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樂
摘要: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載體和集中表現形式。軍校思政課課堂更是傳承紅色基因,鑄就忠誠靈魂的主戰場。軍校思政教員應當思考并論證上好思政課的理論方法與實踐體驗,正確處理好教員與學員等三個方面的關系。
關鍵詞:思政課;正確處理;軍隊院校
作為軍校思政教員,承載著忠誠與血性的雙重考驗,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載體和集中表現形式;另一方面,軍校思政課課堂更是傳承紅色基因,鑄就忠誠靈魂的主戰場。因此當代軍校思政教員以此為契機,思考并論證上好思政課的理論方法與實踐體驗,我認為必須正確處理好以下四個關系。
一、教員主導與學員主體的關系
教為主導,學為主體。軍校教育者人人皆懂。但是在實踐中卻往往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過分強調了教員的主導作用而忽視了學員的主體作用。特別是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如果忽略了教育對象本身的社會屬性,不“量體裁衣”,則必然無法做到有的放矢。而教員也必然會因為得不到積極的反饋而影響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可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一種互動的關系,特別是在思想引導的過程中,教員要充分尊重學員自我教育的權利,認識到學員是有自主性的學習者,而不是教學的消極配合者。
二、教材內容與授課內容的關系
授課內容是思政課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在優化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往往需要教員重新審視現有的課程設置,但對于思政課教員來講,更重要的是正確處理好教材內容與講課內容的關系。教材內容是按照有關要求,依據教學大綱對學科知識的客觀描述和真實反映,具有一定的規范性和統一性,但其最大的弱點在于因編寫、出版周期帶來的滯后性。講課內容是教員依據教學大綱和教材結合學員實際,融入自己的智慧、修養、理論水平、特色語言等的再創造,是對教材內容的“活化”。課堂講課內容不能偏離教材內容,但也不能等于教材內容。尤其是思政課教學,要想解決實際問題,把握學員的“活”思想,授課內容就不能“死”。
思政課內容必須突出“精”和“實”。“精”就是精講,要講透。學員通過自學可以把握的內容可以只做提示,給學員留下充足的思考余地。不能簡單地以講課時間的長短來評價精與否,關鍵在于能否啟迪學員的思維,能否通過講解讓學員對現實問題認清悟透,從而掌握正確的方法論。“實”就是實事求是。對于青年學員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教員能否準確客觀地給學員講解準確清晰,切實將學員心中的問號拉直;對于社會中存在的不和諧聲音和負面消息等難點問題,教員是否有敢于正視不回避的勇氣,用自身的理論水平幫助學員撥開思想的迷霧,做到有破有立。艾四林教授說:“思政課的內容創新至關重要。”因此,教材內容可以是不變的,但授課內容卻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特別要立足中國實際,及時把黨的創新理論,特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思政課,讓這些理論生動地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三、傳統方式與現代手段的關系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傳統觀念認為,“傳道、授業、解惑”是師者的重要職責。因此,講授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尤其是思政課堂上,教員的講解、分析、灌輸無形之中使得思政課教學變成了教員自說自唱的獨角戲。在信息化時代到來之前,這種教學方式尚且具有一定優勢,它能使學員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知識。但是在時代發展,信息爆炸的今天,傳統的授課方式和教學手段如果不能與時俱進,思政課教育將離青年學員越來越遠。
要改變空洞的理論知識灌輸的狀態,轉變傳統的學員被動灌輸的局面,教員不僅重視“教”,還要重視“學”,真正實現教學相長;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重視過程,要顧及青年學員的思想特點,精心備課,激發學員的學習熱情,同時采用多元的教學方式,提升學員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在信息化時代的大背景下,互聯網不僅是學員日常生活的溝通交往空間,更是黨的思想輿論、意識形態的主陣地和策源地,這對思政課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訴求。軍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因其時代性特征,一方面要緊跟時代發展,恰當地借助和運用現代化科技,進行信息化教學實踐;另一方面更要引導學員能夠正確甄別網絡中的各種良莠信息,用真理的力量對戰網絡中的各種錯誤觀點,通過正反面結合的方法,加深學員對政治理論學習的自信,讓思政課教學成果在互聯網條件下加速轉化,使學員在虛擬世界中依舊能夠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
總而言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必須發揮主通道和主陣地作用。思政教員必須瞄準新形勢、新問題、新矛盾,深入學習,探索理論教學的新方法新思路。真正做到用真理說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實打動人,充分發揮我軍政治工作的光榮傳統和先發優勢,為實現新形勢下強軍目標提供堅實的政治保證和無比的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艾四林.新時代如何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施索華.裴曉濤.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打開方式[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