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文亨鎮中心幼兒園 吳東萍
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真實事物與現象是幼兒科學探究的生動內容,幼兒的科學教育是幼兒身心發展的必然需要,充分體現幼兒的年齡特征,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內容。幼兒只有在實際生活中親身體驗和動手動腦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養成良好的科學品質。
科學活動的最好刺激是幼兒對科學材料的興趣。五顏六色、形狀各異、觸手感覺各不相同的材料本身就對幼兒有著極大的吸引力。為了保持幼兒的學習熱情,并始終保有快樂的情緒,教師要根據他們的需要精心選擇準備材料。材料的選擇應是幼兒常見的、熟悉的,不為幼兒所注意,但又能引起其興趣的易操作的材料。教師選擇的材料,應多提供有助于檢驗幼兒各種想法的材料,提供有助于幼兒探索的材料,如在《沉浮》活動中,筆者給幼兒提供水、鐵塊、積木、橡皮泥、石頭、塑料片等材料,首先讓幼兒猜想:什么東西會沉下去,什么東西會浮上來?筆者沒有直接告訴幼兒答案,而是讓幼兒選擇不同的材料進行操作,讓幼兒在操作中得出結論,讓實驗證明他們的假設,幼兒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當然,教師還要經常更換材料,讓幼兒在材料的不斷變化中,時時處于觀察與探索的興趣中,不斷發現其中的奧秘,積極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如此,教師也就能有效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同時幼兒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極大地滿足了好奇心,使幼兒積極主動地進行科學學習。
觀察活動可以幫助幼兒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在科學活動中,觀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教會幼兒觀察,同時培養他們科學觀察的好習慣。由于幼兒的年齡小,他們對事物大都存在著極強的好奇心,卻又缺少耐心,容易轉移注意力,難以仔細、認真觀察。為此,教師在引導幼兒觀察前要為他們選取并設定好明確的觀察目標,以此減少幼兒注意力的分散,并引導幼兒按方法、有步驟地進行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為了引發幼兒的思維和想象,教師可適時地提出一些啟發性、開放性的問題,如“它的形狀看起來像什么?”“會有怎樣的用處呢?”等。如此也就能引導幼兒與自己的日常生活進行聯系,積極思考和想象。
在觀察過程中,幼兒自然會有強烈的表達欲望,教師要引導與大家一起交流,從而激發大家不斷地思考和表達。隨著幼兒觀察活動的不斷進行,教師要引導他們養成記錄觀察現象的習慣,從最簡單的外形大小、顏色,到具體的數量逐漸增加記錄的項目。而有了記錄,幼兒在觀察結束之后就能總結性地進行表述,使大家在集中交流時更有話說、說得更加準確和有條理。在這一交流表述的過程中,幼兒的分析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自然促使他們不斷發現新的問題,產生新的猜測,引發新的觀察,也就能使幼兒的好奇心得以科學地維持,并引導著他們不斷地進行科學探索。
科學教育的內容是很廣泛的,對于幼兒來說,他們可能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科學、什么是科學活動,但他們的天性使然,熱愛科學和科學活動。為了引導他們正確地進行科學活動,并且從這些自然的科學現象中得到基礎的認知,教師要為他們設置和安排合理的活動內容。對于小班的幼兒,教師要給他們選取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和現象進行探索認知。如教師可以開展認識“水”的系列活動,帶領幼兒從“看水”“摸水”到“聽水”“喝水”,認識到水的顏色(沒有顏色)、水的形狀(沒有形狀)、水的聲音(會發出不同聲音)、水的味道(沒有味道),對水有了初步但又較為全面的認識,讓他們感覺到水的無限“神奇”,從而也促使他們想要去認識更多的事物,形成更濃厚的科學探索欲望。
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是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學習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建議教師支持和鼓勵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尋找答案或解決問題,即強調教師要幫幼兒親歷探究過程,避免對幼兒進行灌輸和強化訓練。有一天晨間活動時,筆者發現有一群小腦袋湊在一起,不知道他們在干什么?過去一瞧,泥地上有一只蝸牛在緩緩蠕動著。一個小朋友好奇地提起了它,想仔細瞧瞧,誰知它很快地縮進殼里,小朋友說:“奇怪!蝸牛怎么能跑到小田螺的殼里呢?”孩子們耐心地等了許久,蝸牛耐不住寂,試探著小腦袋。一小朋友說:“大家快看。蝸牛頭上尖尖的是什么?”有人說:“是眼睛?”有人說:“不是!是觸角!”小朋友就“觸角”和“眼睛”爭執起來,互不相讓。筆者過去勸服了他們,讓他們猜一猜、想一想,建議他們把蝸牛帶回教室,仔細看一看,蝸牛背上的殼到底是小蝸牛自己的還是田螺的,頭上尖尖的是觸角還是眼睛?作為教師,應該設置適宜的問題情境,在偶發科學活動中激勵幼兒大膽猜想和假設,與同伴互相質疑、討論,保證幼兒能將探索到的信息和結果傳遞給別人,最后在操作活動中驗證,交流分享,回顧分析。同時教師既不替代幼兒的思考,又能善于在關鍵時刻給予幼兒支持和幫助,使探索層層遞進,使他們的認知結構達到更高水平上的平衡。
科學知識的獲取是幼兒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但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幼兒勤動手、善動腦的好習慣,培養他們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和熱情。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開設科學活動時,要重視幼兒自身參與意識的培養,要讓他們自主、自愿地參與進來。在活動開始之前,教師要善于引導。例如,教師讓一個幼兒將手中的雞蛋扔到地上,問大家“雞蛋會碎嗎?”由此,引發幼兒都積極地試一試把雞蛋扔到地上到底會不會碎,怎樣扔它才不容易破碎。這時,幼兒的扔法,他們會選擇往什么地方扔都是自己主動思考后而進行的。幼兒還會自主選擇教室里的材料,如海綿、稻草等,以確保自己的雞蛋即便多次被扔都不會破碎。而就是從這一次次的“率性自然”的“扔”中,幼兒自主獲取了眾多科學知識。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應根據需要合理安排,因時、因地、因內容、因材料靈活的運用。教師可以為幼兒科學活動創設自然角、科學角以及室外飼養角,這樣可以產生多種科學活動。科學活動在幼兒游戲、散步、自由活動等過程中都可能發生,所以,晨間活動無特殊情況都應安排在戶外進行。此時,幼兒可以自由觀察自然角和種植園地,幼兒和教師共同收集或種植飼養的動植物,隨著季節的變化不斷更新內容,以便于幼兒觀察。幼兒在自然角活動時,他們常常會發現玉米、黃豆發芽了、小蔥長高了等現象。戶外活動環節更需要讓幼兒自由選擇戶外活動區玩耍,他們會在草地上觀察蚱蜢、螞蟻、青蛙,在沙池里用沙子堆山坡等。幼兒在活動中操作,在嘗試中發現,愛科學的情趣油然而生,頻頻發現新現象,操作經驗也越來越豐富。
綜上所述,科學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只有教師樹立科學的意識,合理利用教育內容,注重培養幼兒的探究精神和能力,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采取正確的教學策略,引導幼兒積極思考、探索和發現問題,幫助幼兒提升認知能力,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品質,才能讓幼兒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