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宸
摘 ?要: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最重要的運用就是堅持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這既是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的根本工作路線,也是黨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歷史凝結。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黨在鄂豫皖三省交界處的大別山地區堅決依靠群眾、組織群眾進行革命斗爭,大力開展群眾工作,創建了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中有著非常重要地位的鄂豫皖蘇區,給“為什么要依靠群眾,怎樣依靠群眾,怎樣做好群眾工作”的重大命題提供了豐富的實踐解讀,為新時期做好群眾工作提供了具有現實意義的經驗借鑒。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鄂豫皖蘇區;群眾路線;群眾工作;民生;醫療防疫
Abstract: The most important application of the Marxist mass view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to adhere to the mass line and maintain close ties with the masses, which is not only the party's fundamental work line in long-term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but also the historical condensation of the flesh and bl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people. During the second domestic revolutionary war, the Party firmly relied on the masses and organized the masses to carry out revolutionary struggle in the Dabie Mountain area at the junction of Hubei, Henan and Anhui provinces, vigorously carried out mass work, and established the Hubei, Henan and Anhui Soviet Area, which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it provides a rich prac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jor proposition of "why to rely on the masses, how to rely on the masses, and how to do mass work well" , and provides a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for doing a good job of mass work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ubei-Henan-Anhui-Soviet Area; Mass line; Mass work;
People's livelihood; Medical epidemic prevention
鄂豫皖蘇區是黨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一個主要的根據地,黨在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中,注重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堅決依靠人民群眾開展武裝斗爭、建立紅色政權,在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全力支持下,根據地獲得迅猛發展,壯大成為全國第二大紅色蘇區。
1 黨在鄂豫皖蘇區群眾工作的歷史實踐
1.1 著力解決農民最為關切的土地問題。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黨著力解決中國農民問題中最核心的土地問題,全面開展土地革命,鏟除反動統治根基,對爭取廣大群眾的擁護、鞏固和壯大根據地起到了關鍵作用。
1927年,中共湖北省委明確提出“暴動沒收地主土地”“實行耕者有其田”。[1]黃麻起義后,黃安縣農民政府出臺《土地問題決議案》,決定“沒收豪紳地主的剝削土地及一切不法財產”。1929年6月,中共鄂東北特委總結一年多來開展土地革命的經驗,頒布了《臨時土地政綱》,之后,鄂豫邊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和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通過了《群眾運動決議案》《鄂豫邊革命委員會土地政綱實施細則》(后文簡稱《細則》),這些政策和決議有力貫徹和充分展現了我黨解決土地問題的思想方針和行動決心。在黨的領導下,蘇區通過民主選舉組成鄉、村土地委員會,具體實施土地革命工作。1929年6月—1930年春,鄂豫邊、豫東南根據地依照《臨時土地政綱》和《細則》,開展了給貧苦農民分田分地的土地分配運動;1930年4—7月,依照六安中心縣委批轉的《土地政綱實施細則》和《森林辦法》,皖西根據地也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土地革命,至1930年底,鄂豫皖蘇區的土地分配工作全面完成。
1.2 千方百計解決蘇區群眾的民生問題
1.2.1 解決群眾生計。鄂豫皖蘇區的創立和發展過程一直伴隨著艱苦的武裝斗爭,戰爭形勢下,根據地一個嚴重的困難就是糧食及生活物品十分匱乏。為此,黨和蘇維埃政府大力發展生產,提高自給能力,想方設法保障群眾溫飽。蘇維埃政府在組織機構中設有水利局,專職農田水利建設及修葺。為應對勞動力不足,領導農民組織生產隊、共耕隊開展互幫互助,動員婦女參加后方生產,紅軍指戰員也在行軍作戰的間隙主動參加耕種收割。1929年12月2日,《鄂豫邊第一次全區代表大會救濟問題決議案》對救濟那些失去住所、衣食無著的“跑反群眾”做出了及時安排。中共鄂豫皖分局要求“領導群眾的共產黨及代表工農群眾自己謀利益的蘇維埃革命政府,定要盡力刻苦自己,節省糧食,接濟群眾,以減少民眾的痛苦和盡可能的供給前線革命戰士的需要”,[2]盡量削減黨和蘇維埃政府機關糧食供給,每人每天有兩餐是稀飯。同時在節儉各機關開支方面做出嚴格規定,將煙、酒、肉列為奢侈品,不用蠟燭,禁止用白紙糊墻、鋪桌面。1931年9月,根據地群眾由于缺乏衣服被子而流行時疾,鄂豫皖分局緊急組織各級黨部籌措冬衣,“動員一切可能力量解決衣服被臥問題”。[3]
1.2.2 發展群眾教育。鄂豫皖蘇區黨和蘇維埃政府注重發展蘇區教育事業,在普及工農群眾教育方面的工作尤為突出。各級蘇維埃均設置專門機構負責群眾教育工作,特區蘇維埃設有文教委員會,縣蘇維埃設有文教科,區蘇維埃設有文教股,村有文化委員,分級組織,全面推開,“對于工農分子實行免費的教育”。[4]針對當地農村基礎教育極其落后的狀況,大力創辦農村小學,這些小學統稱為“列寧小學”。蘇區各村普遍建起了列寧初等小學,各鄉建有一所列寧模范小學,各縣建有一至兩所列寧高級小學。到1932年春,蘇區中心地區的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0%以上,普及小學教育在大別山的鄉野山村第一次成為現實。為盡快掃除文盲,蘇維埃政府在各村都辦有完全免費的夜校(也稱民校),大批工農群眾在夜校里學會了識字,學習了文化,接受到革命思想教育。
1.2.3 組織醫療防疫。紅軍的前方醫院和后方醫院在救治紅軍傷病員的同時,盡力為群眾診療疾病。縣級以上蘇維埃政府均建有地方醫院,羅山縣蘇維埃政府1930年11月在宣化店(今屬湖北省)開辦了縣醫院;鄂豫皖蘇維埃政府1931年先后創辦了霍山、固始、五星、潢川、陂孝北、英山、河口等7家醫院;皖西北特區蘇維埃政府1935年5月在金家寨建起了皖西北特區醫院。蘇區的消費合作社普遍設有藥房并配備醫生,前店后醫,既經銷藥品又看病治病。鼓勵和扶助民間醫生行醫巡診,1931年9月出臺了《鄂豫皖區蘇維埃優待醫生暫行條例》,對在蘇區從業的醫生給予多方面照顧。1930年10月,鄂豫皖紅軍后方總醫院醫務部編印了《衛生讀本》,部隊和地方利用這本手冊廣泛宣講防病知識,積極引導群眾講求衛生、抗御疫病。第一次反“圍剿”過后,鄂豫皖特委預判,由于敵軍“殺人太多”“病疫亦易于發展”“將來恐怕會發生大疫”,隨即“特別的開始厲行衛生運動”,[5]不久疫情來臨,由于蘇區有備在前、措施有力,疫情很快就被撲滅。
1.3 嚴明部隊紀律保護群眾利益。鄂豫皖蘇區紅軍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實行了一系列鐵的紀律,時刻不忘保護群眾利益。這些紀律規定:打土豪所得的財物均歸公;不準貪污;不準調戲婦女;不準隨便抓人、殺人;不準搶東西;不準燒房子;到地方派飯按一桌一元付錢;睡覺鋪的稻草要花錢買;借用民房臨走時要上好門板,收拾干凈。鄂豫皖蘇區紅軍后來統一制定了十條紀律,其中明令“不拿窮人一針一線”“不拿窮人糧食”“對窮人態度要和藹”,再三嚴明軍紀,要求全體指戰員必須做到對人民群眾秋毫無犯,廣為傳唱的《紅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當時就誕生在這里。
2 鄂豫皖蘇區群眾工作經驗在新時期的現實意義
2.1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克服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經受住復雜嚴峻的考驗,唯一的選擇就是始終不渝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毫不動搖地站穩群眾立場。
2.2 必須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奮斗目標。黨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人民謀幸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的奮斗目標。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心系百姓的安危冷暖,置人民福祉于首位,提高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惠民利民,在諸多領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重大成就,大幅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2.3. 必須正確把握和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人民內部矛盾的非對抗特性,要求我們必須秉持群眾觀點予以正確把握和妥善處理,勤于總結經驗,善于創新方法,最大限度地為我們的事業增添正向力。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及時掌握民情、暢通民意、回應群眾關切,將矛盾消弭于萌芽。重視人文關懷,加大利益疏導和精神撫慰,通過法制、民主、調解、協商等渠道,多措并舉化解矛盾糾紛。做好源頭管控,健全風險評估機制,完善公眾參與規則,主動防范和減少矛盾糾紛的發生。
2.4 必須堅持依靠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偉業。人類一切歷史的創造者都是人民群眾。尊重群眾、依靠群眾、為了群眾,是黨能夠團結帶領廣大人民不斷奪取勝利、創造偉業的根本所在。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以人民群眾為力量之源,真心誠意問計于民,虛心向群眾學習,凝聚民心民智民力,激發群眾的創造熱情。要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爭取群眾最廣泛的自覺參與和支持,把黨的領導核心作用與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有機統一在一起,聚起磅礴之勢,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
參考文獻:
[1]《中共湖北省委關于湖北農民暴動經過之報告》(1927年10月),翟學超、賀志民、段紀明等編輯:《湖北革命歷史文件匯集 省委文件 1926年—1927年》,中央檔案館 湖北省檔案館,1983年,第138頁.
[2]《鄂豫皖中央分局通知第三號》(1931年5月17日),杜超、賈英歌、喬西杰、史銳等編輯:《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文件匯集 中央分局文件 1931年—1932年》(甲1),中央檔案館 湖北省檔案館 河南省檔案館 安徽省檔案館,1985年3月,第5頁.
[3]《鄂豫皖中央分局通知第三十號》(1931年9月5日),杜超、賈英歌、喬西杰、史銳等編輯:《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文件匯集 中央分局文件 1931年—1932年》(甲1),中央檔案館 湖北省檔案館 河南省檔案館 安徽省檔案館,1985年3月,第256頁.
[4]《鄂豫皖區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關于文化教育政策》(1931年7月),王繼倫、陳裕里、畢長春等編輯:《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文件匯集 蘇維埃政權文件 1931年—1934年》(甲3),中央檔案館 湖北省檔案館 河南省檔案館 安徽省檔案館,1985年4月,第20頁.
[5]《鄂豫皖特委曾中生給中央的報告》(1931年2月),許瓔、馮玉江編輯:《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文件匯集 省委文件 1929年—1934年》(甲2),中央檔案館 湖北省檔案館 河南省檔案館 安徽省檔案館,1985年5月,第234頁.
(作者單位:云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稿日期:2021-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