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寶敏
作為天津市唯一一所獨立設置的全日制少數民族中等職業學校,從剛踏入學校的校門,就在這里接觸到來自祖國各地的不同民族的學生。他們有著各自的生活習慣,有著各自的方言,帶著他們的地域特色,來到了天津這個陌生的地方,他們被分配在不同的班級,開始新的中專生活,所以對他們的教學與管理問題,就成為我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下面我就多民族混合班的教學與管理問題談談我的經驗。
一、進行民族政策教育,消除漢族學生在思想認識上的偏差
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構成的,在我們祖國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是社會主義的新型關系,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互相離不開。
由于受到歷史、地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影響,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教育水平相對落后,少數民族學生經歷的基礎教育、家庭社會環境、個人閱歷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民族地區受教育條件的限制,基礎教育相對薄弱,從而導致了少數民族學生的基礎文化素質普遍較低,知識面窄,思維較單一,自學能力較弱。學生入校后明顯感到學習上的不適應,學習壓力大,課程難度大、強度高,知識點與初中知識銜接有脫節,特別是數學、外語等基礎課程學起來費勁,雖然平時在學習上花費的精力比其他學生多,但收效不明顯。因為我們的國家是由多個民族組成的,不同民族的學生會分配在同一班級,所以我要求學生們互相了解,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尊重。由于每個地區的氣候和節氣的不同,也會使不同地區的學生會有明顯的相貌差異。例如,我記得學校連續招收幾年甘肅學生,開學初,甘肅學生剛到校,他們穿著花布衣服,花布鞋,每個學生的臉上都有高原紅,他們就是因為生活區域的原因有了不同的相貌特征,所以我會告訴所有的學生大家不要好奇,等他們在這里時間長了,就會和大家一樣了。這樣孩子們之間就會相處越來越融洽,越來越平等。
二、作為一所少數民族學校,我們學校位于回族居住區,所以進行民族團結教育,引導學生尊重少數民族生活習慣與宗教信仰可以避免學生之間因為生活習慣與區域文化教育水平差異帶來學習狀態的不適應
少數民族學生,特別是那些有著特殊宗教信仰的少數民族學生,在生活飲食,宗教信仰方面與漢族學生有著較大差別。如果學生之間相互不了解,可能會產生不必要的誤會。如回族有齋月,學生們晚上要起來備齋,要禮拜,所以可能會影響其他人的休息,這就需要其他住宿學生的理解。所以充分利用學校所開設的民族常識課讓學生學習更多的民族知識。如:
(一)了解其風俗信仰
1.了解各個不同少數民族的風俗信仰,了解其風俗信仰的歷史(產生及發展過程),由此認同其風俗信仰的存在價值及其風俗信仰對中華民族的積極作用。
2.了解其風俗信仰的表現方式,如語言(納西族·東巴語),建筑(傣族·白塔),文卷(水族·《水書》),服飾(苗族·銀飾)祭祀活動。
3.了解該民族的風俗信仰特色,如,飲食、服飾、建筑和肢體語言。
(二)入鄉隨俗,積極參與其風俗活動
1.進入民族聚集區要檢查行李中是否有該族的禁忌物品。
2.保護其宗教信仰文化,如,傳承其文化,參與其文化活動等。
3.觀光時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特別是肢體語言。民族間風俗不同,肢體語言含義不同,因此肢體語言也要很注意。
三、展開豐富多樣的活動,創建和諧班集體環境
(一)班級文化建設
和諧的班級文化有助于學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在具有多民族學生的班級中,我們要盡力建造一個多民族的文化環境,讓每個民族的學生都能把自己民族的特色文化展現出來,同時還可以通過交流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識。根據班內的具體情況充分合理利用教室墻壁和板報,讓學生把他們家鄉最具特色的內容用文字與圖畫的形式展現給大家,要求每個學生都參與,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我們還會利用課余時間在班與班之間進行交流,甘肅和新疆的同學最為活躍。他們為我們帶來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和歌曲,形式可謂豐富多彩。這樣的活動對外地同學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消除了少數民族同學在他鄉的孤僻、陌生感和心理障礙。使他們的身心健康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二)班級衛生環境
班級衛生的好與壞是一個班集體精神風貌的外在體現,是創建和諧班集體的重要部分。外地的同學因為要住宿,對于宿舍衛生也有嚴格的要求。所以我在合理安排班內衛生責任的同時還要兼顧少數民族學生的一些可能和班內衛生產生沖突的特殊問題。我要求同學們發揚互幫互助的團結精神,盡量把早上與中午的衛生安排給本市不住宿的學生。雖然是個小小的細節,但是外地同學十分感動,并全心全力地把班級衛生搞好。在他們的帶動下本市同學也毫不示弱,班內的衛生環境煥然一新。為了使班內良好的衛生環境長期保持下去,我和同學們一起出謀劃策,采用衛生分塊責任制、生活委員輪流制等辦法創造了和諧、整潔的班級環境。這樣不僅培養了同學們良好的勞動習慣,還使他們樹立了以班為家的集體觀念。
四、克服語言障礙,創建和諧的同學關系
來自全國各地的少數民族學生聚集到一個班集體里首先要面對的就是來自語言上的障礙。我的班里主要是由天津本地、山東和新疆地區的學生組成的,漢族學生居多。大多數外地生雖然講普通話但不是很標準,地方口音很濃,所以不能和老師、同學很好地溝通。時間長了外地的同學就不愿開口講話,他們只和來自同一地區的同學用當地方言來交流。這種情況無疑對和諧班集體的建設產生了阻礙。面對這種情況我利用班會時間讓他們互相學習各民族學生方言中的日常用語,以比賽的形式比比哪組同學學得最快、最多。通過這種形式不僅讓同學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讓少數民族同學感受到了語言上的平等,讓他們敢于與同學和老師交流,而且也能讓天津的同學了解不同地區的語言特色,也不會再出現嘲笑外地同學發音的問題了。班主任做總結時還是要鼓勵大家學習說標準的普通話,告訴他們學習普通話對我們學習、工作、生活的重要性,只有克服了語言上的障礙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五、細微之處播種愛心,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古人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也才能“受其術”,一個和諧的班集體離不開良好的師生關系。面對遠離家鄉在外求學的少數民族學生,作為班主任不僅要做“良師”,更要做“益友”,要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他們,用真摯的感情愛他們,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外地的少數民族學生需要住校,甘肅、新疆的學生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他們不僅在語言上存在障礙,在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上都覺得不適應。作為班主任應時刻注意學生思想和心理上的變化,體貼、愛護他們。我課余時間經常到班內和宿舍找他們談心,了解他們學習和生活情況,對于需要幫助的學生應給予最大程度的關心和幫助。學生生病的時候是最容易想家、思念親人的,這個時候班主任如果能及時為學生求醫問藥,及時送上可口的飯菜,不僅能減輕學生的病痛,同時還能在他們最需要家人關心的時候給他們帶來溫暖。每逢節假日,特別是國慶節、中秋節、元宵節等節日我都會給他們買一些水果,有時間的時候我就常和他們聊聊他們最關心的話題。他們回家的時候,路上會接到一條問候短信,這些都是一些細微的小事,但就是這些小事讓我贏得了他們的愛戴與信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正如教育家朱永新所說:“只有愛,才能贏得愛。你愛教育事業,教育事業也會愛你,你才能獲得事業上的樂趣。”你愛學生,學生也才會愛你。我們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爭做“四有”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