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云南省武定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651600)
武定雞具有營養豐富和肉嫩味鮮等特點,是云南省優良的地方品種,早在明朝已馳名全滇,清代為進貢上品,被載入《云南省畜禽品種志》,2009 年,武定雞已被列入云南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2011 年被《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 收錄。特別是“武定閹母(公)雞”是武定雞中的精品,更是武定縣獨具特色的一張“名片”。2011 年,武定雞榮獲“云南六大名雞”之冠的殊榮。
歷屆武定縣委、政府均高度重視武定雞產業的發展,“十三五”期間提出了建設武定壯雞產業基地的工作思路,把武定雞產業作為促農增收和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點來抓,通過培龍頭、抓規模、樹品牌和強服務等一系列措施,武定雞產業得到長足發展,其支撐作用更加明顯。2019 年,全縣武定雞存欄91.68 萬只,出欄236.6 萬只,產值19768 萬元,占全縣禽類產值的62%,占全縣畜牧總產值的11.14%。2020 年3季度,全縣以武定雞為主的家禽存欄達131.4 萬只,出欄294.65 萬只。
培育和開發武定雞產業,保種是前提和基礎。全縣積極依托基礎條件好的規模養殖企業實施武定雞保種,通過強化項目扶持、引入專家指導和專業技術人員掛鉤聯系等措施,全縣保種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武定天云彝武原種土雞繁育基地、武定縣彝峰壯雞開發有限公司初具規模,并取得一定成效。目前,武定天云彝武原種土雞繁育基地目前建立武定雞保種家系60個,保種群數量在3500 只以上,現存欄武定雞5800 只。2020年,武定天云彝武原種土雞繁育基地被認定為云南省省級武定雞遺傳資源保種場,這是全縣武定雞養殖企業首家獲得省級認定。武定縣彝峰壯雞開發有限公司2017 年被省科技廳認定為武定雞種業基地,現存欄武定雞6200 只。
以獅山鎮、貓街鎮和高橋鎮等鄉鎮為重點,積極發展規模養殖,推動全縣武定雞產業發展水平。目前,全縣擁有年出欄100 羽以上規模養殖戶1232 戶,年出欄1000 羽以上的規模養殖戶115 戶。
近年來,全縣一手抓武定雞生產,一手抓武定雞品牌培育,積極推進武定雞產業的發展。通過努力,武定雞于2012年通過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高原特色農產品武定壯雞》 地方標準于2014 年實施。2016 年被原云南省農業廳認定為云南名牌農產品。“武定壯雞”“武定雞”4 個地理性商標先后通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商標局注冊。2017 年,在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武定雞品牌價值為1.34億元。
結合實際,科學編制了《武定縣武定壯雞特色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2 年)》,明確了任務目標、發展思路、產業布局和重點建設項目等,為武定雞產業發展提供遵循和工作指南。
積極爭取資金,加強武定雞產業發展支撐項目建設。先后實施了武定雞品牌創建示范區建設項目、山地雞養殖項目等,為武定雞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和注入的活力。
(1)強化產品加工。加大對武定永銀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的扶持,積極推進武定雞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2020 年,公司累計加工武定雞140 余t,實現產值420 萬元。(2)強化線上交易。積極支持武定縣彝峰壯雞開發有限公司等企業通過電商渠道,把武定雞投放到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市場,助力產品走出省外大市場。(3)依托獅子山觀光旅游,積極發展旅游餐飲業。目前,以縣城羅婺彝寨為中心的武定壯雞美食一條街初步形成,以銷售壯雞為主的特色美食餐館30 多家,年接待食客15 萬人次,年營業額達1500 萬元。以銷售壯雞為主的特色餐館目前已延伸至楚雄、昆明等地,發展成為一條實體產業營銷網絡鏈。
2.1.1 優良的遺傳資源
武定雞是云南省有名的地方良種之一,為《中國家畜家禽品種志》 和《國家級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名錄》 收錄的品種,為“云南六大名雞”之一。特別是近年來,中科院院士吳常信教授先后2 次深入武定考察指導,他對武定雞的生產開發給予高度評價,寄予很高希望[1]。
2.1.2 適宜的氣候條件
武定縣氣候冬暖夏涼,氣溫年較差小,日較差大;降水豐沛,干濕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1℃,年平均降雨量996.9mm,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312.4h,是動植物生長發育的適宜區域。
2.1.3 良好的生態環境
武定縣自然條件優越,生物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空氣清新、水源清潔。全縣森林覆蓋率達55.3%。全縣生態環境符合國家生產綠色、有機食品的產地標準要求,是生產綠色、有機食品較好的生產基地。
2.1.4 深受市場歡迎
武定雞一般采用散養方式,生長周期在半年以上,是純正的土雞和生態雞,加之消費結構的升級,越來越多的人群需要高品質的雞肉,為武定雞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
2.1.5 養殖基礎堅實
武定山多林密地少,符合武定雞需大量土地散養生長的要求。武定農民普遍散養武定雞,群眾養殖基礎堅實。
2.1.6 有區位和交通優勢
昆武高速建成后,武定距昆明僅64km,攀枝花市240km,加之武定縣作為特色旅游、田園風光旅游之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到武定品嘗武定雞。
2.2.1 武定雞繁育體系建設滯后
目前,全縣沒有建立核心的保種場,甚至在全省范圍內均無專門從事武定雞保種的國有保種場,武定雞的保種和雞苗生產主要由縣內民營養殖企業擔負,而保種企業處于少、小、弱的狀況。加之目前,外來雞種已滲透至產區鄉村,給保持武定雞血統的純正性帶來了極大威脅,導致出現武定雞種源混雜、優質種源培育滯后和供種能力差的局面,制約了武定雞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2.2 產業化程度低
(1)缺乏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帶動,目前,全縣還沒有一家集良種繁育、商品化生產、銷售和加工為一體的武定雞龍頭企業,輻射帶動全縣武定雞的發展,使全縣武定雞生產還處于一種小而散的生產狀態。(2)武定雞加工和營銷體系滯后。目前,武定雞銷售僅局限于本省昆明等局部市場,市場占有率低,加之縣內現有加工企業在生產技術、產品開發和品牌營銷等仍處于落后狀態,制約了武定雞產業化的發展。
2.2.3 武定雞固有的生理特性制約
(1)武定雞生長周期長,在良好的飼養下,一般普通商品雞需要6 個月出欄,閹雞則需9 個月以上。(2)飼養方式為散養,一只雞需要2~3m2的活動產地,加之規模化養殖地塊少,目前,全縣基本上以千家萬戶的小批量生產為主。(3)產蛋少,母雞年產蛋90~120 枚,加之養殖區域海拔高,種蛋受精率和孵化率低,給種源保護和產業開發帶來困難。(4)傳染性雞支氣管炎等疫病對養雞業危害大。
2.2.4 發展機制沒有形成
(1)沒有建立穩定的投入機制,尤其是對武定雞的種源保護、規模養殖、生產標準研究、品牌宣傳、武定雞加工和市場建設體系等軟硬件設施方面缺乏穩定投入,與發展武定雞產業需求不相配套。(2)沒有配套養殖用地、用電、用水和信貸等政策扶持措施,養殖成本高、難度大。(3)全縣上下對打造武定雞產業的全局意識,以及多部門聯動和運作產業發展和考核機制沒有建立;四是養雞從業者素質有待提高。
2.2.5 技術支撐不足
(1)全縣現有武定雞養殖企業缺乏懂技術、管理和經營的復合型人才和領軍型企業家,養殖普遍粗放,技術含量低,經濟效益不突出。(2)畜牧部門缺乏對武定雞進行系統性、基礎性和專業化研究的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沒有建立對武定雞產業發展相匹配的技術力量。(3)與農業高等院校和畜牧科研院所沒有建立穩定和長期的技術交流和合作機制,沒有對武定雞生產繁殖、飼料開發和產品加工等進行深層次的研究開發,還沒有形成一系列的科學標準和技術規范運用于武定雞生產和加工[2]。
立足武定雞遺傳資源,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堅持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并重的原則,既引導和扶持養殖企業建立專門養殖場開展武定壯雞本品種保種選育、提純復壯、品系雜交利用等工作,以不斷提高武定壯雞的品質,擴大種群數量,又在武定壯雞分布較多的鄉(鎮)鼓勵設立保種區、保種村,開展武定壯雞擴繁工作,為全縣發展武定壯雞養殖提供種源。同時按照保種和利用同步的方針,堅持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綠色化發展模式,強化武定壯雞產業的“育繁推”“產加銷”產業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武定壯雞產業,培育打造貧困人口參與度高、能帶動長期穩定增收的特色優勢產業,成為貧困戶乃至全縣廣大群眾增收的重要產業,力爭到2025 年,全縣武定壯雞存欄達280 萬只,年出欄1000 萬只。
做強做大武定雞產業是歷屆各級縣委、縣政府的宏偉藍圖,也是武定縣廣大人民群眾多年的迫切夙愿,但目前,全縣武定雞產業還存在發展規模不大、質量不高、速度不快和龍頭企業不強等差距。為加快武定雞產業的發展,結合實際,下一步將重點抓好以下措施。
堅持種源保護和開發并舉,積極整合資源,通過引入或培育本土企業,突出扶持2 家以育種為重點的武定雞養殖龍頭企業,形成年生產供應600 萬只以上雞苗的生產規模,帶動全縣武定雞產業的發展。
依托云南省農業大學等院校,強化對武定雞的提純選育、飼養管理、飼料開發和疫病防控等提供技術保障和支持。發揮專業科研部門和院校技術優勢,制定武定雞養殖技術規范,同時強化對全縣武定雞從業人員技術培訓、示范推廣,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提高武定雞標準化養殖水平。
依托武定雞品牌優勢,以及武定縣區位和交通優勢,積極強化對外招商引資,爭取引入有實力、有資金、有技術的企業入駐武定,培植龍頭企業,著力在種源保護和開發、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品牌宣傳和產品流通等環節實現突破和上檔次,并引領和帶動全縣武定雞產業的快速發展。
武定雞為地方優良品種,但品牌影響力只僅限于省內知名,省外消費者不知武定雞者眾多,這是武定雞難以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的原因之一。所以,要繼續利用各種新媒體加強武定雞品牌宣傳,提升武定雞知名度,使武定雞走出省內,走向省外,把武定雞品牌優勢真正轉換為經濟優勢。
結合“三品一標”生產要求,切實做好武定雞種源保護,保持品種優異性,同時,整體進行無公害、綠色產品認證,增強品牌的內在競爭力。
堅持政府主導、企業負責,按照整合資源、抱團發展的思路,組建雞產業協會,按照“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餐飲門店”等產銷模式,引入現代生產要素開展雞產業的標準化養殖、加工技術規范標準研制和推廣應用,實現標準化規模生產和加工流通。
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方式,突出對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等的扶持,促進產業基礎設施、疫病防控、質量安全和生態環保等設施設備的提檔升級。同時強化金融支持。綜合運用以獎代補、融資擔保、財政貼息等方式,引導金融機構建立健全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支持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