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提出進行第八次課程改革,推行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打破了傳統的以教授知識為中心的教育僵局。作為教師,應深刻理解國家推行新課程改革的用意,做出積極的轉變,將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落實到具體實踐,以培養符合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本文首先介紹新課程改革下教師需要自我轉變的背景和必要性,接著提出教師自我轉變的幾點建議,以期為教師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自我轉變和發展提供見解和啟示。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教師,自我轉變
一、背景
2001年,我國提出推行新課程改革,提出教育應改變傳統的注重知識傳授的現象,而應注重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到2021年,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已有20年,這20年來,新課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實行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理念也深入人心。但在推行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卻依舊存在諸多問題,究其原因,是理論和實踐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比如仍舊存在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現象,仍舊存在教師注重知識傳授而忽略能力培養的現象。要解決這些問題,和教師是密不可分的,因為教師是將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橋梁。只有教師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新課程改革才能進一步取得良好的效果。時代在發展,新課程改革中所提出的教育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實行素質教育也應得到進一步的落實和推進。而要達到這些目的,教師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和義務。教師也應該盡自己所能,推行新課程改革,以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目的。
二、教師自我轉變的必要性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需要做出自我改變,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與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20世紀以來,知識經濟和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時代的發展,要求教育領域做出相應的轉變與調整。因此,我國于2001年提出新課程改革,目的是推行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以提高國家競爭力,適應時代發展。我國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變化和發展,我國需要的不僅僅是低技術人才,更需要擁有創新思想,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教師擔負著教書育人、培養新時代所需要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重任,教師的自我轉變和發展也顯得極其重要。只有教師做出相應的轉變,明白國家推行新課程改革的用意,才能將國家的政策、方針落實,培養時代和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而不是抵制新教育政策的實施。
其次,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息息相關。教師在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是一切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創造教學情境,利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的發展,以便將學生的潛力充分發揮,培養符合社會發展和需要的人才。教師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將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政策落實到具體實踐的微觀主體。在這場自上而下的課程改革中,如果教師難以發揮作用,難以轉變觀念、角色,對課程改革的推進會產生不利影響,從長遠看,傷害的是一代又一代學生,而教師造成的教育的失敗,要在多年之后,由幾十代人甚至整個社會來承擔。
最后,與學生的發展息息相關。新課程改革不僅涉及不同教育理念和價值觀的博弈,也是資源、利益、權力重新分配與調整的過程,是利益主體相互斗爭、妥協的過程(王金娜,2016)。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關注自身的訴求,更應關注時代發展的趨向。當今時代,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學生的需要呈現多元化,學生發展所需要的不僅是書面知識,更是與他們日常生活相關的、與時代發展緊密聯系的新觀念、新事物,傳統教書育人的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發展的需求。如果教師不做出調整,固步自封,對新課程改革懷著抵觸態度,損害的必將是學生的發展。教師只有主動做出改變,才會對新的事物持有積極、謙虛的態度;才能將新的事物和觀念傳遞給學生
三、教師自我轉變的建議
(1)教師需轉變教育理念
教師所具有的積極或消極、肯定或否定的情緒體驗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師對于課程改革的適應(楊莉娟等,2012)。由于陳舊的教學思想,許多教師不愿做出調整和改變。這類教師,唯知識至上,把教授知識當成唯一目的;教學方法陳舊,一種講授法用終身;一味灌輸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長期以來,學生的主體性受到抑制,損害了其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養成機械吸收知識的習慣;學生頭腦中裝著零散抽象的知識,無法將其用于生活中。易中天在《教育還能改嗎》這部紀錄片中說,“學生面對的是文字的死尸,整天面對死尸,學生能對學習有興趣嗎”。新課程強調,要實行素質教育,也就說,老師在課堂上不能只注重知識的傳授,還要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就需要轉變自己的意識,只有意識到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的重要性,教師在課堂上才會采取相應的教育教學措施,以便學生真正實現全面發展。因此,教師應轉變觀念,不僅傳授知識,更應將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提升其實踐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2)教師應轉變角色
傳統課堂中,教師是單純的知識的傳授者,其主要任務是“傳道、受業、解惑”。隨著教育和時代的發展,教師的角色越來越豐富,除了傳統的“控制者”、“組織者”之外,還出現了一些新的角色。教師角色越來越豐富,意味著所承擔的任務也越來越多,由此教師會面臨角色的沖突,面對眾多矛盾和沖突,教師只能順應并發揮這些角色。首先,教師要充當引導者的角色,學生的轉變和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于新課程改革的接受也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教師要耐心地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改變學生。再者,教師要充分發揮促進者的角色,每個學生都有巨大的潛能,都有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作為促進者,教師需要將學生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需求。其次,教師需要發揮研究者的角色,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敏銳地應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對學生遇到的困難做出合理的、及時的反饋,此時就需要教師發揮自己的研究能力,提高發現教育教學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總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需要充分接納和發揮自己的角色,教師角色的釋放和充分發揮,對整個教育教學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一方面,可以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會壓抑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這樣的情景下,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健康發展的,而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控制。
(3)教師應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新課程改革下,教師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包括教學技能和專業知識。一名優秀的教師,應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只有教師對自己的專業達到融匯貫通,才能將知識、技能更好傳遞給學生。新課改將學生的主體性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主張將課堂歸還給學生。表面上看,剝奪了教師課堂教學的權利,弱化了教師的地位。實際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更好地設計課堂教學環境,采用良好的教學方法,合理機智的應對課堂上的各種情況,以及感知學生的反應和個性化需求。教師可以通過以下途徑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首先,教師應廣泛閱讀,可以閱讀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書籍,也可以閱讀與教育教學相關的書籍,或閱讀與教學相關的研究文獻,通過不斷閱讀來開闊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素養。此外,教師要不斷向其他優秀的教師學習,吸取其他老師身上的優點,彌補自身不足。再者,教師可以通過參加學科教學競賽、教學觀摩、聽課、評課等方式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技能和水平。總之,在新的課堂模式下,教師只能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以便靈活應對多樣的課堂教學情景。
(4)教師應轉變評價觀念
傳統教學注重終結性評價,一張試卷就可以決定一個學生半學期、一學期,甚至是幾年的努力。教學評價注重考試對人才選拔的作用,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排名,唯分數論英雄,造成對學生評價不全面的現象,忽視了學生的情感、態度等多方面的評價,沒有做到全面、綜合的評價。同時,這種只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方式,也造成了學生之間不良、惡行的競爭,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形成的觀念,深深地印在學生的頭腦中,學生以為只有學習成績好,才能取得成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教育的初衷是學生的發展。然而,在傳統的教育背景下,教育卻與我們的初衷相違背。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評價體系出現了問題。而新課程改革強調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要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既要注重對教學結果的評價,也要注重對教學過程的評價,以便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的表現做出全面的評價。此外,教學評價應融入學生自我評價。評價需要客觀、全面,僅憑教師一個人的評價難以做到,而最了解學生的應該是學生自己。因此,教師在評價中,應考慮學生的自我評價,以便評價全面客觀。最后,教學評價應發揮其促進學生發展、教師發展的作用,而不是為了評價而評價。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觀察,留意學生的變化,以便對學生做全面、合理、公平的評價。
(5)教師應轉變學生觀
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緊緊控制著課堂,沒有將課堂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學生在課堂上是接受知識的容器,不能將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傳統的課堂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沒有發表言論的機會,只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坐在課堂上,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課,而學生則在講臺下昏昏欲睡,課堂效果難以發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沒有將學生的主動性充分發揮出來,教師不信任學生,不相信學生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也不相信學生有自我管理的能力,于是課堂的主動權就緊緊攥在教師手中。但,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具備很強的潛能,要想發揮學生的潛能,需要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信任。同時,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交流合作,以便不同知識背景、不同學習能力、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能相互學習、取得共同進步。再者,教師應該樹立和學生平等的教育理念,與學生平等的交流和溝通。只有教師樹立平等的師生觀念,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師生關系才有能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積極、健康、良好的師生關系進而會促進教師的教學,從而更好推動新課程改革。
(6)加強教師間的交流合作
教師處在一個集體中,其行為會影響集體,集體反過來也會影響教師個體的行為。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需要加強與其他老師的交流和溝通,借鑒他人優秀的成果,才能更好地實施新課程改革,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與其他教師的交流合作。首先,教師應加強與其他任課老師的交流,新課程改革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必須使教育的影響具有一致性,通過與其他教師的溝通和交流,可以了解他人先進的理念和方法,從而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中。其次,教師要加強與同專業老師的交流和聯系,每一個老師都有自己的優點,教師要懷著謙虛的態度向他人請教,吸取別人身上的閃光點,從而更好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學。再者,教師可以放開視野,加強與校外其他老師的交流和合作,不同學校的教師,對同一政策的理解和實施,都會有不同的見解。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積極地向其他學校的老師學習取經,以便更加科學、有效的實施新課程改革。
總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需要在教育教學中貫徹落實國家的教育政策,以便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王金娜.超越忠實執行與盲目抵制——教育改革中教師作為轉化性知識分子的角色擔當[J].中國教育學刊,2016,No.273(01):78-83.
[2]楊莉娟,項純,李鐵安.我國教師適應新一輪課程改革現狀的調查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2,v.32;No.340(02):32-40.
作者簡介:胡際蘭;碩士研究生在讀;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