捕捉、發現數學文本中存在的哲學素材,并以哲學視角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學習。
首先,教師需要充分發掘數學教材內容,注重追本溯源,捕捉數學教材中的哲學素材。如,“加減乘除”符號來源、“24時計時法”“時間尺的誕生”等,引導學生拓寬知識面,延伸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幫助學生了解相關知識的來源與流向,從而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數學知識。
其次,教師需要學會叩問本質,透析“本質性素材”。叩問本質是哲學思維中一個非常經典的思維方式,也是數學教學的意義所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同樣需要強化對這一思維方式的重視,從而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哲學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在學習“旋轉與平移”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叩問本質,從“角度、距離以及方向”等為出發點來引導學生對旋轉、平移的相關知識進行理解和掌握。同時在學習“用字母表示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明白字母不僅能對已經明確的數字進行表示,還可以對未知的數字進行表示。
最后,教師需要掌握關聯,充分洞悉“結構性素材”。數學知識中包含的知識點較多,但各知識點間并不是分散的、無關的,而是具有密切相關性的,是存在一定關聯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數學教學主要包括理解知識點與掌握知識結構兩個層面。其中知識結構則主要由內隱結構及外顯結構兩部分組成。學習過程中所涉及的計算梯形面積、正方形面積、公倍數、公因數等則均屬于外顯結構。而圓柱體、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等均屬于內隱結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充分把握知識的結構點、連接點。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對正方體、長方體以及圓柱體體積計算方式間的關系進行展示,讓學生通過觀看圖像、視頻等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并幫助學生逐漸建立圓柱體、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空間觀念,促使學生深入理解不同立體圖形體積計算方式間的關聯,滲透哲學思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邏輯推理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充分滲透哲學思維,不僅能促使教師以哲學角度來思考數學問題、辯證看待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還可以幫助學生在充分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了解數學中存在的哲學思維,逐漸幫助學生養成透過表象看到問題本質的習慣與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其今后數學學習難度也就越低,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