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青,曹春梅
(南寧師范大學,廣西南寧 53000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是現時代關注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創新和選擇有效的大眾化載體是加強新時期高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在要求。紅歌傳唱作為一種大眾藝術形式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藝術特性,因而能成為高校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有效載體。新形勢下,將紅歌傳唱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進行有機結合,是當前高校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有效途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1](P42)習近平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2](P16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用通俗的語言、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來解釋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轉化為人民大眾所認同的社會思想意識,并內化為共同的精神信仰,外化為自覺的行為方式的過程。因此,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必須創新和選擇更加適合大眾口味、承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更多、富有民族特色、覆蓋面更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載體。換言之,就是大眾化載體的選擇和確定必須突出通俗性和大眾性,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載體的基本特性。所謂通俗性和大眾性就是載體的選擇要立足社會發展實際,關照民眾的實際接受水平,迎合民眾的實際需要,通過有效載體使高度凝練的思想理論體系為民眾所理解、領會,從而強化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和自主性。因此,所選擇的大眾化載體是否具有“通俗性和大眾性”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前提和基礎。
“紅歌”即紅色歌曲,是指產生和流傳于我國革命戰爭年代、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歌頌黨、歌頌祖國,贊美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偉大成就,弘揚主旋律的歌曲。紅歌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實現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的歷程中不斷發展、積淀并廣為傳唱。紅歌傳唱是一種老百姓喜聞樂見并樂于參與,在群眾中具有強大感召力的藝術文化形式,通常表現出通俗性和大眾性的基本特征。
首先,紅歌傳唱內容的親民性元素使其彰顯廣泛的通俗性和大眾性。紅歌的創作素材大多來源于普通百姓的生產、生活和革命斗爭實踐,歌詞大多質樸通俗、瑯瑯上口,易于在群眾中流行和傳唱;其旋律和樂曲很多都源于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民歌。這就使得紅歌天然帶有了鮮明的平民性和親切感,更易于在普通百姓中產生共鳴,從而造就了紅歌傳唱廣泛的群眾基礎。
其次,紅歌傳唱方式的多樣性使其彰顯廣泛的通俗性和大眾性。紅歌傳唱是一種以人民大眾為主體的大眾文藝活動,其形式是豐富多樣的,如由主流媒體主辦的紅歌會、演唱會、紅歌展演等大型文藝活動,由各單位或學校在重大節日之際組織的紅歌拉歌賽、大型歌詠比賽,由學校各班級開展的班團隊活動和三五成群的音樂愛好者在社區、公園等活動場所自發組織排練的演唱以及茶余飯后老百姓的隨意哼唱等,其形式的多樣性和大眾性使紅歌傳唱成為一種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具有感染力的文化形態。
再次,紅歌傳唱除了具有廣泛的大眾性、娛樂性之外,還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紅歌傳唱不僅是一種大眾文藝活動,而且是藝術教育的典型代表,其傳唱內容和主題具有獨特的“紅色氣質”。 紅歌多以愛國主義和歌頌幸福生活為主題,以抒發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情懷為主,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感召力和催人奮進的情感基調,其往往以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方式反映社會主流價值取向。而紅歌傳唱作為一種大眾化的文娛傳播方式,它“通過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的精神內涵,不斷提升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在交流互動中弘揚紅色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傳播先進文化,產出了巨大的社會效應和教育效果。”[3]
由此可見,把紅歌傳唱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載體是可行的。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是“從群眾中來”的、具有時代特色的理論創造,“大眾性”是其特有的內在規定性。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實現入心入腦,轉化為人民大眾的情感認同和自覺行動,必須經過“化大眾”的過程。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理論形態向實踐形態轉化,真正實現“內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目標要求,就必須借助一定的載體。而紅歌傳唱所具有的“通俗性、大眾性”特質,使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載體的基本要求具有相當高的契合度,從而實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紅歌傳唱作為大眾化載體的有效契合。
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不僅要研究“化什么”,更為重要的是要研究“怎么化”,即采取什么樣的載體和方法最為有效的問題。如何突出大眾化對象的主體地位,依據其心理和精神需要來進行大眾化載體的選擇,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重要環節。
高校作為青年學生最集中的組織,是西方意識形態與我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爭奪青年學生的主陣地,大學生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和接受程度,直接關系著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因此,根據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習慣,選擇既能貼近大學生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又符合大學生審美趣味的載體,是推進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現實要求。紅歌傳唱作為一種大眾藝術形式,因其所具有的愉悅性、感召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創新性等特征與當代大學生個性化、感性化、流行化的審美情趣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因而具有了作為高校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載體的可能性。
首先,紅歌傳唱具有愉悅性和感召性,滿足了大學生群體對個性化審美情趣的追求。在紅歌傳唱的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是傳唱活動的主體,他們既是表演者和傳播者又是欣賞者和評價者。同時,音樂總是以優美的旋律吸引人和打動人,給人帶來愉悅感。這種愉悅感賦予了紅歌傳唱強大的生命力,當學生處于愉悅狀態時,最易于激發出濃厚的參與興趣和熱情。因此,紅歌傳唱所體現的能動、自主和愉悅,符合大學生個性化的審美取向。“00 后”大學生的價值觀正處于形成過程中,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和完善,他們崇尚個性和獨立,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習慣于按個人的意愿、興趣來做出審美選擇。而紅歌的傳唱和欣賞不帶有強制性和功利性,紅歌傳唱是通過音樂的藝術表達來撥動大學生心里共鳴的弦,以音樂特有的魅力感染學生,它不僅能帶來感官快感和精神愉悅,同時還能汲取精神力量實現情感的升華。青年學生往往會在經典旋律的感召下自覺融入傳唱活動中來親身感受和體驗紅色氣氛,這既迎合了年輕人選擇參與的意愿,又為紅色精神的有效傳播創造了條件。因此,紅歌傳唱中這種輕松愉悅、自主能動的元素滿足了大學生群體對個性化審美情趣的追求。
其次,紅歌傳唱還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特征,包含了具體、生動的藝術語言和真摯的情感,符合大學生感性化的審美取向。紅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更是一部有聲的歷史畫卷,它記載著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的人和事,訴說著中國人民追夢路上的真情實感。紅歌傳唱能帶領人們穿越時空,用直觀而生動的感性形式塑造一幕幕真實的畫面,使激情燃燒的紅色歲月再現于人們的腦海中,其強烈的心理接近性點燃了人們心中的感動和激情,激發出強烈的理性反思和情感共鳴,契合了大眾的精神消費需求。在多元化的社會條件下,“00 后”大學生更傾向于追求直覺感性的審美趣味,其審美體驗的感性化主要表現為他們更注重直觀感受和情感體驗,更渴望尋求自我感覺上的心滿意足和自我欣賞的快感。而紅歌傳唱就是以通俗化的文藝形式唱響主旋律,用經典帶動流行,以主流引領多元,其豐厚的紅色情結、生動形象的表現形式和故事性的紅色感動契合了當代大學生審美取向中的感性化特征。
再次,紅歌傳唱契合大學生追求“流行”“時尚”的審美情趣。紅歌傳唱以通俗親民的創作風格和年輕時尚的文藝氣質賦予自身創新性特征,這恰好與大學生追求“流行”和“時尚”的審美情趣相契合。紅歌是一種印有時代記憶的藝術形式,它以特有的激昂旋律和濃郁的革命情感成為幾代中國人傳唱不息的藝術經典,也成為中國人追夢路上的永恒記憶。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紅歌不應該給人老氣橫秋的感覺,而應在經典中融入既有時代特色又符合大眾口味的新鮮元素,讓紅歌欣賞、傳唱成為一種新時尚。改革開放以來,紅歌迎來了發展和創新的新階段,其創作內容逐漸由宏觀轉向微觀,以小見大,更注重老百姓個體的感受和個人價值,超越了傳統口號式的歌頌方式,同時,其創作方式也更謀求形式自由和開放, 注入了新的時代氣息。尤其是近年來,采用歡快、自由、流行等元素對傳統紅歌進行重新創作、重新改編翻唱,讓紅歌傳唱從氣質上變得年輕時尚已經成為一種潮流,這些帶有時尚氣質的紅歌新唱,已經俘獲了包括年輕人在內的廣大民眾的喜愛。“00 后”大學生作為新時代最有活力的群體,對新事物新體驗總是充滿著強烈的熱情和好奇。紅歌傳唱正是以與時俱進的演繹藝術迎合了當代大學生流行化的審美需求。
紅歌傳唱具有的“大眾性、形象性、情感性、創新性”等特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有效載體。高校在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具體實踐中,要從高校辦學和人才培養實際出發,切實加強高校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紅歌文化建設,打造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的新亮點。
首先,將紅歌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提升課堂育人實效。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在高校采用的所有教育途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其課堂育人實效是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系統工程中的關鍵。紅歌內容廣泛,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同時還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強大的感染力。因此,將紅歌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中,以紅色基因立德樹人[4],更容易被青年學生所接受,更有利于教育教學效果的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切合主題的紅歌引入新課導入環節,創設情境,調動學習熱情;可以通過選擇富有內涵的紅歌講授新課,借助紅歌中的故事來闡釋相關理論的歷史背景,讓學生在音樂中愉快學習,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還可以借助慷慨激昂的紅歌結束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回味無窮中產生情感共鳴,升華主題。此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還可以在課前或課間播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紅色歌曲,通過師生共賞或師生同唱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陶冶情操,以此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領會認同。
其次,將紅歌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打造校園文化品牌。 校園文化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不同,它沒有具體的時間和空間但卻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它在促進學生社會化的過程中表現出教育導向、凝聚激勵和規范約定等功能,是高校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重要平臺。因此,將紅色基因與校園文化相結合,通過紅歌傳唱系列活動為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注入活力,打造具有時代特色的品牌校園文化是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手段。例如: 學校每年堅持舉辦大型“經典紅歌進校園”等紅歌鑒賞會,或者在“五四”“七一”“國慶”等重要節日舉辦參與面廣、影響力大的大型紅歌歌詠比賽,或者舉辦諸如“我最喜愛的紅歌歌手”評選活動等;同時還應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自我教育功能,通過社團活動唱響紅色經典;此外,還應充分依托校園網站和校園廣播站等傳播媒介開展紅歌欣賞和傳唱活動,用紅歌唱出的價值和精神武裝大學生的頭腦,打造紅歌校園文化品牌。
再次,將紅歌融入社會實踐活動,強化實踐教育功能。社會實踐是大學德育中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的關鍵環節和根本紐帶。因此,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寓于社會實踐中,讓大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體會、感悟理論的內涵和實質,是高校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重要途徑。紅歌具有感染性強、易普及的特點,將紅歌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形式新穎、以體驗教育為特征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吸引大學生主動參與和提高實踐育人實效的有效手段。在具體實踐中,可以將紅歌傳唱引進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和團員、黨員進村屯、進社區等社會實踐中。如與村民或社區居民開展紅歌大聯歡活動,把紅歌經典送到村屯、社會福利院、敬老院等;同時,還應充分利用寒暑假開展的“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將傳唱紅歌和教唱紅歌納入實踐內容,讓廣大青年學生在傳承紅色基因和弘揚紅色精神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努力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忠實信奉者和積極傳播者。
綜上所述,在當前信息多元化的時代條件下,要真正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廣大民眾的思想與行動指南,就必須依靠有效的大眾化載體才能實現。紅歌傳唱具有大眾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創新性等基本特性,使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性特質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從而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有效載體。因此,從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出發,靈活運用大眾化教育方式和方法,加強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紅歌文化建設,是高校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現實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