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白銀巿靖遠縣劉川慈濟小學 李元軍
科研與教育能力是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基礎,而校本文化則是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推進力。“校本”主要以校為本,校本文化則是校本培訓活動的靈魂所在。校本文化具有陶冶、激勵、規范及凝聚等功能,它能夠保持校本培訓活動的可持續發展。小學管理者應高度重視校本文化建設活動,讓校本文化的科研性與教育性能夠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小學管理者應推進校本文化科研與教育精神建設活動,以閱讀為主線推進。
小學內事務繁雜,教師基本忙于備課、上課及批改作業等活動,再加上校園內關于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書籍相對匱乏,教師難以利用一定的時間進行有效閱讀,因此需要管理者加強對圖書室的建設,在校內開展必要的閱讀活動激發教師群體的積極性。如在圖書室建設方面,可從生活智慧類、教育新理念類及教育隨筆類等出發,將三個類型中必要的優秀書籍增加至圖書館,并將其列為全體教師必讀書目。在閱讀活動方面,學校管理者應組織開展讀書交流活動,每月定期開展,使每一位教師都能將自己的讀書心得在交流平臺上進行分享與討論,確保教師可在閱讀后將新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進而逐漸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此方式,既可以提升全體教師的專業素養,又能營造良好的校本文化氛圍,增強校本文化的科研性與教育性。
若想有效開展校本培訓活動,必須增強全體教師對校本培訓理念的認知。校本培訓理念應立足于學校發展實際,以解決校內教育教學問題為核心,促進教師綜合素養發展。為此,小學校領導應高度重視校本培訓理念認知,避免在開展校本培訓活動時出現形式主義或實效性差等現象。在制定校本培訓理念時,校領導應當通過多方調查與研究,結合本校校本培訓現狀及資源,制定完善的校本培訓計劃、制度及內容等。此外,管理者還需要以問卷調查及實地訪談等形式,掌握每位教師對專業發展的個性化需求,并在此基礎上制定針對性專業發展方案,引導全體教師增強對校本培訓理念的認知,激發他們參與校本培訓活動的激情,進而保證校內開展培訓活動的實效性。根據學校發展規劃及教師專業發展需求,校領導應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校本培訓觀,鼓勵他們大膽提出教育教學問題,將教學反思與校本培訓相聯系,理解校本培訓理念內涵,使校本培訓不只是形式上存在,而是真正結合全體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
時間是制約小學校本培訓活動的重要因素,也是管理者所需解決的重要問題。有些學校雖然制定了完善的校本培訓方案及內容,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仍然會受到時間因素的阻礙,致使校本培訓效果大打折扣。如常見的校本培訓學時問題、教師工休時間分配問題及教師工學問題等。
針對上述校本培訓時間問題,小學校領導或校本培訓管理者應在開學前以集體會議的形式進行商討,制定安排本學期的校本培訓時間,或者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初步了解每一位教師對校本培訓時間的要求,綜合每一位教師的意見后進行整理與安排,確保每一位教師都能擁有合適靈活的時間參與校本培訓活動。如根據每位教師的上課時間及專業水平,以分層的形式制定校本培訓時間。此外,為了解決校本培訓學時不詳的問題,校本培訓管理者應根據各層級教師的具體培訓需求進行合理規劃,使每位教師都能在規定的學時內獲得專業發展。有些小學在開展校本培訓時經常出現占用教師休息時間的問題,進而導致教師情緒不滿,校本培訓活動參與積極性較低等現象?;诖?,校本培訓在時間安排上盡可能利用教師的工作時間進行,盡量減少占用休息時間的比例,可通過多元化或線上等形式豐富校本培訓形式,使校本培訓時間在安排上能夠更加靈活多變。
校本培訓內容應立足于校情,以解決教師教育教學問題、促進學??沙掷m發展及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為主要框架,以此構建出合理的校本培訓內容。
首先,小學校本培訓管理者在設計內容時應了解每位教師的需求,規劃出具有價值的校本培訓內容。校本培訓需求主要是:學校及教師的實際狀態與期望狀態之間的差距,只有當內容契合教師的需求,才能確保校本培訓活動效果最大化。為深入了解每位教師的實際狀態,校本培訓管理者可根據常規的教學聽課、呈現作品及評課等活動,摸清每位教師的實際水平,然后通過羅列匯總等方式歸納出教師專業能力發展需求,在需求的基礎上設計校本培訓內容。如哪些為共性問題、哪些為特殊問題、哪些需提前解決等,根據緊迫性及需求性對培訓內容進行合理的安排,使每個階段都具有豐富的校本培訓內容。
其次,小學校本培訓管理者需要完善校本培訓內容體系,使各環節的培訓內容具有連貫性與完整性。如內容主題及結構方面要具有系統性,每個節點的內容應當相互銜接,即從抽象概念到具體認知、從理論知識到實踐行為、從宏觀理念到微觀細節等。只有當內容具有體系性,才能增強校本培訓的科學性及層次性。
最后,需要分層構建校本培訓內容。小學校本培訓活動面向全體教師,而不同階段的教師對校本培訓的需求是不同的。全員統一的校本培訓不僅會降低實效性,還會影響每位教師的積極性。因此校本培訓內容既需要在整體上滿足全體教師的需求,又能夠針對學科、級別與年齡進行分層構建。如在開展現代化技術操作培訓時,年輕教師顯然能夠輕松自主掌握這些技術,因此可針對年紀較大的教師開展此類校本培訓,培訓人員可邀請操作技術熟練的年輕教師負責即可。
為了增強小學校本培訓的效果,除了具備科學系統的培訓內容,還需要豐富多樣的培訓形式為載體,讓形式能夠更好地服務內容,進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如最快捷的實地診斷式校本培訓,由學校校本培訓管理者要求校內骨干教師深入一線教學課堂,深層次掌握每位教師的授課情況,使校本培訓能夠引入課堂開展,在現場尋找教育教學問題。在此狀態下所發現的問題與解決方案才會更加真實有效,同時也能增強培訓者與參訓者之間的交互性。又如常規的傳幫帶,即名師帶名徒。青年教師是小學發展的未來,借助傳幫帶的形式既可以充分發揮出校內骨干教師的作用,又能引領青年教師快速成長,他們形成更加過硬的專業能力。作為徒弟的青年教師可通過聽師傅的示范課,從模仿逐漸朝著內化發展,進而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教學風格及理論體系。最后,校本培訓管理者可以開展問題探討式校本培訓活動,及時跟進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問題,以問題探討式培訓活動為核心解決問題堆積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