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奕偉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一、背景分析
我園是在我區大力推進國家學前教育二期三年行動計劃中誕生的一所新建公辦園,2019年4月正式開園納新,已正式運行兩年時間,目前全園共7個班,在園幼兒229名,教職工36名。在建園之初,我們沿用了傳統的“課程”和“游戲”分離的雙核模式,主要采取主班教師承擔上午的集體教學活動,輔班老師承擔下午的區域活動或游戲活動,學期初統一制定教學計劃,統一進度安排,統一教學目標,雖沒有顯性的“小學化”課程,但在教學方式上仍然具有隱性的“學科教學”傾向。
2020年春季,因為一場疫情,我們推遲了開學,區教育局在全區范圍內首次成立了學前教育專家小組,分為管理、隊伍和課程三個小組,我園也借此東風迎來了關于課程方案改革的新機遇,開始全面思考如何聚焦課程改革,助推園所發展。
如果繼續沿用“課程”和“游戲”分離的雙核模式,那么我們面臨的將是孩子們繼續在這種“無游戲”、“假游戲”狀態下,機械的配合老師完成所謂的教學及游戲活動,孩子們在老師的高控下統一行動,消極等待,沒有自主、自由,無法表達自我意愿,無法進行開心創造,無法獲得真正的成
長。老師們更是無意義的重復抄寫教參上的備課內容,沒有將目光聚焦在孩子真正的內在需求上,沒有去分析孩子的個體差異,整齊劃一,按部就班,長此循環往復,教師們難以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專業成長。
二、主要做法
在特色品牌的建設中,我園充分立足于本園特點,貫徹落實教育部“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原則,在全區范圍內率先推出“游戲課程化”的課程理念,為全園師生引入并廣泛開展幼兒戶外自主游戲特色課程。作為我區課程改革試點園,我園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理論是指導實踐的基礎,我們通過“億童幼師網校”、“幼培辦”、“明師課堂”等網絡平臺,利用線上專家授課的形式幫助教師提升理論素養。通過集中研討和園長答疑等方式,幫助老師們梳理理論知識,形成自己的見解。2020年秋季學期,我園正式啟動游戲課程化的課程實踐,在實踐過程中,我們聚焦問題,以問題為導向,深入開展教研活動。通過“現場會式”的教研活動,采取“理論學習+實踐+研討”循環的方法,引領老師們不斷探索,不斷總結和提煉。
(1)打造基于兒童視角的園所環境
1、強化理論學習,更新環創理念
環境是隱性課程,環境必定要與兒童的興趣需要和發展水平同步,一個幼兒園的環境,無論是室內還是戶外,必須得有靈魂,作為管理者在規劃設計幼兒園的時候,先進行一個深入的思考:我想要一所什么樣的幼兒園,我想要培養什么樣的孩子?為了幫助老師們樹立正確的環創理念,我園組織教師深入學習了華東師范大學王振宇教授的《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課程模式》和《基于兒童視角的幼兒園環境》等專題講座,讓老師們意識到環境的變化性、同步性是其作為課程的必要條件。孩子是在和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當中發展的,我們應讓幼兒園每一處環境的設計與創作都基于兒童視角,成人要通過換位思考,摒棄成人思維模式和對環境的成人價值標準,將自己變成孩子去思考環境的意義和價值。
2、強化實踐創新,優化育人環境
我們立足于現代文明背景下的童年生態,將粘土、鵝卵石、河沙等具有本土特色的自然資源引入幼兒園,扎根于質樸的土地與鄉情,打造出沙水區、種植園、泥趣區、植物觀察區、涂鴉區、探索區、建構區等多個親自然、極具開放性的的戶外游戲區域,并發動家長的力量,為孩子們收集了大量可移動、可組合的低結構游戲材料:木樁、木板、輪胎、油桶、廢舊鍋碗瓢盆、飲料瓶等,同時,我們考慮到,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不是為了創設而創設,一定要考慮兒童對環境創設的想法和意愿。以兒童優先,用兒童視角,尊重兒童,去傾聽和收集孩子們的想法進行討論;去觀察孩子們在與環境互動之中的一些現象;去跟進和留意孩子們內心的一些活動以及活動的發展。比如孩子們吐槽說沙水區玩具太單一,沒有水槍、篩子,游戲太幼稚;綜合區缺少一些滑板車,沒有挑戰性等,搜集孩子意見之后,我們對各個區域的游戲材料進行了補充和完善,讓 改造后的戶外環境成為孩子們持久保持探索欲望的游戲天地。
為了鼓勵幼兒自主選擇、自主探索,我們將活動室內封閉式的區域設置改為開放式的,去掉區域牌,取消進區卡,允許幼兒不受區域限制,自由取放玩具,根據自己的需要改變區域的范圍、布局和功用。實現區域與區域之間的融合以及材料共享,場地共享。
3、強化教研引領,不斷解決問題
在室內外環境的創設中,我們也遇到了許多的困難和
挑戰,為了幫助老師們解決環境創設中的困難和疑惑,我們通過集體教研的方式來幫助大家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每周一次教研,一次現場指導。通過集體觀摩,集體討論不斷總結經驗,幫助老師們提升環境創設的水平。
(二)保障幼兒的游戲時間和游戲權利
我們對幼兒一日作息時間進行了調整,保障幼兒每天一個半小時以上的自主游戲時間,從時間上保證幼兒對材料的探索、對游戲內容的規劃、對游戲場景的建構、對游戲本身的盡情盡興。
(三)轉變教師角色,放手發現兒童,實現師幼共生
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對自己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比較茫然,不知所措,也不知道在怎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適時介入,通過教研,我們幫助老師理清自己的角色。
1、做游戲環境的創設者。為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教師應當為幼兒的游戲創設材料豐富多樣的、結構合理的游戲環境。
2、做幼兒游戲的合作者。教師應當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幼兒的游戲,與幼兒共享游戲的快樂,為幼兒的游戲營造寬松和諧的人際環境和心理氛圍。
3、做幼兒需要的反應者。在幼兒的游戲過程中,教師應當通過觀察了解幼兒的興趣與需要,發現幼兒的意圖并調整自己的行動,給予幼兒適宜的反饋,擴展幼兒思維與行動的范圍和能力,支持幼兒在游戲中的探索、發現、想象和創造。
4、做幼兒經驗的擴展者。游戲是幼兒生活經驗的反映。教師應當通過觀察幼兒的游戲,確定他們需要豐富哪些方面的經驗,采用適當的方式方法去擴展幼兒的經驗,促進他們游戲活動的發展。
5、做幼兒發展的評價者。游戲是幼兒發展的一面鏡子。游戲反映幼兒的興趣需要、情緒情感、已有經驗、發展水平和個性特點。在游戲中,幼兒有最真實自然的表現。教師應當學習和掌握在游戲活動中觀察、評價幼兒個體特點的方法,根據幼兒個體特點因人施教,促進每個幼兒有個性地發展。
三、可喜變化
1、幼兒之變化:開展“游戲課程化”的實踐探索以來,我們驚喜地看到了發生在孩子身上的變化,孩子們變得自信、陽光、有禮貌,對新鮮事物富有挑戰精神和探索欲望,協商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2、教師之變化:教師從最初的遲疑到接受新觀念到放手,我們經歷了較艱難地跨越,雖然艱難,但我們終究實現了這一步跨越,老師們從嘗試放手到逐步引導幼兒編制游戲計劃、商討計劃的可行性、進行合理的分工,教師們感受到了自身專業能力的成長,努力在游戲中觀察捕捉游戲生長點,在游戲故事分享中幫助孩子進行回顧,梳理,提升幼兒游戲經驗,為下個游戲的發起進行鋪墊和準備。
3、幼兒園之變化:在園領導的指導下,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我園的課程改革已經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幼兒園從環境改造,材料投放到游戲開展,均取得了可喜變化,在區教育局學前教育指導中心組織的全區幼兒園聯盟組團發展系列活動中得到了區教育局領導和姊妹園老師們的一致好評。一路走來,老師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身的專業成長,同時,也感受到了孩子們帶給我們的成就感!
四、努力方向
1、教師觀察和解讀幼兒游戲行為的能力有待提高,如何從幼兒的游戲行為中尋找有教育價值的生長點還需通過不斷的教研活動,幫助教師提高專業能力,不斷調整實施策略。
2、室內外環境需要進一步優化,游戲材料的收集與整理方式需要進一步調整。
3、園本課程資源的搜集和整理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4、課程評價尚未形成科學有效的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