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卉,王慶峰,王昊然,張秋華,李楠楠,周 鑫
(遼寧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遼寧 沈陽 110847)
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加強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與應用,提升本科課程的高階性,突出創新性。教學方法體現先進性與互動性,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與個性化學習,增加挑戰度。課程設計增加研究性、創新性、綜合性內容[1]。本教研室藥理學課程獲評2019年遼寧中醫藥大學本課一流課程培育項目。在建設一流課程過程中,以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為目標,在抗病原微生物藥教學中探索自主探究學習教學模式。抗菌藥是抗病原微生物藥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科書按化學結構將藥物分成人工合成抗菌藥、β-內酰胺類抗生素、大環內酯類與林可霉素類、氨基糖苷類與多肽類抗生素、四環素類與氯霉素類抗生素5個章節。而這5個章節中教學大綱規定掌握的教學內容,如抗菌機制、抗菌譜、臨床應用及不良反應等各章均有部分交叉和重疊,容易混淆,不容易記憶和掌握。學生普遍反映抗病原微生物藥記憶起來比較混亂,不容易掌握,是學習難點。學生對常見感染性疾病如細菌性腹瀉、扁桃體炎、支原體肺炎等的治療藥物選擇困難,難以把學到的抗菌藥物知識轉化為臨床治療感染性疾病的能力。因此,在抗菌藥章節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自主探究學習教學模式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應以學生需求為導向,兼顧學生現有水平和能力[1]。故選取授課對象為大學三年級中醫學(5+3)184、185班學生。已具備藥理學相關解剖學、生理學、生化學、免疫與病原微生物學等學科基礎,具有通過圖書館、網絡平臺獲取學習資源的能力,為探索新教學模式奠定了基礎。
學生以病原微生物學知識儲備和抗菌藥課堂教授的內容為基礎,利用專業書籍、網絡資源,以病原微生物為主線自主探究學習構建抗菌藥知識體系,使學生掌握抗菌藥。再以臨床常見感染性疾病病例為載體,學生自己制訂給藥方案,培養學生把學到的抗菌藥知識轉變成臨床治療感染性疾病的能力。培養學生臨床思維,提高學生臨床競爭力。
為達成教學目標,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對知識進行內化,在自主探究學習教學模式中融入CBL教學法、PBL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小組合作討論等多種教學法,并借助超星泛雅、學習通和微信等學習交流平臺。

圖1 基于自主探究學習教學模式的教學設計
(1)課堂按照教學大綱講授前述5個章節的抗菌藥,使學生按藥物化學結構分類為主線掌握各類抗菌藥的藥理作用、臨床應用及不良反應等,構建抗菌藥物基本理論知識框架。(2)課后選擇臨床常見感染性疾病的致病菌,如革蘭氏陽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革蘭陰性桿菌、厭氧菌、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以及常見耐藥菌如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腸球菌等作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主題。每5名學生組成1個小組,針對其中一個主題,自主探究學習某一種病原微生物常見致病菌種、感染部位、引起的常見感染性疾病,可選用抗菌藥物種類,選用抗菌藥物作用機制及不良反應,首選藥、次選藥排序等一系列問題。對于簡單問題學生可自主探究解決,對難點問題可小組合作討論,最終完成研究報告。(3)課堂各小組代表在規定的5分鐘內用PPT匯報研究成果,再相互質疑、交流、討論與解惑。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討論出現偏差,教師及時引導,對學生問題講解的準確度及深度、課堂表現力及PPT制作等進行點評,評分記入平時成績。學生通過微信群共享研究成果,按病原微生物為主線對抗菌藥知識進行整合和重構。(4)課后學生對臨床常見感染性疾病的病例,如兒童支原體肺炎、細菌性痢疾、扁桃體炎等,分組討論并制訂給藥方案。回答首選藥和次選藥、選藥依據和用藥注意事項等問題。教師對學生治療方案進行點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培養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臨床思維。
教學評價包含過程性評價和階段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指學生個人研究報告、課堂PPT匯報、課堂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等。階段性評價指學生感染性病例藥物治療方案和期末藥理學試卷考試成績。
依據學生個人研究報告、課堂PPT匯報、課堂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等進行賦分,計入學生平時成績,以推動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
學生感染性病例藥物治療方案評分計入平時成績。結果為優占22.95%、優-占 21.31%、良占 34.43%、良-占14.75%、及格占6.56%,不及格占0%,反映大多數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臨床藥物治療能力。在使用相同試題情況下,采用自主探究學習教學模式的班級(184、185班)與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的班級(181、182、183班)進行期末課程結業考試成績對比,結果顯示:中醫學(5+3)184、185 班成績為(70.63±15.03)分,中醫學(5+3)181、182、183班成績為(63.74±14.56)分,有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采用自主探究學習教學模式的學生期末考試成績顯著提高。
抗菌藥章節的教學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習能力,要求學生靈活運用已有知識獲取資源,創新性構建抗菌藥章節的知識體系,具有挑戰性。學生在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能在交流、合作、PPT制作、獲取學習資源等方面有所收獲。從學生個人研究報告、課堂PPT匯報及討論、感染性病例藥物治療方案等情況分析,大多數學生達到教學目標,把學到的知識轉變成臨床治療感染性疾病的能力。課程期末考試成績顯著提高也提示自主探究學習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抗菌藥章節知識的掌握,對其他章節學習也有潛在的積極影響。
自主探究學習教學的開展需要占用較多學時,僅完成抗菌藥章節教學需要增加3學時,必須縮減其他章節學時數。因此教師要精講重點和難點,并借助超星泛雅平臺和學習通彌補學時不足。少數學生不愿嘗試新的教學模式,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采用多種評價方法,納入學生平時成績,作為課程結業成績的一部分。同時教師要關注和引領學生,幫助其克服畏難情緒,使其樂于參與自主探究學習,促進其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