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財經
最近關于華為造車的消息和話題很多。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跟三家汽車企業合作;二是華為的汽車品牌銷售店開始賣車。
5 月24日,華為公司對外發布聲明,重申華為不造車。聲明表示,華為不造車這一長期戰略在2018年就已明確,沒有任何改變。
這次華為的聲明,透顯出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 不是制造華為品牌汽車,而是為合作車企提供基于華為ICT能力的智能網聯汽車部件。個人理解,這是汽車智能化以及汽車生態化的一種參與。比如在車聯網方面,華為就有很深入的研究。
第二, 不會成為合作車企的股東。華為這次的聲明表明,現在沒有投資任何車企,未來也不會投資。
不會控股,不會參股。華為選擇了北汽、長安和廣汽三家車企作為戰略合作伙伴,這一次聲明也表明了華為與這三家企業的合作關系。華為表態支持它們打造各自子品牌,當然這種支持是基于產品、基于技術。
第三, 賣車是為了解決手機零售店生存問題。最近一些消息披露說,華為準備在2022年賣車30萬輛,這讓外界誤解華為造車。其實不是這樣,因為手機減少了,當然就需要另外的銷售來使這些銷售店生存下去。
顯然華為在打造自己成為物聯網時代的IBM,提供解決方案,隨需應變。當年IBM將PC賣給了聯想,將主要精力放在了解決方案以及幫助企業國際化的路徑上,利潤情況大為改觀。
華為進軍汽車產業這樣的戰略定位,其實是很精準的把握,我們在福州就可以看到,華為有一些車聯網的項目在落地,做自己的長項,而不是把自己完全卷入一個重資產的行業之中。
我們注意到,任正非對未來華為如何形成自己的優勢,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他近期在內部講話中說:美國在硬件領域已經把我們卡死,短時間內我們很難做出突破;目前軟件領域我們可以突破美國的限制,擁有獨立自主權,應當主動求變從軟件領域打開一條通道??梢哉f清晰、透徹,而且不畏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