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坤
在發展素質教育的新時代,我們要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作為英語教師,發揮學科的德育功能是教書育人的任務所在。英語課堂也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利用英語課堂教學進行德育是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渠道。
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抓住教育的契機,適當進行學科德育滲透,這不僅能有效地反作用于學科教學,讓冰冷的知識學習變得有溫度,讓枯燥的學科課堂變得有趣味,還能和諧人際關系,融洽課堂氛圍,提高教育質量。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學科德育需要“滲透”,而不是強加。所謂“滲透”,是一種符合事物發展規律,順勢而為又合乎情理的一種融入,它與對象之間是和諧的關系、促進的作用。而所謂的“德育滲透”是指在教師行為中,教師有意識、有策略地把德育內容自然、適量、有效地融入到學科教學活動中,陶冶性情,發展德性,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所以,在英語學科教育教學中,我們不但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文化意識,還要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和發展能力,讓我們的學生愛中國、會英語、知世界。
一、尋找德育素材,拓展德育途徑
教育是慢的藝術。我們切不可急于求成,脫綱離本,而是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并根據教學內容,抓住教學過程中產生的教育環境,有意識、有計劃、有成效地進行道德教育。
首先,教師自身的學識、閱歷、涵養等是實施道德教育的基礎。為己之學,明德至善。德加于身,于身不用,于心不醒,育人無功,何以顯德?教書育人當學以致用為上。師者,不管是學識和師德,亦當要有正確的引導、正向的思維,良好的方法去投射出來,才能言傳身教,有效引導學生,并在學生身上開出智慧之花。作為一名英語老師,當學生有學習困難時,我相信把自身學習、攻克英語的經歷經驗分享給學生,會比那些五花八門的竅訣來得真實、有效些;當學生學習信心不足時,我堅信在學生作業本上認真進行批改后留下一句簡單的警句,如“No pains, no gains.”等,會有效地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當學生生活遇到逆境時,我確信把這種“Everything happens for the best.”的樂觀、向上、向善的精神傳播給他們,會讓他們向陽而生,追求美好。所以,為了更好地發揮英語學科的德育功能,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時刻保持學習,與時俱進,淬煉師德,勇猛精進。
其次,優秀先進的人物、典故、事例等,都是進行德育滲透的素材。學生在學習課本先進人物林巧稚、郎平等人時,我會引導他們利用課余時間,收集身邊像黃旭華等先進人物的事跡,寫成80詞左右的文章在課堂上分享。我明白,信息收集便是學生德性養成的過程,資料準備便是學生能力發展的過程,成果分享便是學生陶冶情操的過程。而且,用身邊活生生的優秀人物和實例作為教育素材,效果更加明顯,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道德情操。再如,學生們在學習202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試題中的讀后續寫時,我特地引導學生探討一個問題: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is story?思考后,有的學生回答:“From this story, I know we should show our love and gratitude to our parents.”也有人回答:“The twins taught us to be strong and keep trying when facing failure.”這一教學環節不但是寫作技巧的點撥,讓學生懂得妥善升華寫作的主題,也是道德教育的過程。不管是從感恩教育還是抗挫折能力培養,皆能給這節英語寫作課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再者,活潑有趣的表演、演講、討論等是德育滲透的途徑。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活動觀”,在常規教學活動中采取一些有利于教育教學、服務課堂主題的活動來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課堂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把“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落到實處。例如,在我的課堂上,每天的課前三分鐘已成為了學生關注和期盼的活動之一。通過引導,學生已學會做好、做實各項準備工作。學生活動前著手的信息收集與文本撰寫、課件制作與演示彩排,活動中關注的演講藝術與肢體語言、細節處理與舞臺能力,活動中提升的獨立能力與團隊精神、展示技能與學習興趣,都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和發展能力的過程,也是落實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環。在新教材必修一第一單元Plan a camp for teenagers環節中,我結合自身經驗,講述了Adventure Camp中遇到的困難、注意的事項以及收獲的美好,然后我引導小組談論一個問題:“What should we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when having an adventure camp?”小組分享時,有學生說:“We think its improper for teenagers to? have an adventure camp without proper or enough guidance. Its? dangerous.”也有學生說:“Safety is the first thing we should guarantee. I think we should make sure we are safe in whatever activities.”通過我的引導點撥,學生的思考討論,這一環節豐富了課堂活動,提高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也落實了德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安全教育。
二、把握滲透原則,追求德育無痕
在發揮英語學科德育功能時,英語教師要著實遵循教育規律,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把握以下三個原則。
第一,自然性原則——不造作,實事求是。如果學科德育滲透脫離了教學素材,與教學活動脫軌,就會缺乏教育情景的真實性,讓人心生厭煩。如果為了盲目追求德育效果而生拉硬扯德育活動,就會顯得矯揉造作,讓人難以接受。相反,以教學情景為基礎、以教學內容為素材的德育滲透能順水推舟,德育過程顯得有理有據,效果自然明顯。英語學科教學與德育滲透得有機融合,要無縫銜接。只有德育與教學活動天然合一,才能相互促進,共同育人,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第二,簡潔性原則。學科德育滲透是課堂的重要一環,量適當,則畫龍點睛,落實培養人才的任務;量過大,則喧賓奪主,失去學科教學的意義。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備課,簡潔、高效地植入教育活動,努力做到:明確目標,凸顯德育要點;注重方法,追求德育效果。不冗長,點到為止真功夫;不迂回,大道至簡有智慧。
第三,有效性原則。在進行德育滲透時,如果為了追求德育而拋棄教學,這是一種教育失職。如果為了教學而放棄德育,這是一種教育淪陷。有效的德育滲透,既能洗滌靈魂,培養學生向善的人格;也能點燃火焰,激發學生向上的激情。有效的德育滲透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點綴,也是一種道德追求,它能隨風潛入夜,沁人心脾,育人開花。
總之,在英語課堂上,教師要科學、準確地理解德育內容,自然、有效地進行德育滲透。通過啟智、明理、怡情、導行,滋養每顆心靈,做到以人為本,以生為本,努力培養學生健康成熟的人格,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學子。自然、簡潔、有效的德育滲透,自然有“靜水流深”的謀略,講究方法,注重尺度,做到恰到好處,滲透有度;也有“潤物無聲”的智慧,追求藝術,關注效度,做到云凈天空,德育無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