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好 李思喬 梁惠霞 何燕嫦 袁燦 潘葉勤
(佛山市順德區容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廣東佛山 528305)
COVID-19 主要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而導致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1],具有接觸、飛沫及氣溶膠等傳播方式,并且不同年齡人群對疾病均普遍易感[2],現階段我國已將該疾病納入國家乙類傳染病,并依據甲類傳染病管理[3]。目前,我國在COVID-19 的預防與控制方面取得了較高成效,全國各地均建立了特定的集中隔離場所,對密切接觸者與高風險地區返回人員實施集中隔離,對疫情控制起到了積極作用[4]。我市某酒店自疫情開始以來便被設置為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該隔離點根據COVID-19 預防及控制的相關規范指南建立了一系列管理方案,良好地保證了隔離人員與工作人員的健康安全,避免了隔離點內部的傳播風險,筆者根據實際工作經驗對酒店集中隔離場所的管理情況作一綜述。
本轄區將某酒店作為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在酒店各門口設置關卡,并建立辦公區、清潔區、半污染區與污染區,由本轄區安保人員與醫護人員輪流值班,限制無關人員進出,所有進出酒店人員均實名登記,行體溫檢測、手消毒與隨身物品消毒等處理,詳細登記入住人員信息,為其配套供應一次性生活用品。隔離人員入住后每日在規定時間按醫療垃圾管理要求,每日定期集中回收處理,留觀對象入住時,指導其將垃圾做好分類并放入專用垃圾袋,扎緊袋口,于指定時間放于房間門口,具體的垃圾處理緩解與方式如下。
(1)醫療垃圾:紙巾、口罩等接觸口鼻的垃圾,使用黃色醫療垃圾袋,扎緊垃圾袋口,每天由中心轉運到區二人民醫院集中處理。
(2)生活垃圾:其他不接觸分泌物及排泄物的生活類垃圾,使用黑色垃圾袋,扎緊垃圾袋口,每天由環衛處用專車收集至指定場所,立即進行焚燒處理。
(3)垃圾處理:由交接雙方簽名登記,包括日期、數量。使用口罩統一放在感染性垃圾袋中打包后放至門口,由工作人員進行統一收集處理,在隔離人員大便后使用含氯消毒片配置的消毒液進行消毒。集中隔離期間、健康觀察期間,如無特殊及檢測、治療外,不得離開房間,醫護人員每日為隔離人員運送配餐與生活用品,盡量少接觸隔離人員,一旦發生接觸需嚴格執行手衛生,更換手套后再服務其他隔離人員,對日常使用的額溫槍與運輸工具嚴格消毒,使用后放回指定地點。日常工作中醫護人員相互監督穿脫隔離衣,監督手衛生,每班清點防護用品,確保防護用品充足。
嚴格遵循《酒店建筑用于新冠肺炎臨時隔離區的應急管理操作指南》中的相關規范標準,保證酒店選址符合條件,具備相應的硬件條件,并根據要求設立辦公區、清潔區、半污染區與污染區,保證各項工作均在指定區域內完成。
由本轄區警察與醫護人員負責管理工作,警察主要負責酒店的安全秩序維持、出入人員限制等工作,醫護人員根據需要承擔醫療保障、消毒消殺、后勤保障等任務,不同工作人員保證良好的溝通協調機制。密切接觸者與高風險地區返回人員為主要集中隔離對象,在接收隔離對象后依次進行體溫檢測、消毒、登記及入住等操作,入住后嚴禁離開房間,由醫護人員為其提供醫療服務與日常生活協助。
隔離人員的生活垃圾與使用口罩等醫療物品均有醫護人員統一處置,隔離人員將各類垃圾分別打包放在房間門口處,醫護人員根據感染性醫療廢物標準完成相應的處置措施。將隔離對象的垃圾裝置于雙層黃色醫療垃圾袋中,在廢物裝至垃圾袋3/4 時進行封扎,采用鵝頸結封扎方法[5],清潔區醫療廢物采取常規處置方式。定期稱量醫療廢物重量,并交由具備處置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理。醫護人員運送醫療廢物時需避免破損情況的發生,嚴格防范其泄露及擴散,建立特定區域存放醫療廢物,并定期應用含氯消毒液對存放區域地面實施消毒[6],在運送、存放等過程中均準確登記。
醫護人員負責酒店內的日常消毒消殺工作,不僅承擔酒店環境的消毒處理任務,在隔離人員入住前與離開時也開展有效的消毒處置,準備消毒消殺記錄本,詳細記錄每日的消毒消殺工作。日常主要在室內墻壁、地面、物品表面、空氣、馬桶以及運送車輛等方面進行消毒消殺,對不同部位采取相應的消毒方法,特別在隔離對象排便后應用含氯消毒片配置的消毒液進行消毒。可重復使用的紡織用品根據消毒標準要求統一管理,定期更換的紡織用品均放置污染區,經具備洗滌消毒資質廠家處理后再運回存放于清潔區。在集中隔離過程中采取分區管理方式放置被褥、枕頭等物品,隔離人員接觸隔離后依次進行床單元消毒,再將所使用物品放置到清潔區中。由于COVID-19 具有接觸傳播,進而在酒店集中隔離工作中高度保證了手衛生標準,確保切斷接觸傳播途徑。日常工作中如未接觸污染物可應用速干消毒劑進行手部消毒,接觸污染物后使用流動水與消毒洗手液完成消毒[7],醫護人員相互監督手套的佩戴與防護服的穿戴,如接觸隔離對象體液、血液及其他污染物時,在脫下防護裝備后需高度保障手衛生的執行。
醫務人員負責隔離對象的日常送餐及生活物資配送,以無接觸配送方式將每日配餐與生活物資放至房間門口,通知隔離對象后由其自行收取。在備餐環節中選取距離較近且具備人員健康證明與服務許可證的餐廳作為備餐單位,在市場監督局等部門的監管下保障供餐服務[8]。備餐單位在準備每日飲食時均需佩戴口罩,菜品使用一次性餐具裝盛,并在餐盒上標準日期。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來勢兇猛,在感染途徑與感染范圍等方面均具有前所未有的挑戰,進而大部分隔離人員均會存在恐懼、緊張等情緒[9];同時,由于集中隔離等處置措施,隔離人員對隔離場所環境較陌生,也無法維持正常的生活與工作狀態,在隔離期間也容易出現焦慮、煩躁等心理[10]。依據《關于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的通知》中的相關要求,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醫務人員需要定期對隔離人員進行心理評估與心理疏導,采用專業調查問卷評定隔離人員的心理狀態,由醫護人員實施針對性的心理干預[11]。此外,日常工作中秉承高度責任心,持續維持熱情、周到的服務態度,盡量緩解隔離人員的緊張焦慮情緒,使其保持平穩心態,避免糾紛事件的發生。
在日常工作中需保障工作人員的風險防護,確保工作人員的風險防控也是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點之一。隔離觀察點高度重視工作人員的個人防護,在酒店內建立分區防護標準,落實防護用具的科學管理與使用方法,協調后勤保障措施,定期對工作人員開展監測,準確完成日常監測記錄,落實工作人員的心理干預[12],在確保工作人員感染防控的基礎上保障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的穩定秩序,從而對隔離人員提供完善的服務。
COVID-19 疫情來勢兇猛,我國在疫情防控方面實施了大量舉措,以酒店等建立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能夠對疫情防控發揮重要作用,而隔離點醫務人員需保障合理有序的管理制度,加強學習強度與反應能力,切實保障對隔離對象的服務能力,構建穩定的集中隔離環境及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