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白草塬鎮教育管理中心 李艷
《北史·儒林傳序》有言:“夫帝王子孫,習性驕逸。”唐·杜甫《送李校書二十六韻》有言:“小來習性嬾,晚節慵轉劇。”可見,“習性”這一概念早在古代社會就已經出現,主要強調“道法自然”。而在現代教育理念上,“習性”這一名詞主要指學生在環境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特定的行為模式、思維與認知習慣等。不同地區、鄉鎮與城市之間的教學發展水平存在一定差異,在部分農村地區的學校教育工作中,學生的習性培養還未得到相應的重視,僅依靠教師的強制性管理進行學習,較大程度上對學生學習、思考等方面的主動性造成了不良影響。對此,在現階段的學生習性培養工作中,農村小學也應對其引起重視,通過改善教學環境、方法與模式等,使學生可以在學科學習與探究的過程中逐步養成較好的學習習性。
教師在進行學科理論知識的教學前,一般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使學生能夠基于教材事先了解教學的主要內容與形式,從而更好地開展高效互動型教學模式。嚴格來說,課前預習也屬于學生的習性培養,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前,通過課前預習與教師課堂講解模式的結合,以此進一步加深教材文章的理解。可見,學生習性的培養還體現在學生的習慣養成上。需要注意的是,“習性”與“習慣”具有概念上的不同,前者主要強調自然條件與環境的影響,人在此種情況下做出的行為調整或者應激性反應,都可理解為生物習性;后者主要強調一種生活習慣,也指地方性的生活方式等。習性培養主要采取旁敲側擊、側面引導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在外部環境與條件的影響下,逐步端正自身的學習觀念與在校行為等。
學生習性培養工作主要通過環境因素的引導作用,使學生能夠課堂學習活動以及理論實踐的過程中獲得較好的習性培養。部分農村地區由于硬件方面、師資隊伍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使教學環境的引導性較差,難以對學生起到較好的觀念引導、行為引導。此外,部分教師還未正確意識到學生習性培養的重要性,因而在教學工作的展開上疏忽環境因素對學生的引導。
在當前社會建設與經濟發展逐漸加快的背景下,農村地區小學在學科教育工作上已經獲得較好發展,體現在教學環境的改觀以及現代教學設備的更新上。硬件設施獲得一定發展,并不代表教學工作具有全面性與針對性。部分農村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其教學設施建設與城市教學建設水平較為接近,但因為學生習性培養方式與教學方式沒有進行優化與創新,使學生的行為模式與意識觀念等沒有得到較好引導。
課堂教學氛圍是學生習性培養的重要一環,該環節可以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使課堂環境能夠以活躍的形式,使學生在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在課堂氛圍的影響下,使學生能夠逐步形成較好的學習習性。然而,部分農村地區在學生的課堂教學工作中,沒有重視學生的主體性,而是過分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在缺乏主動性培養的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積極、活躍的學習習性沒有得到較好培養。
農村地區在當前的教學環境打造與資源運用中,需要充分發揮地區環境的優越性。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中,文章較大一部分都與自然環境有關,以人教版為例,《爬天都峰》《金色的草地》《灰雀》《翠鳥》《爬山虎的腳》以及《富饒的西沙群島》等,大都以贊揚自然、熱愛自然的思想表達形式對學生進行教育。農村地區在教育資源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較為接近自然環境。教師在進行課文講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當前的自然環境中體會文章的意義,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以及主動觀察生活的習性或者學習的思考方式。環境資源的合理運用及其在教學過程中環境塑造作用,能夠從環境著手,使學生基于自身生活的環境,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形成正確的較好的學習觀念。如在《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指導工作中,習性培養工作可使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從現實生活視角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性以及觀念等,如現實生活中哪些植物與爬山虎類似,都具有較為特殊的生活習性。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不能僅是按照教材的的文章思路進行指導,要對學生的思維習性、行為方式以及學習觀念等方面進行較好引導,這樣能在一定程度良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在當前的發展過程中較為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而學生的生活習性又與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地方性文懷在教學活動中的滲,能夠以學生親切的視角進行理論內容指導,以此培養學生進行較好的學習習性。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存在教師對地方性文化不夠重視與習性引導較差的情況,造成學生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不重視等情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良好習性,同時不利于學生全面認識課程內容的主要思想。因此,教學前期可通過地方性文化的簡單引入和講述,使學生在課程的學習中能夠得到地方性文化的引導,在結合自身生活實際的基礎上,基于教學內容養成較好的學習習性。教師應該利用課時的空余時間,向學生講解地方性文化的重要性,使學生在課程的學習上能夠認識文化之間的交融性,在課程學習與習性培養的過程中能夠得到較好引導。
學習與生活習性作為評價學生思想觀念、學習態度以及綜合素質的主要考查項目之一,在小學語文的教學的過程中,可制定針對性的教學考核項目,同時制定一套詳細、明確的考查制度,使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思想觀念特點、課程學習質量等,針對性開展教學活動,一方面使學生可以得到良好的教學,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語文學習觀念,使其意識到語文學科的重要性,進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主動參與語文教學活動中。
小學階段屬于學生學習觀念、習性養成的關鍵時期,該時期如果沒有幫助學生建立較好的習性,則容易造成學生學習觀念不端及其行為模式較差等情況,進而影響學生后續學習發展。因此,在當前的教學工作中,需要對學生的習性養成引起重視,通過優化教學模式以及合理打造教學環境等形式,使學生能夠在較好的環境影響下形成較好的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