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殘疾兒童教育水平是評價社會教育公平的重要指標。殘疾兒童教育是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同力配合。在精準扶貧的背景下,送教上門是解決因身體原因而無法上學的重度殘疾兒童享受正常教育的重要措施。文章通過三個方面重點闡述了送教上門操作層面的教育基本策略:第一,教師的愛心責任心是抓實抓好送教上門工作的前提;第二,做足前期準備工作是抓實抓好送教上門工作的關鍵;第三,和家長建立互信關系是抓實抓好送教上門工作的基礎。
關鍵詞:殘疾兒童;送教上門;教育策略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在經過一系列科學的頂層設計后,全國全面拉開了精準扶貧工作的序幕。精準扶貧工作延伸到教育領域,重點是解決好困難家庭孩子有學上、上好學、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問題。而在農村有一些重度殘疾兒童由于身體原因無法正常到學校接受教育,在以往屬于教育的空白地帶,因此自然成了精準扶貧教育幫扶的重點工作。近幾年教育系統在扶貧的路上結合教育情況和殘疾兒童情況摸索出了“送教上門”殘疾兒童幫扶模式。
所謂送教上門,就是學校在上級部門的統一指導下,根據殘疾兒童的身體情況和家庭背景情況,選派符合送教條件的教師利用周末、節假日等閑余時間,對無法正常上學的殘疾孩子上門送教的一種扶貧扶智教育方式。送教上門活動,受限條件相對較少,可以最大限度地讓這些不能到學校正常上課的殘疾孩子一樣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
筆者近幾年一直在結對送教一名智力殘疾孩子,在具體送教過程中有苦有樂,既有點滴收獲的成就之喜,也有力不從心的無奈之惑。現結合自己親身親歷的送教上門實踐,談談抓好抓實送教上門工作的幾點粗淺認識,以期與各位同仁交流經驗,分享過程,共同為殘疾孩子的健康成長努力。
教師的愛心責任心是抓實抓好送教上門工作的前提。給殘疾孩子上門送教,不像平時正常的教育教學那么容易。這些孩子由于身體缺陷行動不便,智力發展遲緩接受知識困難,情感培養欠缺難以正常交流。因此就需要送教教師具有極高的愛心和責任心。只有把這些孩子當成自己的親人,不怕累不怕煩,才能在送教上門的過程中不厭其煩用心給孩子知識的力量,用情交流溫暖孩子本已脆弱的內心。同時送教上門工作需要犧牲教師節假日休息時間。平時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本來就忙,而且教學壓力也很大,就那么一點點節假日還不能正常休息,要去精準扶貧要去送教上門,假如老師們偶爾有一點點情緒化表現,于情于理很是正常,因為老師也是普通人,工作應當兢兢業業,但家庭也需要悉心經營料理。因此如果老師沒有恒久的責任心,守不住初心,還真就做不好送教上門工作,即使勉強去做也頂多是走走過場做做樣子而已。
做足前期準備工作是抓實抓好送教上門工作的關鍵。干任何工作,扎實做好前期準備尤為重要。做好殘疾兒童送教上門工作,首先,要求送教教師一定要了解清楚殘疾兒童的基本情況,比如殘疾兒童的殘疾類別是肢體殘疾,還是語言殘疾?或是智力殘疾?或是綜合殘疾?殘疾程度如何?這些孩子目前的心理狀況如何?最迫切需要哪方面的幫助等等情況,教師一定要詳細掌握。其次,是送教教師還要全面掌握殘疾兒童的家庭背景情況,要清楚父母親的工作情況,是農民還是工作人員?要清楚父母親的文化教育情況,是文盲還是知識分子,還需要清楚家庭經濟情況屬于精準扶貧戶還是低保戶,或是脫貧戶等等。最后就是要根據殘疾兒童的實際需求,制訂“一生一案”送教計劃。對于送教計劃,送教教師要重點從殘疾孩子基本情況、存在的困難和需求、擬采取的措施和方法、階段性效果評價等方面找準切入點全盤綜合構架設計;送教計劃不能籠統照搬套用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計劃,一定要綜合考慮殘疾兒童的身體情況和接受能力,對于肢體殘疾活動不方便的兒童就要盡量避免安排運動較大的室外體驗活動,對于語言殘疾聽力有障礙的兒童就盡量避免聽語言故事等類似的啟蒙教育活動,而對于智力殘疾的兒童我們可以考慮設計一些比較簡單的操作活動,讓孩子體驗簡單的成功之喜,以達到增強自信心的作用。同時制訂的計劃還要綜合考慮家庭的支持配合情況,設計的教育活動有沒有條件要求?這樣的要求家庭能不能辦到?會不會給家庭帶來額外的負擔?這些情況都要一一考慮周全,胸有成竹,方能得心應手,取得實效。最后,還需要強調一點就是制訂的“一生一案”計劃,一定要符合教育規律,要符合兒童發展規律,要有持續性和層遞性,不能是為扶貧而扶貧,為送教而送教,要能夠通過一學期或一年或更長時間的送教活動使殘疾孩子在知識掌握、生活能力提升、自信心建立、良好習慣養成、外界新信息接收等方面有預定的提高和改變。
和家長建立互信關系是抓實抓好送教上門工作的基礎。殘疾兒童教育是一個龐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參與合作,特別是家長的配合和參與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黃玨主任這樣描述家長的重要性:“每個優秀的殘疾學生背后都有特別辛苦的家長陪伴,如果家長對孩子比較重視,從小進行系統科學的培養,殘疾學生融入社會的可能性會很高。”這就足以說明家長的陪伴和科學的教育教導對孩子今后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而作為農村重度殘疾兒童,大部分家庭條件都比較差,加之為了給孩子治病負債累累,因此有好多家長因生活所迫消極心理嚴重,與其孩子平時的交流很少,至于教育情況就非常不樂觀,大有“任其自然”的惡性發展趨勢。因此,作為結對送教教師就要想辦法拉近和家長的關系,和家長建立互信,形成合力,共同發力,為孩子的成長助力。筆者以為送教教師要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切入:第一,教師要有主人翁意識,要把自己當成家庭一員,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精準扶貧政策,幫助家長解決一些實實在在的家庭困難,久而久之家長會把你當成自己的親人。比如筆者結對送教的孩子家庭,父母親年齡比較大,父親近年一直有病身體不太好,干大苦力活不太可能,到外面打工也不現實。這個殘疾孩子定期康復需要大量資金,同時還有一個弟弟上學,因此家庭經濟非常緊張。筆者就結合家人勤懇老實,并且莊子周邊樹木花草多等優勢,同時認真分析近幾年的市場行情后引導家長養殖肉豬和蜜蜂,并通過自己的生活圈,積極幫助他們推銷蜂蜜和豬肉。目前該家庭基本收入穩定,完全解決了溫飽和基本需求,已經脫貧;第二,送教老師要把自己當成結對孩子的朋友,時時事事站在殘疾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想辦法為孩子解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多與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和交流,多與家長探討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想法,久而久之結對家庭會把你當成孩子的恩人。比如有些家長心里清楚自己的孩子是殘疾,但就是過不了心里的坎,不愿給孩子辦理殘疾認定,甚至有些家長抵觸情緒還很強烈。對于這樣的家庭,作為送教教師就要給家長講清楚國家對殘疾兒童的救助政策,要積極聯系多渠道為孩子爭取一些實實在在的救助惠利;第三,送教教師要時時嚴于律己,精通業務,要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和人格魅力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潛移默化地教育孩子樹立堅強的生活信心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認真謀事踏實干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家長擼起袖子加油干,幫助家長扶貧扶智,徹底擺脫貧窮落后的面貌。久而久之,結對家長就會把你當成自己的親人,有困難會向你求,有想法會向你談。
總之,在精準扶貧大背景下,殘疾兒童作為特殊的弱勢群體是教育扶貧扶智的重中之重,也是難中最難。作為結對送教教師就要守得住初心,耐得住煩躁,用愛心潛移默化浸潤孩子的心田,用真心實實在在解決孩子的困難。更要呼吁全社會一起為殘疾孩子撐起一把傘,讓他們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不再有風雨,為殘疾孩子家庭指明一條路,讓他們在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上不再有迷茫。
參考文獻:
[1]路曉玲.關愛殘疾兒童策略談[J].甘肅教育,2019(8).
[2]佘雅蓉.對中國殘疾兒童受教育現狀的若干思考及建議[J].中國校外教育,2011(22).
[3]樸永馨.對殘疾兒童的認識和特殊教育的發展[J].江西教育科研,1988(1).
[4]劉雨薇,沈冠辰.關于我國殘疾兒童教育現狀的研究[J].北方文學,2018(27).
[5]梁爽.殘疾兒童家庭教育影響因素及改善路徑淺析[J].青年與社會,2015(9).
[6]孫軍,王曉娟.融合教育拓寬殘疾孩子人生路[J].中國教育報,2019(3).
[7]李松.美國的殘疾兒童教育[J].外國教育研究,1986(4).
[8]孟萬金,劉玉娟,劉在花.殘疾兒童教育不公平現象的原因分析:五論殘疾兒童教育公平[J].中國特殊教育,2007(3).
[9]劉小娜.農村殘疾兒童教育現狀與應對措施[J].科技致富向導,2013(32).
作者簡介:張紅云,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甘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