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金溝口小學 陶文元
無論環境如何,作為教師都應充分利用當前的環境或條件進行教學。農村小學的軟、硬件條件雖然不如城鎮學校,但是他們的自然環境優勢非常明顯,教師完全可以將之充分應用起來。在進行勞動技術教育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一些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勞動技術教育,從而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為他們日后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在一些地方課程或教本當中,有很多體現當地人文方面的內容,教師可以將之充分挖掘,選擇一些比較好的課題在實踐活動中展示,并與小學生的科學課、勞動技術教育課進行結合。這樣一來,一節課就不單單是科學課,還是一節勞動技術教育課和思想教育課。學生既對這種實踐活動產生了興趣,又讓教學目標依托實踐活動、勞動技術教育得到了實現。
例如,綠化既是生態保護的一種體現,也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重要主題和內容,將之和教師的教學結合起來,那么既能讓學生體驗到勞動的美,也能在實踐活動中發展素養。為此,教師提出問題“綠化能降低氣溫嗎”,隨后引起學生的思考。在剛開始時,學生可能會根據實際經驗去回答。教師可以選擇適當的天氣帶領學生到戶外感受兩個地方的氣溫變化。一個地方是沒有綠色植物,另一個地方有非常多的綠色植物,有花、草、樹等等。這時候,學生根據個人感受就能得出結論:綠化能有效降溫。最后,教師在此基礎上選擇一塊合適的地方,帶領學生種植樹木,后期的維護可以是教師帶領,也可以是班干部帶領,這樣就起到了勞動技術教育的作用,學生也從根本上對“綠化”“環境保護”等產生了新的理解。
我國大部分地區處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這里的生態資源非常豐富,四季分明,環境優美。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中,農村小學具有顯著的自然環境優勢。特別是這些年農村的生態農業、現代化農業發展勢頭非常迅猛,形成的農村觀光旅游業生機盎然。所以,作為農村小學的校長和教師要認識到農村條件的優越性,并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村耕地,為學生開發出一片“新的發展園地”,讓學生有更多、更廣的實踐活動開展場地。這幾年戶外研學活動悄然升起,作為課外拓展和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既受到了學生的喜愛,也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這是非常大的教育創新方式,教師也應該大膽創新,為本校學生在周邊的農村耕地中開發出新的教育場地。
例如,學校教師可以邀請農技員進教室開展講座,為學生講解基礎的農業技術知識,并鼓勵學生積極閱讀這方面的書籍,為學生提供方式更多、更創新的學習方式。甚至還可以將學生組織起來,對他們進行定期的種植實踐,讓他們在種植活動中體驗勞動,對他們進行勞動技術教育。在此過程中,農技員可以直接參與到課堂中,為學生的種植進行指導。特別是農技員的技術指導和示范讓學生對勞動技術教育、科學課或實踐活動非常感興趣,讓他們擺脫了課本、課堂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在講到“花朵與果實”這一課時,農技員、教師和學生同時下到“研學園”,一同耕作、播種、施肥、維護,讓學生參與整個實踐活動過程,通過操作、測量和記錄等方法經歷植物生長的每個過程,了解蔬菜等植物種植的整個過程,了解“綠色無公害農作物”的產生過程。特別是當這些蔬菜等植物成長之后,學生贈送給農技員時,更讓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樂趣,感受到了勞動給他們帶來的快樂。這樣的實踐活動是有意義的,對農村小學生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相互影響的關系,所以為了促進小學生的勞動技術教育效果提升,家庭教育一定要和學校教育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僅憑學校的勞動技術教育顯然不夠,家長要在配合學校教師教學的情況下也重視類似的實踐活動,從而讓學生的勞動技術能力得到提高。農村小學學生的家長全部來自農村,在周邊村莊都有屬于自己的田地,并且家長往往有著甚至比教師更豐富的勞動經驗,家長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田地為學生規劃處一片“研學田”,讓學生在“研學田”中能將課堂所學利用到實踐活動中,憑借著自己勤勞的雙手獲得豐收。
例如,學校可以創建“開心農場”活動,首先學校要將教育理念和具體操作與家長講明白,然后在此基礎上獲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甚至可以在家長群中招募一些“指導員”,為學生日后的勞動實踐提供切實的指導。然后,各班家長根據蔬菜等農作物的生長特點,給學生提供指導,讓學生從耕地、除草、選種、播種和澆水、施肥、滅蟲等過程落實。這樣一來,學生不僅體驗到了勞動的艱辛,對他們的品格進行了鍛煉,還能讓他們學到一定的知識,較好地將知識傳授和素養提升結合了起來。
農村小學周圍的農用耕地非常多,這是農村小學與城市學校非常明顯的不同,學校和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規劃和建設好學校的勞動實習基地,讓學生的實踐活動課有更廣闊的場地,這樣實踐活動課開展的效果更佳。為此,學校和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出發:
首先,利用校園內的空地為學生規劃出一片“研學田”,由各年級的班主任和實踐活動課教師共同負責。每到上課時間,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研學田”里學習,既參與了勞動,又學到了知識,對小學生的成長具有非常大的幫助。下課或其他時間,學生可以就自己所種的植物進行看護、管理,既培養了他們的責任心,又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其次,可以借助校外農耕用地適當開發,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空間更大,教師的教學手段更豐富。特別是與學生的實際結合起來,抽象的科學知識、勞動技術等都可以在此直接實習,也培養了小學生愛科學、愛勞動、愛學習的思想情感和態度。
綜上所述,在農村小學利用現有條件開展勞動技術教育和組織實踐活動是可行的。為此,教師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讓實踐活動得到有效落實,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村耕地,為實踐活動開展提供場地,同時要重視家校之間的資源配合,讓實踐活動更高效,甚至可以創新性地規劃和建設好學校勞動實習基地,讓實踐活動魅力無限。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勞動教育專項課題“學科融合背景下提升農村小學生勞動素養的勞動教育教學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GS[2020]GHBZX04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