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玉新
近年來,任何人(Anyone)在任何時間(Anytime)、任何地點(Anywhere)、基于任何終端設備(Any device)運用任何學習方式(Anyway)獲取任何學習資源(Any resource)的6A泛在學習方式已經走進人們的視野。從本質上說,泛在學習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習任務為焦點,學習者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樣態。換言之,泛在學習為學習者提供了隨時隨處可學的泛在環境,然而學習者,尤其是初中生學習者如果沒有較強的自主學習意識、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能力,真正的泛在學習也就難以發生。情境性是泛在學習的基本特點之一,創設針對初中生學習者的泛在學習環境時,要注重初中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最大限度地激發其學習潛能。
主體間性,又叫交互主體性,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主體的關系,是對主體間關系的規定,是指主體之間在語言和行動上具有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雙向互動、主動對話的交往特點。[1]以“情”動人,“情”是指“情感”。主體間性下的“泛在學習共同體”情感認同,不是一方依賴另一方,也不是一方戰勝另一方,而是作為泛在學習的支持主體(教師)和泛在學習的實施主體(初中生)相互理解,坦誠交往,情感達到共鳴。
教師是泛在學習的支持者,教師要順應信息技術時代的發展需求自覺進行角色重構,在營造或創設恰當的學習情境的同時,努力做學生學習資源的建設者、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學習效果的評價者。
教師要按照“最近發展區”的理論觀點,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發掘、篩選、整理和優化相應層次的資源庫,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有泛在學習的需求時能夠接觸到適合自身水平的資源,進而使學生展開個性化學習。在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上,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勢,積極探索和努力適應泛在學習環境下的教育教學規律,盡可能地從各方面采集信息,洞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心理動向,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通過問題導學、小組互學、探究引學、信息技術助學等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打造泛在學習情境下的教學時空。在支持過程中,教師在教學目標上要從知識傳授向能力提升轉移,在教學方式上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的學習內驅力。
初中生是泛在學習的實施主體,既要與泛在學習的支持者(教師)建立交互關系,構建“泛在學習共同體”,也要遵從自己內心的價值訴求,根據個體需求和學習習慣,明確自身發展目標,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初中生應在教師的支持和引導下,利用在線教學平臺和現代信息技術自己尋找必要的學習資源,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和獨立思考的習慣,積極進取、主動作為,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只有師生主體間彼此尊重、情感認同,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才能得到激發,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彰顯,學生才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泛在學習氛圍中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學生在泛在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中,能夠全面綜合地掌握知識以及學習的方法;在交流與合作中,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夠得到深化。
以“境”化人,“境”是指情境。對于學習者而言,情境是一個熟悉的參照物,學習支持者應將一個要探索的概念與熟悉的經驗聯系起來,引導學習者利用這些經驗來解釋、說明,形成自己的知識。[2]初中生的泛在學習環境大致涵蓋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等方面。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時間因時制宜,根據學生所處的空間環境因地展開,要積極完善學生自主學習所需的“情境”支持服務體系,優化資源配置,為學生多元化選擇和個性化發展提供條件。
教師要努力創設學生熟悉的,兼具趣味性、多樣性和體驗性的學習場館,通過經驗分享、角色表演、小組合作、現場游戲等拓寬學習路徑,盡力為學生提供能夠表達自己內心體驗的機會,喚醒學生表達的欲望,讓學生在真實或仿真情境中自主建構知識,朝著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方向發展。
學習空間不僅在學校還在社會,不僅在課堂還在生活。面對真實的線下校外泛在學習情境,教師要做好引導;面對初中各學科教學的“拓展空間”,教師要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在大自然中探尋、在社會生活中歷練。學生可以調研走訪、查閱文獻、收集資料、分析撰寫提案、制作交流報告,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來實現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品質的提升。
日益興起的線上教學情境,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讓無邊界的泛在學習實現條件漸趨成熟。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應急措施,要求教師用信息技術延伸教育,通過交互性強、情境性貼切、反饋性及時的遠程學習平臺,突破時空界限,查找、整合學生需要的生成性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提供支持。
以“智”啟人,“智”指智慧、方法。教師應引導學生加強自主學習意識。
教師一方面要注意引導學生提升信息素養,培育學生信息技術意識,以及信息技術知識的應用能力,指導學生了解并掌握互聯網方面的知識,加強網絡安全、網絡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引導學生文明上網、綠色上網。另一方面要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資源的選擇標準、要求、方法,以及相關課程的在線學習資源,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幫助學生學會使用信息搜索工具,有效查找所需學習資料,學會掌握自主學習工具的使用方法,快速、自主地解決遇到的學習問題,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勢必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熱情,因而,教師要適時地利用信息技術交流平臺,整理并總結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及時提供解決問題的參考建議,幫助學生增強自主學習信心。
教師運用適當的評價方式對初中生自主學習的結果進行反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自己存在的問題,及時查漏補缺,能夠對學生自主學習品質形成一種間接的引導。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因事制宜,采用多種方式進行評價。教師可以使用表現性評價,統計學生線上學習的時長,對學生線上學習過程進行動態監測;使用發展性評價,利用網絡平臺整理學生做錯的練習題,讓學生重新做一次;或者可以使用過程性評價,利用聽力軟件測試一下近期某一位學生的聽力水平是否有所提高。當然,這些評價方式不是彼此獨立的,而是相互聯系和補充的。除了表現性、發展性和過程性等外在評價方式之外,教師要有意識地提醒學生學會階段性的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自我修正,這對于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是不無裨益的。
總而言之,結合初中生學習特點,從情感的激發與認同、環境的創設與利用、方法的幫助與指導等三個維度,為初中生提供泛在學習的情境支持,能夠培養其學習能力,激發其學習動力和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