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貞貞
蘇軾曾說過“經典一部,勝雜書萬本”,而現在,這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共識。翻開《國學經典誦讀》讀本,濃郁的文化氣息如清冽美酒開壇般純香撲鼻。書中的篇章,是編者從浩如煙海的經典中遴選出來的佳品,它們是銀河中的日月星辰,沙灘上的珍珠玉貝,森林中的鳥語花香……站在博大浩瀚的國學經典面前,作為一個教育者,我深深地被那些文質兼美、博大精深的經典所陶醉。在對經典詩文的不斷深入學習中,我越來越認識到,經典誦讀是人文教育的好載體,應該把它跟語文教學結合起來,讓那陣陣濃郁的經典書香伴隨孩子們的童年,這應當是我們認真思考的一個重要命題。
就現實教學中國學經典的學習,筆者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第一、學習國學經典,態度上必須明確——精選活修。
現實中,國學經典的處境有些尷尬,從定位上看,由于有制度保障,在語文教學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人們時刻盯著考試,看著分數,對于國學經典作品,選還是不選,選多選少,功利思想在背后作祟,學還是不學,好似雞肋,棄取兩難。全選全修,固然積極,但容易沖淡主題,使對國學經典的感悟變成應試性質的文言知識記憶。不選不修,絕不可取;只有精選活修,或為可行。放開眼光,積極主動,才是學習國學經典應有的態度。
第二,學習國學經典,要讓學習者明確學習的目的——不是飛翔,而是在大地上行走。
國學經典為文言選讀材料,材料的閱讀難度比較大。基于學生文化底蘊現狀,筆者認為,學習時能把握材料的主旨即可。了解和欣賞作品,本身就是目的。如朱自清先生所說:“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
課前可根據學生知識情況提出分級自修要求,設計用適當課時進行學習效果測驗,教師組織課堂并進行適當點評,學生用交流探究法展示自修成果。
自修要求如下:
初級:讀懂文意,了解文章梗概,在教師引導下對文中常見文言字、詞、句式能較好把握。
中級:在達到初級要求的基礎上,思考文中表達的意義,并結合當今社會分析其現實意義。
高級:在達到中級要求的基礎上,探究文章的深層意蘊,及其對人生和現實的深刻啟示。
第三,學習國學經典,要講求方式方法——靈活多變,以讀促學。
學習方式貴在師生互動,提倡共同學習,力求學生自修為主,力戒教師包辦;提倡同伴互助,力求教師引領,力戒以講代修。采取各種活動豐富課堂形式,方式多樣,靈活多變,讓學生積極行動,主動投入對國學的學習中。教師應多一些“引導發現”,少一些“告訴約定”,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發散自己的思維,進行個性化閱讀、個性化鑒賞,在某一領域深入探究;師生間、學生間、學生與文本間能夠展開自由交流,使課堂成為互動型、對話型、反思型課堂,使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學到屬于自己的國學經典。
經典作品需要多讀,在讀中感悟,以誦讀促學習。鑒賞應以品讀為核心。讀的方式多種多樣:參讀、誦讀、美讀、比讀、議讀、評讀、研讀,各有側重,各有特色。根據不同的文章,選擇不同的讀法,力求每讀一次,都有新的理解、新的收獲,讓學生愛上誦讀,愛上聲音世界中的經典文章,從而提高對經典作品的興趣,加深對經典作品的印象,進一步感悟經典中的人生道理。
第四,學習國學經典,要明確其學習的效能功用——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有個性地發展。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新課標中的一條基本理念,就是關注學生科學與人文素養的培養和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不局限于辭藻手法,不在于應付應試記憶,而是從作品中了解世界的細節,讓作品呈現生活的真相。讀本中吸納的多是人類文化的經典,或為思想的結晶,或是文化的碩果,對于學生立身處世、應對未來都十分有益。譬如《論語》,用君子之道和仁愛之心啟迪眾生,要通過誦讀,讓學生在文字中體味,感受激蕩在字里行間的大愛。
第五,學習國學經典,要注重評價方式——多重評價。
教學測量與評價是檢驗教學成效,確定學生學習結果和教師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根據教學評價,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改進教師教學,從而促進學習效果的提高。但國學經典的教學不是簡單劃一的語文考試,不是語文活動課,不等于發一發考試資料、放一放影視作品。它和語文教學課一樣,需要全面的課程計劃和科學的課程評價。如果僅為考試,就與設立國學經典誦讀的初衷背道而馳。對于國學經典誦讀的學習評價不能拘于考卷和測試,要建立以“興趣、收獲、成長”為核心價值觀的評價機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一次小結、一則隨感、一篇論文都是考查的手段,寫心得、仿作品、寫假想文,“逼迫”學生真正學習和認知,去體會國學經典的價值。
總之,國學經典作為學生學習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們應有三忌:一忌成為浮光掠影的大而空的講授課,致使學生“吃不飽”;二忌成為學術研究課,致使學生“吃不消”;三忌成為語文只是專題課,致使學生“吃不當”。在對經典作品的學習中要注重挖掘內涵,傳承文化,抓住重點,適當拓展。對于教師來說,引導學生學習國學經典是個漫長而需要進一步探索的過程,教師既要反復獨立深入全面地解讀文本,盡量吃透讀本,又要在學科組、備課組內加強研討交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只有這樣,國學經典才不至于成為我們語文教學中一個“美麗的錯誤”,才能真正在學習過程中發揮它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