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 吳雁平 劉東斌
摘 ?要:本文以鄭州“7·20”暴雨成災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典型案例價值的主體數據應用場景為樣本,對不同場景下主體對數據的形成、獲得、舍取、發布、傳遞、處置等環節進行分析。研究發現,不同應急場景下,主體數據能力的構成有所不同,但應用效果與數據信息獲得、舍取、表達、工具使用、反饋五項能力強弱高度相關。因此,在面向檔案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應急處置決策需求的檔案數據能力建設中,應當突出檔案主體數據獲得、舍取、表達、工具使用、反饋五項能力訓練。
關鍵詞:檔案數據能力;數據信息;應急狀態;應用場景;應急場景;主體
Abstract: Taking the typical data application scenarios generated during the “July 20” rainstorm disaster in Zhengzhou as samples,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subjects produce, acquire, extract, release, transfer and process date information in different occasions. The study finds that in different emergency situations, although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ubjects data capabilities is different, their performance is highly related to five capacities, namely the acquisition, rejection, expression, tool-using, and feedback of data information. Therefore, in building archival data capabilities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archives management system and to meet the decision-making needs in emergency responses, the training for the subjects aforementioned five capacities should be highlighted and strengthened.
Keywords: Archive data capability; Data information; Emergency status; Application scenario; Emergency scenario; Subject
什么是數據能力?在學界引用率最高的定義認為數據能力是數據采集、處理、評價、存儲、應用等活動所需技能。 [1]這個定義盡可能全地列舉了數據能力涉及的方方面面,但沒有指明數據能力主體。筆者認為數據能力的實質是主體獲得所需信息開展服務或為自身所用的能力。
檔案界的觀點認為:“數據能力主要是指個體掌握一定的手段和方式,獲取自身所需數據,并能夠將所獲取的數據為自身所用。”[2]這里的“個體”是指數據應用過程中的主體——人。就檔案數據能力而言,就是指應用檔案數據的人。
檔案數據是數據,具有數據的共有特性。檔案數據能力是數據能力的一部分,具有數據能力的共有特征。因此,應急情況下主體數據能力的特征,與應急情況下檔案主體數據能力具有一定的共性。歸納梳理典型應急場景下主體數據能力應用,對于應急狀態下檔案主體數據能力建設具有積極而現實的意義。
1 典型場景分析
鄭州“7·20”暴雨成災,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在災害發生及之后的救援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具有價值的應急情況下主體數據應用場景,本文選擇若干典型場景為樣本,就不同場景下主體對數據形成、獲得、舍取、發布、傳遞、輸送、接收、收集、分類、歸集、處理等環節的處置進行分析,著重研究應急狀態下檔案主體數據能力的構成及發揮。由于典型場景樣本均來自媒體報道,由于報道渠道不同,難免有不同之處,如有不當或不妥之處,請給予指正。
1.1 場景一:女子遠程救母子。7月20日的鄭州,暴雨如注,一輛黑色轎車在積水中熄火,瞬間成為“孤舟”。此時,一位老人和兩個孩子被困車中,門沒有辦法被打開,雨即將淹過車頂。17點25分左右,老人打電話(信息工具應用)求助:車被困在路中間,已經進水(發出明確信息)。老人的女兒、孩子的母親于婷(化名),四處尋求救援,但是電話(信息工具應用)一直占線(信息擴散)。她讓母親說了準確位置,并觀察周圍情況(索取特征信息)。目之所及,只有一家便利店、一家酒店和一家面館(反饋位置特征信息)。她通過網絡(信息工具應用)搜索到了便利店老板的電話(利用位置特征信息搜索相關聯系人),可惜撥打了兩次,沒撥通。17點30分,正在另一個店里搶救貨物的便利店老板盧聯盟,看到兩個未接來電,立刻回撥過去(反饋獲得連接)。對面傳來一個焦急的聲音:“麻煩你幫忙救救人好嗎?”“你放心,我馬上安排人。”不會游泳的他,第一個趕到現場。隨后,盧聯盟打電話給附近一家酒店的工作人員李坤朋(信息傳輸),他正在酒店前臺搶救電腦。掛掉電話,李坤朋想都沒想,拿著旁邊的一把菜刀就沖了出去。
“有人來了!”17點40分左右,于婷從母親的電話里獲悉,有人到了(信息反饋)。李坤朋第一個趕到了現場。救援“孤舟”,更多人從四面八方奔赴而來。透過天窗,李坤朋看到車內一位阿姨,在不停揮手,旁邊還有兩個孩子。李坤朋趕緊用菜刀砍車窗,沒能砍破,看到周圍陸續有人趕來,他大喊,“快拿一個錘子過來(準確發布信息)!”17歲的王志磊聽到喊聲,沖到水里,身高1米83的他搶過菜刀,使勁砸了幾下,仍不能砸破玻璃。此時,不遠處巡邏的保安婁彥喆,正拿著錘子趕往車邊。同事樊小亮脫了上衣,也跟了過去。那一小時,鄭州降雨量,超過我國陸地小時降雨量極值(背景環境信息)。
那一小時(時間信息),學生、老師、面館老板、物業保安、不知名的路人……越來越多的人從四面八方,逆向趕來。
旁邊一家酒店的老板殷龍飛,抱著一只藍色的大水桶撲了上去。附近酒吧工作的24歲青年王深圳和同事馮進朝找到一捆消防繩,也往轎車的方向趕去。孩子的舞蹈老師陳陽陽,看到于婷的朋友圈(多種渠道發布信息),也從離事發地最近的地鐵站下車趕去。
聽到呼救的面館老板李祥來不及多想,拿上店里的大錘子沖了過去。此時,婁彥喆已趕到車前,李坤朋接過錘子奮力砸爛了天窗。李祥爬上車頂,在側面車窗上鑿出一個小洞,隨后用手生生把玻璃扒開。17點43分,車窗終于被破開,他們把男孩拉出來,脫下雨衣將他包住,放進殷龍飛帶來的藍桶里,護送到安全的地方。最終,祖孫三人全部獲救。[3]
此場景中,女子收集、檢索、獲得、舍取、發布、傳輸、反饋、工具使用諸方面超強的數據信息運用能力堪稱教科書。此外,還有許多單個或多個環節處理上佳的情況,如一名被困地鐵5號線的人員在撥打熟悉救援電話不通的情況下,靠熟知報社值班電話24小時有人值守將被困信息傳出;同樣有一名被困地鐵5號線的人員,由于留意了于地鐵停車區間隧道壁上的數字標號,準確報出被困位置;還有某報社領導要求員工發送各自位置信息以確定是否平安;等等。
1.2 場景二:《待救援人員信息》共享文檔。鄭州“7·20”暴雨后,一份《待救援人員信息》文檔,突破訪問紀錄。它是民間救援組織在騰訊文檔上,進行救援信息收集的在線表格。
創建文檔的網友昵稱為manto。文檔在創建24小時之內,“自發”更新至第270多版。文檔創建第1個小時,錄入、核實求助信息。第3個小時,求助者越來越多。第4個小時,加入“可提供支援場所”。第6個小時,首個“成功救援”出現……
在這一天多的時間里,一位84歲的老人被成功救援,被困一天沒喝水的小寶寶得到了救助,一位被困幾小時待產的孕婦被送到了醫院……從空白文檔到填滿救援信息,這是“救命文檔”現在的樣子。
據了解,manto是一名從河南走出去的大學生,在朋友圈發布想為家鄉做的事后,隨即有30多名同學參與進來,大家分工合作整理了這份文檔。上海財經大學也發布微博證實,manto為該校金融實驗班學生,面對令人焦急的災情,年輕的大學生已經行動起來。[4]
鄭州暴雨之后,不只是一個這樣的文檔在流轉。這些文檔或為網友自發在騰訊文檔、石墨文檔等平臺上發起,或為媒體、機構發起,需要援助者可在線編輯,記錄所在地點、時間、被困人員、受災情況、需要何種救援方式、聯系方式等信息;救助力量則可發布人力、物資、設備聯系方式等信息;待援與施援人員看到信息后可以相互聯系,達成救援。并將救援結果隨時發布在平臺或文檔上完成反饋。此場景,充分展示了年青的一代在應急情況下的數據信息運用能力的創造性。
1.3 場景三:試用期醫生的白大褂。7月20日晚上鄭州地鐵五號線沙口站至海灘寺站附近眾多人員被水圍困。在這十分危急的關頭,鄭州人民醫院的試工醫生于逸飛,披上白大褂,逆行救人。他從下午6點到深夜12點,跪在地上做了6個小時心肺復蘇,救助了十幾個人。7月22日下午,記者從鄭州人民醫院獲悉,于逸飛醫生已被直接錄用。
于逸飛是第一批從車里跑出來的人。但是他聽見下面有人大聲喊:“有沒有醫生?”原本已經出來的于逸飛又快速返回負二層,開始伸手救起仍舊被困在水里的乘客。“有的人是骨頭受傷,剛好我也是骨科專業的,算是用到了一點我的專業知識吧。昨天我第一天上班,下午醫院給新來的醫生發了白大褂,當時乘客們需要醫生的時候,我掏出了白大褂,人家看見有醫生來了,好多人都在那鼓掌。”于逸飛說。事后,接受記者采訪時,于醫生說:“我覺得不管是任何人,只要是醫生,只要是大夫,我覺得都會這樣做的。”[5]
此場景,突出展示了應急情況下標志性信息運用的作用。比如,解放軍軍車到來,給受災群眾帶來了希望與安全感。再比如,一位被困水淹數日超市內的婦女靠不斷向外拋扔商品引起救援人員注意而獲救……,都是例證。
1.4 場景四:暴雨中的搶運。7月20日下午4點的天兒,暗得像是晚上。停電,停水,信號越來越不好……壞消息一個接一個來了。
在河南省市場監管局北區辦公樓地下一層庫房里存放著省局企業檔案管理服務中心4萬多份最原始的企業注冊資料,這可是企業的“出生證”!
在北區辦公的河南省藥監局章錦麗局長,第一時間查看水情水勢,與在長垣出差的省藥監局黨組書記雷生云聯系溝通,安排部署應急方案。
水情就是命令!在北區辦公的檔案中心檔案管理科科長魏惠霞等檔案科三名同志迅速轉移檔案,但檔案太多,人手遠遠不夠,難以確保檔案及時轉移。這時候,章錦麗局長帶領50多名在崗同志來了!
晚上11點左右,庫房內檔案架上最低層的企業檔案全部轉移完畢。“不能讓水位再上升了,立刻聯系發電機、抽水泵進行抽水。”章錦麗說。
韓曉明與鄭州市消防救急總隊進行溝通,但救援總隊的救援設備已全部出動,無法支援;與發電機銷售公司聯系,但因水勢太大,無法送達;與花園路市政無法取得聯系……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發電機和水泵總算聯系上了。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三個小時過去了……地下室的積水慢慢地開始往外排,地下室配電箱的安全隱患被消除。[6]
此場景,集中展示了檔案主體應急情況數據能力。與之相似的有審計署鄭州特派辦《“暴雨來了,快搶救檔案!》(2021.07.21);[7]有《風“豫”同“州”檔案人——河南省檔案館新館抗洪搶險實錄》,文章來源于中國檔案雜志,作者楊寶章(2021.07.24);[8]有《“豫”你同行蘭臺無恙——河南省檔案系統防汛救災工作報道》,文章來源于中國檔案雜志,作者王天泉、段立琳(2021.07.25)。[9]
2 主體數據能力構成及差異
綜前四個典型場景,給人印象深刻的是,不同應急場景下,主體數據能力的構成有所不同,但應用效果與數據信息獲得、舍取、表達、工具使用、反饋五項能力強弱高度相關。以下著重從主體數據能力構成要素、同一應急環境下主體數據能力差異、應急情況下同一行業內不同主體間數據能力差異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2.1 主體數據能力構成的五大要素。基于數據能力的理論成果和以上應急情況下典型數據能力應用場景情況反映,我們認為:數據獲得能力、數據舍取能力、數據表達能力、數據工具使用能力、數據反饋能力是主體數據能力構成的五大基本要素。
2.1.1 數據獲得能力。數據獲得能力又稱數據獲得取力,通常是指“從海量的數據源中獲取與目標內容相關的各種數據”,[10]也就是“從海量數據中獲取同自身……相關的數據”。[11]
數據獲得能力是主體數據能力的基礎要素,是“巧婦”之米。數據獲得能力與其他四個要素關系緊密,處于中心位置。學界有將數據獲得能力與數據舍取能力或數據工具使用能力并稱的表述,如何選取多視研究目的不同而異,這里不作過多討論。
2.1.2 數據舍取能力。數據舍取能力,又稱數據取舍能力,或者稱數據選取能力。是從獲得的數據中快速甄別出與主體需求匹配度最高的數據,并予以運用的能力。數據舍取能力分為“選”與“取”兩個方面。這里四平八穩地討論在應急情況下是不可能的,如果舍取只在分秒之間。數據舍取能力是主體數據能力中的核心要素。有舍才有得,舍錯了可就一無所得!
2.1.3 數據表達能力。數據表達能力,也可稱為數據表述能力。是指如何將獲得的多種信息根據主體需要重新組合成最為簡要的數據,傳輸出去。這里也有兩個要旨:一是“表”要準確、簡潔、明了,二是“達”要有效通達、送達。數據表達能力是主體數據能力中的關鍵要素。有信不達,等于白搭。
2.1.4 數據工具使用能力。數據工具使用能力是指“能夠有條件、有針對性、有目標性地利用必要的數據采集工具或系統”,[12]或者說是“能夠合理地使用相關的方法、技巧和工具獲取”[13]同自身相關的數據。數據工具使用能力是主體數據能力中的制約性要素。數據工具猶如戰士手中之武器,應急情況下不會使用武器,無異于赤手空拳上戰場。在應急情況下,常用或習慣的數據工具無法使用時,是否會使用多種數據工具,就相當于B計劃、C計劃。
2.1.5 數據反饋能力。數據反饋能力是指數據獲得方在收到數據發送主體信息后給予數據發送主體的回復數據的自覺行為。應急情況下,遇險數據主體往往同時向多方向、多部門、多對象發出信息,能否及時收到數據接收方的數據反饋,對于資源有限的遇險數據主體至關重要。而遇險數據主體收到外界反饋數據后的數據反饋,對于外界如何采取下一步行動也至關重要。數據反饋能力是主體數據能力的放大器、倍增器。
檔案主體數據能力是主體數據能力的一種,具有主體數據能力所具有的共性。因此,檔案主體數據能力同樣是由檔案數據獲得能力、檔案數據舍取能力、檔案數據表達能力、檔案數據工具使用能力、檔案數據反饋能力五大基本要素構成。
2.2 同一應急環境下主體數據能力的差異。同一應急環境下不同主體數據能力的差異在以上四個典型場景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主要表現在年齡差異、職業差異、環境適應性差異和工具使用差異上。
2.2.1 年齡差異。年齡差異表現在年齡大小與數據能力成正相關關系。即年齡越小,數據能力越強;年齡越大,數據能力相對越弱。這在上述“7·20”鄭州暴雨災害典型場景一、二中,表現得最為突出。限于篇幅不展開敘述。
2.2.2 職業差異。職業差異表現在信息相關職業與數據能力成正相關關系。即從事與信息相關職業,數據能力越強,比如:媒體從業者、商業從業者、網絡從業者等;不從事與信息相關職業,數據能力相對越弱。這種情況在上述“7·20”鄭州暴雨災害典型場景中表現十分突出。檔案主體的表現算是中規中矩,比如:7月22日起,蘭臺之家、檔案工作、檔案管理雜志、中國檔案雜志等公眾號等媒體及時多日發布了水害檔案搶救方法,并通過微信群廣為傳播;7月24日起受損單位發布救援信息。7月24日起檔案企業發布免費維修通告。7月24日起中國檔案雜志、中國檔案報等公眾號連續報道了河南省檔案系統抗災情況。7月25日起河南省檔案學會在微信群中發布水害情況匯總通知。
雖然不如有些行業的數據能力表現強,還是顯示出較強的數據能力,表現可謂中規中矩。限于篇幅不一一列舉。
2.2.3 環境適應性差異。環境適應性差異表現在應急情況下環境適應能力與數據能力成正相關關系。即環境適應能力越強,數據能力越強,比如:醫生的白大褂、軍車、拋出的商品等;環境適應能力越弱,數據能力相對越弱。同樣限于篇幅此處不展開敘述。
2.2.4 工具使用差異。工具使用差異表現在工具使用能力與數據能力成正相關關系。即工具使用能力越強,數據能力越強;工具使用能力越差,數據能力相對越弱。這在上述“7·20”鄭州暴雨災害典型場景中幾乎隨處可見。
2.3 應急情況下同一行業內不同主體間數據能力差異。應急環境下不同主體表現在年齡差異、職業差異、環境適應性差異和工具使用差異,具有一定普遍性。而應急情況下同一行業內不同主體間數據能力在具有上述共性差異外,還會表現出一些不同的差異。如鄭大一附院雨后曬檔案一事在各檔案交流群中引發的討論,就是一個較為合適的樣本。
這則新聞引起檔案同仁極大關注,檔案浸水后,能不能曬?
整個討論從13:25持續到16:17,參與討論人員有分別來自河南、山東、北京、浙江等全國許多省份的檔案工作者。其中有企業檔案工作者、檔案服務機構從業者、高校教師、檔案設備裝備制造商、信息化公司從業者等。從大家的對話中既可以看到對這一事情共同表示出的震驚、驚訝、焦急,也可以看到群策群力的出主意、想辦法,還可以看到通過多種渠道想方設法與當事方取得聯系,提供建議……
同時,身為同一行業不同類型單位的從業者,雖然同在檔案行業之內,對這一事件的反應、態度、表述和行為方向卻存在差異。一線檔案工作者有關注應對措施方法,重在解決當前和日后類似問題的;有關注事件本身是否有違反檔案法規、如何處置的;還有關注館庫選址的……。檔案服務企業從業者關心的重點在技術、裝備、裝具推廣上和事件的擴散控制……。
3 應急情況下檔案主體數據能力建設的重點、路徑、方法
通過典型場景分析發現,應急處置中檔案數據能力建設的要害之所在——主體數據能力差異。在此基礎上,抓住應急情況處置中檔案主體數據能力建設的重點,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3.1 應急情況下檔案主體數據能力建設的重點。應急情況下檔案主體數據能力建設的重點,包括常識性檔案數據、專業性檔案數據和應急檔案數據三個方面數據信息獲得、舍取、表達、工具使用、反饋五項能力。
3.2 應急情況下檔案主體數據能力建設的路徑。單純依靠主體個人的自覺與喜好,不足以使全部主體具備應急情況下超強的數據能力。必須通過反復的訓練,將這種能力轉化成肌肉記憶,形成條件反射。將這種訓練制度化、常態化,變應急情況下依賴主體個人反應,為主體整體的制度依賴。只有平時如戰時,才能實現戰時如平時。
3.3 應急情況下檔案主體數據能力建設的方法。應急情況下檔案主體數據能力建設的方法可以有很多,最基本的就是“講”和“練”兩個字。“講”就是教育。將相關內容置于檔案學歷教育、崗前教育和繼續教育內容之中,常講。“練”就是演練。將這種演練作為年度性、季節性內容,定時不定時地加以演習。
4 結語
千年一遇的暴雨,就洞穿了我們的“萬無一失”。顯然僅有決心和態度是遠遠不夠的。只有綜合能力的提高,才能在緊急情況出現時,從容應對。就檔案人、檔案館人來講,檔案信息能力是檔案主體綜合能力的一部分,值得我們下決心、花氣力予以提高。
*本文系國家檔案局科技項目“面向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應急處置決策需求的檔案數據能力建設研究”(批準編號:2020-R-5)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黃如花,李白楊.數據素養教育:大數據時代信息素養教育的拓展[J].圖書情報知識,2016(01):21-29.
[2]聶云霞,肖坤.數字人文視域下檔案學專業學生數據素養培育探析[J].檔案學通訊,2020(03):95-103.
[3]新華社公眾號2021年7月27日16:17推文《救人的“水手”,生命的方舟!》[EB/OL].[2021.4.5].https://mp.weixinqq.com/s/mNuZrRWUMR-AyLjaFCAXaw.
[4]新華社公眾號2021年7月22日21:58推文《“一個救命文檔的24小時”刷屏!發布者是這名大學生……》[EB/OL].[2021.4.5].https://mp.weixin.qq.com/s/6_StZwXyO9loCyk9lrEEVg.
[5]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張冰晶2021-07-22 《鄭州暴雨中跪地救人的試工醫生被直接錄用,做了六小時心肺復蘇,救了十幾個人》[EB/OL].[2021.4.5].http://www.yzwb.net/zncontent/1488218.html.
[6]來源:中國市場監管報,作者:楊會玲2021-07-27《企業檔案:暴雨中的搶運》[EB/OL].[2021.4.5]. https://mp.weixinqq.com/s/RXHM4kJHJnK1bsQ15D_kg.
[7]江蘇省檔案信息網 新知·前沿 應急狀態下的檔案數據能力構成及其典型應用場景分析[EB/OL].[2021.4.5].https://mp.weixin.qq.com/s/F7rygjmZ4fJODuLTOfbX8Q.
[8]微信地圖[EB/OL].[2021.4.5].https://mp.weixin.qq.com/s/vXqyJLqe1Rtug9x9oMZZAw.
[9]微信地圖[EB/OL].[2021.4.5].https://mp.weixin.qq.com/s/0gYBeV3gY540US5fiK4mNg.
[10][12]雷勵華.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生態構建研究[J].教師教育論壇,2018,31(05):61-68.
[11][13]董薇,姜宇飛,張明昊.基于灰色多層次評價模型的數據素養能力評價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7,39(11):22-29.
(作者單位:劉永,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吳雁平,開封市檔案館;劉東斌,濮陽市檔案館 ?來稿日期:202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