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卉 王 蔚 黃梅露
南京市拉薩路小學(以下簡稱“拉小”)的融通學程關注兒童的終身發展,以兒童經驗的完整性為邏輯起點和價值歸宿,引導兒童綜合地、關聯地運用學科知識探究真問題,融會貫通地學習。融通學程有機加入學科育人、課程育人等思想,扎根于立德樹人的價值理念。
融通學程的實踐轉向,可以從學校“側手翻”教學的轉變談起。“側手翻”存在這樣一些教學難點:完成側手翻動作要求身體反向承受重力,對人的手臂力量、核心力量要求很高;要想順利習得這項技能,學生需要與伙伴合作練習,相信他人幫助下的練習,克服恐懼心理。因而,多年來,“側手翻”教學內容在體育課堂上幾近被遺忘。而事實上,“側手翻”是學生特別喜歡的活動,為了讓“側手翻”教學內容重回體育課堂,拉小對此進行了學科育人的新探索。
第一,調整學習目標。拉小從三個方面對學習目標的設定與表述進行了調整,使之更加全面具體,可觀測。一是讓學生能說出側手翻動作的方法并畫出基本動作路線,較正確地做出側手翻的動作,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二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信息素養。學生課前結合視頻,自主鍛煉;課中學習兒歌口訣,觀看動作視頻,進行分解動作練習;課后能基本做出側手翻動作并且手腳落點在一條直線上、兩腿空中打直。三是讓學生克服內心恐懼,相信伙伴,與伙伴互幫互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合作意識。
第二,擴展學習資源。教學資源不局限于教師的講解示范,而引入了信息資源;不局限于器材,而開發教具,創編兒歌。學校通過多方面教學資源的融合,多學科參與,助力學生的學習,突破學科邊界,推進學科綜合育人。一是自主編制教材,教師在課前為學生制作了自主鍛煉的短視頻,為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二是研發學具,例如:“小圓貼”提示學生兩手兩腳的依次順序;“小橫線”提示學生兩手放在一直線上;“小豎線”提示學生翻成一直線。三是創編兒歌,幫助學生記住口訣、操練動作。
第三,改變學習方式。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人浪游戲”“倒立人”等游戲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掌握并練習側手翻動作,同時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學校對評價標準進行變革,讓“連貫”“優美”“一直線”等作為評價動作的依據。課后,要求學生把學到的本領展示給家長看,并拍照上傳到運動打卡群。
“側手翻”教學變化的背后是教育思想理念的改變:其一,以學為核心,并落實在教學的全過程;其二,體育學習只有堅持長久練習才可能發展學科核心素養;其三,在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尊重教學規律的基礎上,還要在新思想、新理念中融入新方法、新技術,從而呈現新樣態的課堂。這種教育思想理念上的改變,正體現了拉小融通學程的要義。
蘇格拉底說:“教育的本質是喚醒,是開發你的內心。”換言之,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作為教育的一種樣態,融通學程必然需要明晰的育人目標。學科育人是構成完整融通學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融通學程得以順利實施的保證之一,是開展融通學程實踐的基礎。在融通學程中,學科育人需要綜合學程中涉及的各學科育人要素,并隨著學程的開展及時貼合地進行學科育人。融通學程學科育人,要求在完整的學習過程中強化價值,促進生命的生長,其育人追求可以凝練為三個關鍵詞。
第一,完整。一般情況下,兒童的學習容易過分關注知識性學習,強調認知能力的培養。這種情況容易走向關注工具價值的片面式學習、忽視學習內容聯系的碎片化學習、與生活實踐相脫離的孤立式學習等。融通學程則著眼于兒童真實生活中可能面臨的困境,強調真實性、體驗性、完整性,以及學習實踐的多層次、多維度、結構化與應用性。學生必須在實踐中親歷知識從發生到接收,再到理解和吸收的整個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對知識內化的自我審視能力。學生要想形成具有一定體系的認識和經驗,必須參與知識發生的全過程,從而形成完整的“事實—原理—方法—價值”鏈。
第二,價值。學科的獨特性體現在它對學生發展的獨特價值:首先,應從多層次、多側面來理解學科育人價值,站在育人的立場而非知識灌輸的立場進行教學,關注兒童的能力和人格培養。其次,融通學程的育人哲學作為一套獨特的符號體系,體現了其工具價值追求。工具性知識的掌握是學生更進一步進行知識理解的前提和基礎。最后,融通學程具有獨特的文化意義價值,這是融通學程育人價值的過渡層,即學生將知識有效轉化為經驗,并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不斷運用經驗,使之最終形成能力,賦值生命的成長。
第三,生長。杜威說:“教育即生長。”教育是生命生長的必然途徑。融通學程是置于教育之中的一種嘗試、一種創新,其育人追求應該從兒童生命成長角度出發,指向兒童具體生命的生長。融通學程關注個體在學程中的體驗,關注個體的生長發展。學生在學程開展中能及時為體驗找到合適的交流分享路徑,在體驗與分享中讓生命得以充分生長,經歷從淺層次到深層次的自我充實的過程,促進自我意識和自主能力的提升,不斷發展實現自我價值。
融通學程,通過學科之間的融合,充分挖掘學科教學的育人價值,推動由學科教學到學科育人的轉變,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
首先,構建多元學程樣式。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拉小創生出微距區塊學程、綜合單元學程和銜接生長學程等學程樣式,這些樣式注重實踐過程的積累,體現了不同時期的育人目標,以及全面育人的價值。
其次,生成多種融通樣態。學科組從學習情境、學習組織、學習方式和學習資源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改革,生成了多種融通的樣態,有單元間的大整合、學科間的融合、知識間的重組等,旨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最后,打通多條學習通道。培養兒童綜合素質,應當想方設法激發兒童的學習熱情,保護兒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打通學習通道,搭建平臺,鍛煉兒童,將兒童的自我優勢發揮到極致。融通學程破除學科與學科之間、學科學習和社會生活之間、兒童經驗和學科學習之間的邊界,打通學習空間、活動經驗、課程資源、學習工具等若干學習的通道。
第一,研發中心負責制。學校發展部成立“融通學程研發中心”,指導融通學程課程的實施。研發中心負責人從研發課程的專業教師中產生,課程的研究和實施由研發中心統一管理。
第二,學科自主管理制。在“融通學程研發中心”指導下,各學科融通學程的研究活動由各學科項目主持人負責,自主管理、自主實施、自主評價;作為專業引領者和團隊負責人,各主持人帶領項目組成員、各學科的專業教師共同研發課程并實施。
第三,各部門協調保障。“融通學程研發中心”負責制定融通學程研究的總體規劃,學科項目組自主研發與實施,學校課程研究部、學校發展部、學生活動部給予專業支持和服務保障,并邀請專業人員進行指導。
首先,進行組織變革,激發研究活力。學校一改自上而下的組織結構,將自主權移交給教師。教師自主成立項目研究小組,確立研究主題,制訂學期研究計劃。學校教師發展部門依據教師需求,成立融通學程項目研究中心,并聘請資深的專業人士擔任各項目組的指導專家,定期進行指導。
其次,推進課題研究,引領項目實踐。學校率先對語文、數學、英語、體育、科學、音樂、美術、信息八大學科進行項目實踐。在特色課題的引領下,每個學科的教師有目標、有計劃地開展各自的課題研究。
最后,深化制度建設,凝聚研究動力。本著“少一些約束,多一些激勵;少一些管控,多一些發展”的原則,學校制定了融通學程項目組的各項制度,如融通學程項目申報制度、教學研究制度等,學科項目組自主組合,實現“個性申報—實踐展示—專家指導—形成方案”過程。
其一,微距區塊學程。微距區塊學程以學程研究的形式,利用項目研究,從各個學科的特點出發,落實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創造;從“學習工具、現場表達、閱讀場浸潤、物型文化”等方面,給學生提供學習場域,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激勵個性化表達,培養其創造性思維。
其二,綜合單元學程。綜合單元學程關注兒童綜合認知能力的培養,主要表現在:將國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校本化創新實施;在學科教學中打破學科間的壁壘,融合學科間碎片化的教學內容,跨界統整教學內容。綜合單元學程嘗試從學生的生活背景、社會發展的現狀等出發,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綜合運用各學科所學的知識,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全面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的能力。同時,注重學科延展,增強實踐性。
其三,銜接生長學程。銜接生長學程關注不同教育階段的兒童生長規律,圍繞兒童成長經驗,個性打造長短課時相結合的學程。一年級的啟蒙學程,注重幼兒課程和一年級課程的銜接和過渡,通過活動創造、習慣養成、趣味游戲等方式,打造生活化的情境;二至五年級的啟智學程引導學生從生活化學習走向學科化學習,培養獨立自信解決問題的能力;六年級的啟航學程為學生未來的初中生活奠定基礎,引導學生做好成長過程中的自我規劃,確立個人目標,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