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生,秦永杰
作者單位:400038 重慶,陸軍軍醫大學研究生院(劉澤生),基礎醫學院(秦永杰)
某戰區陸軍部隊利用3 年多時間,集智攻關,開發構建了部隊衛生信息化架構體系——“一網五系九平臺”。該項建設集合衛勤管理、日常診療、行業監管等要素,對辦文辦事效率、衛生工作規范化建設、衛勤保障質效等方面的提升有明顯地促進作用。
1.1 “一網”即西部健康網 該網站由原蘭州軍區聯勤部衛生部開始建設,開設新聞資訊、規章制度、衛勤資料、在線咨詢等10 個一級欄目、54 個二級欄目; 實現信息發布、網上辦公、政策咨詢、健康教育、答疑解惑、詢醫問藥等功能。 收錄各類文獻資料3 萬余篇, 日均訪問量3100 人次,年在線答復官兵咨詢1100 余條。
1.2 “五系”即戰區陸軍衛生連信息系統、疫情直報系統、訓練傷報告系統、衛生裝備管理系統、遠程醫療(教育)系統 疫情直報系統、訓練傷報告系統、衛生裝備管理系統3 個系統是原總部研發,在網站集成應用。 衛生連信息系統在所屬作戰旅級單位全部搭設,實現了部隊衛生連電子處方、電子病歷,全面規范就診信息、診療秩序、治療方案、藥庫管理等。 機關可實時掌握部隊官兵發病情況、實時監測衛生機構運行狀況、實時分析官兵患病種類,為業務管理和決策提供有用數據支撐。遠程醫療系統,有兩個功能,一個是“常態的遠程醫學教育”,依托后方醫院,已經與部隊組織了20 余次網上業務授課,累計培訓7000 余人。 另一個是“遠程會診”,主要想法是建成“網絡醫院”,主要運行模式是與聯勤保障部隊第940 醫院合作,發揮后方醫院專家優勢, 為官兵解決基層衛生機構不能解決的常見病、慢性病,精準服務。
1.3 衛生信息化“九平臺” “九平臺”主要涵蓋日常業務管理的評殘病退、大病統籌、執業管理、官兵療養和辦公自動化等9 個小軟件 嵌入在西部健康網。 效果最明顯的是評殘病退和大病統籌軟件, 實現官兵有需求網上報名、網上申請、網上填報資料等功能,自動收集數據,自動提交審核,全程公示申報資料和審批結果,其余7 平臺亦有序推進使用,即實現了敏感事務的公開透明,讓大家信服;又方便了各級衛生機關,減少了“五多”,提高了效率。
2.1 強推, 培養官兵信息化養成 信息化建設只靠自覺,不會堅持太久。 有的同志年齡大、上手慢、對網絡系統不感興趣、一開始不喜歡用系統,有的同志感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習慣了傳統運行模式、沒人推沒人問就擱那不管[2]。因此,必須強推,培養官兵信息化養成。主要采取5 項措施:(1)機關會把最新通知、政策制度等第一時間上傳《西部健康網》, 醫務人員查找政策制度、 業務辦公必須上網;(2)部隊衛生連看病必須使用《戰區陸軍衛生連信息系統》,機關每日通過系統管理端看部隊使用情況,督促使用;(3)各級衛勤機關每日上班必須登錄辦公平臺(OA),看有沒有最新的通知、最新文件;(4)每個旅團級單位聘請2~3 名《西部健康網》特約報道員,兼職更新網站新聞資訊欄目,保證網站的新鮮度;(5)在線咨詢欄目,保證所有問題在24 h 內回答,及時解疑釋惑,維護機關服務官兵的信譽度。
2.2 借力, 堅持做好跟進建設 此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突出借助先前工作中成熟經驗,并在使用中不斷的完善和改進。主要依憑以下4 個方面力量:(1)借原蘭州軍區聯勤部衛生部的力,接續運用了《西部健康網》,這是建設的基礎;(2)借地方相關軟件研發單位的力,衛生連信息系統、好視通視頻軟件等,產品都已很成熟,拿過來就能用[3];(3)借友鄰單位的力,組織網上遠程醫療、建設網絡醫院,與轄區內聯勤保障第940 醫院合作,現成的軟件、現成的專家團隊、現成的運行機制,只需把聯勤保障部隊的“虛擬醫院”嵌入西部健康網即可運行;(4)借陸軍軍醫大學的力,為進一步激活西部健康網、提高智能化程度,在“在線咨詢”欄目搭設智能答疑機器人,引進“臨床診斷百科”字典庫,搭建軍網“百度健康”,智能回答官兵在線咨詢問題。
2.3 守底,遵守規定確保保密安全 部隊信息化建設必須要過保密關,建設過程中,采取積極申請立項、多部門聯合把關等方式,確保各環節、各要素合法合規,符合保密要求[4-5]。 (1)建設初期,在信息化部門指導、支持和配合此項建設,加強涉密信息數據的安全性和保密措施。(2)通過立項聯合審查,2018 年,戰區陸軍在組織信息化建設項目立項聯合審查時, 積極主動申請立項,《衛生連信息系統》和《西部健康網》順利通過專家評審,通過聯合審查,列屬正規合法的系統和網站。
經過幾年的部隊衛生信息化建設,雖然有了一定的基礎,但仍有一些問題需要我們關注。
3.1 大數據建設的集成和融合程度不夠 一方面,在各級部署大數據建設、成立大數據中心時,衛生信息化建設只被納入了建設的總體框架,尚未與作戰指揮信息系統對接,還不能起到服務支撐作用。另一方面,衛生服務保障數據還僅僅是依托軍綜網運行,各級衛生機構尚且能全部實施貫通,但是一線官兵大部分無法使用軍綜網,他們日常健康維護如何使用信息化手段來實現,還研究的不夠。
3.2 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條件還比較薄弱 一是缺人,既缺信息化管理的人員、更缺懂技術的人,在建設過程中,僅靠機關兼職人員管理, 更沒有能夠牽頭組織數據系統開發、深度挖掘的明白人,雖與中國電信簽訂了運維協議,但苦于其無軍綜網,遇有突發情況要跑到營區處置,時效性、及時性不高[6];二是部分單位網絡環境差,網站和系統在軍綜網上運行部署,有部分單位改革調整移防后,網絡條件很差,只能滿足部分功能需求。
3.3 距數據決策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 大數字尚未轉化成大數據。目前,部署建設的5 個系統和9 個平臺,官兵患病診療、業務管理的數據比較多,尤其是結合疫情實踐,已在衛生連信息系統安裝部署了發熱、 腹瀉預警功能模塊, 但是有的單位擔心填報此類數據帶來問責等因素,人為“控制”發病范圍的現象還時有存在。 真正實現“用數據說話”,科學管理、精確管理、實時管理、動態管理等還有比較長的路要走。
4.1 頂層設計上,要統籌建設規范標準 一方面,軍隊衛勤大數據建設應該遵循“同一個方案、同一個標準、同一個格式、同一個架構、同一個體系、同一個制度”的理念,全軍制定一個總的衛勤大數據建設方案,同時,方案、體系和標準一定是在全軍大數據建設框架之內,與作戰指揮信息系統相銜接[7-8]。 另一方面,圍繞“衛勤數據全軍聯網”這一目標,以獲取官兵在全軍后方醫院診療數據,準確分析官兵發病情況,有效監測病種,才能用數據指導決策,實現部隊衛生數據與醫院診療數據的有效融合。
4.2 技術手段上,要加強學習創新應用 就是要趕上時代步伐, 新冠肺炎疫情數據統計分析就是很好的例證,要向今日頭條、百度等平臺學習。 部隊衛生信息化建設的必要形式:(1)日常保障上,抓緊集成使用好現有系統、平臺,培養陸軍官兵用網習慣、信息化素養和大數據觀念,先用起來,用中建、建中用[9];(2)部隊基礎工作是衛生防病,可以嘗試研發手機“防病APP”,涵蓋健康教育、常見病防治知識等;也可以嘗試“二維碼”,有一線預警的功能,比如出現發熱、腹瀉的情況,衛生員或班長、排長可以掃班排二維碼提醒,考慮到保密要求,可以嘗試一個旅團級單位自己使用,脫密處理,方便部隊、方便官兵即可,即使構不成大數據,但也不存在失泄密問題;(3)借助地方先進技術,比如地方上“互聯網+醫療”、智慧醫院等模式,應用物聯網思維,搞創新,更好服務官兵[9-10]。
4.3 建設方式上,要做好平戰和業務的縱橫連接 主要有兩個聯,即平戰聯和業務聯。平戰聯,平時主要是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官兵發病、診療數據,針對性決策、維護官兵身心健康。然而,作戰衛勤保障數據受制于作戰對手、作戰樣式不同,無法采集,但是可結合部隊執行重大軍事任務,比如,2018 年部分單位執行洞朗對峙斗爭任務期間,官兵發生嚴重軍事心理應激反應,主要表現為抑郁、焦慮等。這些數據可與平時發病數據對比,為戰時同類型作戰行動的衛勤保障方案計劃、決策建議等提供參考[11]。 業務“聯”,有衛勤業務的上下、左右“聯”,主要是衛生數據共享,部隊與醫院、疾控部門的“聯”[12]。
4.4 數據運用上,要緊跟時代發展潮流 就是要實現大數字到大數據的轉變,要靠智能化手段,不能再是拉表統計、人工分析[14-15]。 例如,2018 年研發的評殘病退軟件,從申報到現場評定,所有參與評殘病退官兵信息全部網上公示,接受全體官兵監督,兩年的評殘病退工作無一例告狀上訪問題發生。建議衛勤大數據建設應充分發揮地方信息產業技術優勢,依托“天翼云”、“阿里云”、“騰訊云”等“云計算”、“大數據”服務商,鋪設部署部隊官兵大數據健康管理平臺,切實提升數據運用的智能化程度,通過綜合評估和智能分析,實時采集、動態更新官兵健康數據,為各級指揮員和衛生行政部門實時獲情、智能研判、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撐[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