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繡衣幼兒園 吳依瑾
游戲活動是幼兒園經常開展的一種活動形式,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能夠不斷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還能夠得到實踐的機會。而大多數游戲都是源于生活,教師在開展游戲活動時應該注意貼近幼兒的生活,并不斷調整自己的游戲活動設計理念,同時引導幼兒參與到游戲的設計與實踐過程中。這樣一來,幼兒就能夠在游戲參與的過程中不斷形成一種游戲計劃的理念,并且在實踐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的反饋,進而對游戲計劃書進行修改與調整。在游戲參與以及計劃調整的過程中,幼兒學會了獨立選擇,同時學會了有計劃、有目的地完成一件事。尤其是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更加能夠自主地建立游戲規則,做出游戲環節的設計與創新,并在游戲活動的過程中學會遵守規則。因此,教師應該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并帶領幼兒深入挖掘游戲的內涵,將教學內容與游戲內容更好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夠提升幼兒園的教育水平,同時為幼兒創造更加有趣的學習環境。
游戲作為幼兒教學的主要形式,其教學的核心就在于游戲與教學之間平衡關系的把握。但是就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存在很多游戲與教學關系處理不平衡的情況。針對幼兒的性格特征,游戲化的教學模式具有突出的優勢,不僅能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知識學習與教育。但是很多教師在利用游戲開展教學的時候并不能夠合理地安排游戲教學的時間與內容,導致游戲主題偏離教育目標,不符合幼兒的身心特點,同時存在脫離現實等各種問題。這樣的教師并沒有形成對游戲教學的正常認知,其在游戲教學的過程中要么就是強調知識學習,要么就是強調游戲內容,很難達到在游戲情境中提升教學效率的目標。最終,教師會導致游戲與教學之間的關系出現破裂,難以實現平衡發展。
就目前的游戲教學情況來看,有的教師會過于追求游戲形式,導致游戲的操作性不足。在幼兒園中開展游戲教學需要教師的悉心計劃與設計,同時結合多種因素考慮,最終實現教學的目標。但是在實際的游戲教學模式構建過程中,有的教師只注重游戲的形式,忽略了游戲內涵的設計,導致幼兒在游戲過后難以形成深刻的思考,也很難達到教學的目標。除此之外,還有的教師在進行游戲設計的時候完全不考慮幼兒自身的認知水平,導致幼兒難以完全參與到游戲中,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
游戲教學模式中應該體現出對幼兒主體的尊重,給予其自由的游戲空間,同時鼓勵幼兒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與思考。但是有的教師在游戲教學中出現了過度指導與控制的情況,這樣就會導致幼兒的自主性受到影響,也會打擊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難以達到教學提升的目標。除此之外,我國幼兒人數較多,很多幼兒園并不重視游戲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導致教師在設計教學的時候缺乏科學性與合理性,受到較大的限制,難以發揮創新性。這樣一來,幼兒就不能夠在游戲過程中自主探究與思考,幼兒不僅難以選擇喜愛的游戲形式或種類,在游戲過程中也很難開展自主游戲,這樣一來就會限制幼兒的個性發展,難以發揮出游戲教學形式的優勢。
在傳統的游戲教學活動中,一般都是由教師進行主導,并為幼兒提供游戲內容、材料以及玩具,甚至幼兒在游戲的實踐過程中都是由教師進行手把手的指導。這樣的教育模式會導致幼兒失去對于游戲進度的掌控,還會導致幼兒對教師產生較大的依賴,進而缺乏做事的計劃性能力,影響與同伴進行交流的能力與意識。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幼兒的計劃性教育,引導幼兒自己對游戲的內容與進度進行掌握,更加應該引導幼兒做出自己感興趣的游戲活動計劃,這樣才能夠培養幼兒的計劃意識,提升幼兒實踐操作能力。
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來說,其完成計劃書的方法與標準也有所差異。比如,對于幼兒一直進行的娃娃家、小菜場等游戲活動,大多數幼兒對于游戲內容較為了解,游戲的經驗也比較充足。對于這樣的游戲,教師就應該引導幼兒在計劃書中做出詳細的角色工作過程規劃,并且能夠在游戲的過程中起到提示的作用。而對于類似旅游公司、快遞公司等新型游戲活動,很多幼兒由于生活經驗不足,對于游戲內容不甚了解,此時教師就應該為幼兒提供資料的展示,給予幼兒計劃創造的靈感。教師可以為幼兒展示不同地方的風景以及旅游需要的生活用品等,為幼兒提供一些思考與計劃的角度,讓幼兒在游戲中進行想象與描述。
對于一些具有開放性或者情節過于老舊的角色游戲,教師還可以通過創新游戲內容與形式的方式不斷提高幼兒的參與度,還能夠鍛煉幼兒的創造思維能力。比如,當幼兒在開展點心店的角色游戲時,由于幼兒的年齡偏小,社會經驗不夠充足,因此在這個游戲中會遇到一些困難。對此,教師應該在點心店“開張”之前先與幼兒進行溝通,拉近與幼兒之間的距離,讓幼兒之間對自己喜歡吃的點心進行討論。經過對幼兒的喜好了解之后,教師可以調整點心店的點心種類,迎合幼兒的喜好,這樣就能夠提升幼兒的參與積極性。除此之外,在幼兒日常開展的游戲活動中,教師也應該積極參與其中。通過對幼兒情緒以及表情的觀察,及時明晰幼兒的心理變化,進而促進對幼兒內心想法的了解,進而合理控制游戲的節奏,保障游戲的順利開展,最終達到角色游戲的目的。因此,教師應該加強對幼兒行為的觀察與分析,一旦發現游戲中的問題就要及時進行調整與處理,為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游戲環境,進而不斷提升幼兒的創造能力。
教師在進行游戲教學的時候應該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性與個性,了解幼兒的思考行為,不能夠直接將問題的答案告訴幼兒,也不應該因游戲操作錯誤而打斷幼兒的游戲進程,同樣不能夠過度干預幼兒的游戲,而是應該給予他們充分的自由發展空間,讓幼兒在游戲與實踐的過程中不斷進步。只有保持幼兒的自由空間才能夠使幼兒與游戲材料之間發生互動關系,進而提高游戲活動的靈活性,提升幼兒的自主體驗感,進而將實踐中學到的知識與經驗內化,促進自身的成長與進步。因此,教師應該給予幼兒一定的自由空間,鼓勵幼兒在游戲中自主把控時間,并自己決定游戲的方式。
比如,當教師在進行有關“影子”的活動時,如果教師直接提問幼兒影子的概念與形成原理,幼兒會感到非常迷茫。但是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到戶外開展“捉影子”的游戲,在游戲實踐中,幼兒能夠仔細觀察影子的變化,同時感受到影子在不同角度以及不同光照下的形態。這樣一來,幼兒的學習探索積極性就會受到激發,通過簡單的游戲活動還能夠增強幼兒對影子的認知。之后教師再鼓勵幼兒發表有關影子的想法,經過總結之后為幼兒普及影子的形成原因與變化規律,并讓幼兒自己對影子的變化規律進行驗證,這樣就能夠有效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游戲教學方法不僅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還能引導幼兒進行自由探究與思考。因此,教師應該平衡好游戲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不斷創新教學形式,實現快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