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澤虹,俞慧娜,徐可,楊涵,吳揚
(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杭州 310053)
受疫情影響,2020 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受到一定影響,不少中小企業縮減原定招聘崗位。因此,如何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成為國家、高校的重要工作。部分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來緩解勞動力供求矛盾,因此引領大學生實現自主創業成了就業的“活水源”。據統計,創新型創業占比每增加1%,經濟增速約提高0.388%,失業率下降0.023 5%[1],創新型創業能有效促進經濟結構的轉型。但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項目的轉化率與產出率卻無法匹配,截至2017-11,全國高校當年累計申請專利占國內專利申請總數的11.9%,與之不相稱的是,高校專利轉化實踐情況表現不佳,真正實現產業化的科技成果不足5%,遠低于社會創新創業轉化率的30%[2]。高校擁有眾多研究成果,但是成果轉化率卻很低,存在“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現象[3]。
本文以“大學生雙創項目成果轉化情況”為主題進行調查,旨在了解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項目成果成功轉化原因以及轉化過程難點,從而提出對策,以期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項目成果轉化率,提升大學生就業率,緩解就業壓力。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項目成果轉化率低。本調查項目為浙江省近3 年已獲創新創業大賽省級三等獎以上榮譽的優秀項目,項目自身已具備一定資源基礎,比其他眾多創新創業大賽項目更具優勢,但創新創業大賽項目成果轉化率依舊低至9.6%,項目成果落地與未落地之比約為1∶9,未落地項目所占比例遠大于落地項目所占比例。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項目落地企業類型以自主創業為主。在對落地項目的企業類型調查中,有38.9%為自主創業,其次為34.8%的企業融資和21%的知識產權轉化,最后為15.3%的校企合作。可知目前落地項目的成功案例主要轉化模式是自主創業,校企合作門檻較高且范圍較狹窄。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項目落地主要原因是充足資金和專業指導。對于項目成功落地原因的調查顯示,充足資金(100%)、專業指導人員(100%)、項目有良好發展前景(97.7%)、項目有相關政策支持(95.3%)、團隊成員分工明確配合默契(62.8%)和有創業基地支持(47.8%)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項目落地失敗原因主要是資源匱乏和資金不足。在對未落地項目調查,經多選分析指出項目落地失敗最主要原因是資源匱乏及資金不足(86.4%),其次為項目偏理論化技術不成熟(58.1%)、缺乏創業實踐基地(57.1%)、缺乏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38.9%)、自身意志不夠堅定與心理承受力不足(38.4%)、學校重視程度低(31.3%)、缺乏優質創業指導教材(21.7%)、缺乏創業文化環境(20.7%)、缺乏優秀創業導師(15.2%)。
參與創新創業項目的現狀與參賽初衷的關系的回歸分析參數估計值如表1 所示,分析表1 可知,大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項目初衷是獲取高額獎金或具有創業想法對于創新創業大賽項目成果落地更有推動力,且具有創業想法是最大的影響項目落地的因素。

表1 參與創新創業項目的現狀與參賽初衷的關系的回歸分析參數估計值表
參加創新創業項目的現狀與所在團隊成員組成結構的關系的回歸分析的參數估計值如表2 所示,分析表2 可知,相較于參賽作品獲獎情況,項目團隊成員的組成結構合理性對于創新創業大賽項目成果落地更具推動力。從跨年級、跨專業角度進行項目成員選擇有利于項目成功落地。

表2 參加創新創業項目的現狀與所在團隊成員組成結構的關系的回歸分析的參數估計值表
因此,項目獲獎情況欠佳時,可適時調整項目成員結構,助力項目落地。
參與創新創業項目最終目的與所在項目團隊成員組成結構對項目落地情況的關系的回歸分析的參數估計值如表3所示,分析表3 可知,相較于參加創新創業大賽項目是否以項目成功落地為目的,項目團隊自身構成與項目落地成功與否之間的聯系更緊密,因此可以用不同的因素鼓勵大學生加入創新創業大賽項目,后可合理設置項目團隊成員結構,以促成項目落地。

表3 參與創新創業項目最終目的與所在項目團隊成員組成結構對項目落地情況的關系的回歸分析的參數估計值表

表3(續)
對高校學生的建議:調整心態,主動突破。學生在參加創新創業大賽時應更多提升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主動學習市場營銷和財務稅收知識,尋求項目突破口,把推動項目實施作為參與創新創業大賽的第一目標,不僅能使大學生在大賽中更好地發揮主動性,也能夠促進學習的心態,主動去向教師和學校尋求資源技術上的支持和幫助。
對教師的建議:專業支持,建設團隊。實踐教學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而實踐教學能力又受到實踐經驗的制約[4],教師應拓寬創新創業教學內容,由知識普及向實踐深入[5]。大賽指導教師小組中的成員應具有不同學科背景,以滿足學生跨學科知識的需求,一方面提升了師資的整體力量,另一方面教師之間的協作及教師之間的知識結構差異為學生學習的多元評價提供了可能。
對學校的建議:交流合作,資源傾斜。學校方應通過開設市場營銷和財務稅收等方面相關選修課,建立與校外企業的合作交流制度,使企業在孵化設計、產品分析、營銷分析等方面為大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和扶持,以便大學生可以更加密切地緊貼市場需求,獲取到更多資本的支撐[6]。在發放創業經費后,大多學校不深究用途,導致經費被浪費,因此學校在對學生項目進行立項時,應掌握項目的動態去向,及時給予相應支持。
對政府的建議:政策鼓勵,云端互聯。政府應建立鼓勵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項目成果落地的相關支持性政策,在創業項目落地后可能會面臨的困難,如資金與公司選址等,政府可為學生法人創業貸款財政貼息、一次性創業資助等創業基地優惠制度;開通線上平臺為學生提供資源與服務,為創新觀念提供環境與技術資金方面的支持,也為創新觀念的產生和碰撞提供便利的環境。
本文通過實證分析發現,項目成功落地的學生參加項目的主觀能動性較強,在項目未落地的原因調查中,項目偏理論和資源缺乏是項目落地的兩大難題,項目偏理論化讓項目缺少了可實施性。學生參與項目的出發點,影響項目落地成果轉化;而競賽團隊成員結構對項目落地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目前,大學生對于參加創新創業大賽的需求和主動性較高,但對于如何做成完善且能落地的項目還存在一定的困惑,導致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項目成果轉化率較低,為更好發揮創新創業對大學生多方面的促進作用,要從學生、教師、學校和政府等多個角度進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