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市送橋鎮郭集小學 黃 茜
眾所周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各種感覺,就像學習語文時,語文老師經常說要培養“語感”;在學習音樂時,音樂老師會讓學生培養“樂感”。同樣地,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也會存在“數感”。為了讓學生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培養出“數感”,教師在教學時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引導他們以數學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問題,通過一系列的方法幫助學生構建“數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學習時,最重要的就是將復雜難懂的知識轉化為生活中的情景,便于自己理解掌握,而在培養“數感”時,想要小學生提升對數學的理解能力,便需要讓他們通過教師的引導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積極地將數學問題代入現實情景中,鼓勵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情景。
例如,在學習“加減法”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陪父母去商城或超市購物時幫助家長計算購買物品的價格,在生活中感受商品的數量對商品價格的影響。家長帶學生去買文具時,先讓學生選擇需要的文具,然后再一一地告訴學生單件文具的價格,讓學生自己進行計算,如果算錯了,家長則不幫助購買,這樣不僅會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細心地對文具的價錢進行計算,而且對學生的“數感”培養也很有幫助。除了在學習加減法時運用生活化教學外,在學習高度、距離、大小等概念時,通過生活情景化教學也很有幫助。教師可以鼓勵家長帶著學生去戶外或者公園游玩,讓他們在學生游玩時提出一些有關數學的問題,比如:從這個景點走到另一個景點需要多遠的距離?這座山峰差不多有多高?這個湖泊有多大呢?讓學生感受到具體的數字對應現實的事物,積累生活經驗,在課堂學習中調動對這種印象的感受,這對學生學習相關知識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是在不斷地培養學生的數感。
教師在培養學生“數感”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比較性教學,讓學生在比較中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數學感受,這對數感的形成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在“比較大小”的教學中,讓學生比較20 平方米和200平方米的大小,通過圖片、視頻的放映或者實物的舉例,使學生感受到兩者的差異,學會分辨出大小,形成對數據分析的數學感受。除了這樣分析兩者的大小,還可以舉出其他數量的場景,讓學生多進行練習,加深學生對大小的概念的理解。除了比較大小時用到比較性教學,教師在進行“認識時間”的教學時也可以代入“比較性教學”的思路。比如,教師舉例:同一天的早晨6 點與傍晚6 點相比,哪個更早?早晨8 點是否早于早晨5 點?中午12 點與中午1 點相比,哪個更晚?通過這樣的對比,使學生加深對時間概念的認知,從而提升學生對時間的數學感覺。
在培養學生“數感”的眾多方法中,口算能力的培養是極有效果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是學生對數學感受敏銳性表現之一。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數感,就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盡可能地簡化運算過程,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例如,在教學“加減法”時,可以采取小游戲的模式,讓學生分組在課堂上進行口算搶答,多輪搶答后,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大腦運轉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在腦海里形成自己的口算方法。除了要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估算能力的培養也很重要。比如:“在一棵蘋果樹下有6 個籃子,樹上一共有31 個蘋果,每個籃子只能裝下5 個蘋果,那么可以將樹上的蘋果全裝下帶回家嗎?”這時候就考驗學生的估算能力,并不需要具體計算出正確的結果,如果學生懂得如何估算,就可以知道5×6=30,30 小于31,是裝不下的,所以還需要一個籃子才能將這些蘋果全帶回家。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數感”的培養是潛移默化的,需要教師采用一些措施逐步培養,不斷地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進行對比,或者通過小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形成“數感”,將“數感”的培養落實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