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新沂市瓦窯鎮中心小學 徐士寶
小學是夯實基礎的重要階段,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和理解基礎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數學是一門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基礎學科,而借助自己所學的數學基礎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則是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的小學數學教學目標之一。換言之,數學教師在展開課堂教學過程中,務必要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有意識地將所講授的知識與學生身邊的事物相聯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知識,從而領會到數學的獨特魅力,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所在,最終以“生活”為切入點提高學生數學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以及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分析數學問題以及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導入環節的處理效果會直接影響著接下來課程的基調,相比直接生硬的傳統導入,創設學生熟悉的、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可以更好地引出教學內容,降低學生接受新知識的門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班級的學習氛圍。例如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統計”是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抽象概念,如果直接講授干巴巴的統計知識,學生對統計知識的理解也就只停留于表面,他們很難真正去把握統計對于生活的意義。因此,在新課開始之前,老師可以問一問學生:“同學們,你們十一放假都去哪里玩了?”在學生七嘴八舌的回答中,教師繼續提問:“那你們知道整個十一黃金周,我們國內一共消費了多少錢嗎?”一個小小的問題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組數據:2020 年雙節期間,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6.37 億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665.6 億元……顯然,大部分的學生會對這組精準的數據產生好奇:數據是如何得到的?數據的準確性如何呢?小小的問題豐富了導入環節,而利用與學生日常生活有關的實際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拓寬了他們思維的廣度,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的知識就在自己的周圍。課堂上,老師通過適時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總結相關的概念知識,這樣可以讓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知。生活化的導入學習可以順理成章地翻開新的篇章,也讓學生在學習新知時放下畏難情緒,這有利于他們去接受、理解、記憶新知,同時也不會給學生帶來死記硬背的負擔,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新課改倡導的教育觀要求課程是創生和開發的過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不能按照教材的內容循規蹈矩地講授知識,而是要將教科書作為講授的基礎和出發點,同時充分發揮自己的教育機智,合理有效地將枯燥乏味的知識轉變成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過“生活即教育”理念,其實長期的生活化教育不僅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降低知識的抽象程度,同時也可以促使學生養成主動發現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五年級數學“長方體”的相關知識時,與其用單一的長方體引導學生去觀察和學習,不如將教具轉化成學生觸手可及的文具盒。老師可以在上課時拿出文具盒詢問學生文具盒是什么形狀的,從而引出“長方體”的概念,然后老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去共同觀察文具盒,啟發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中感受什么是“面”,什么是“頂點”,什么是“棱”,讓學生自主探討文具盒一共有幾個面、幾條棱,哪些面或者棱是相同的,從而總結和概括出“長方體”的一些特點。當學生在實物的摸索探究中對長方體的基礎概念和特點形成一定感受后,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開放思維,去看一看、想一想自己周圍還有哪些物體是長方體的,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長方體”的認識。這樣就可以將原本較為抽象的理論概念與學生熟悉的實物掛鉤,學生便可以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鍛煉自己的觀察和分析能力,一舉多得。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生活化案例可以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拓展與之相關的知識點,課堂教學效率也會得到顯著提升,學生注意力分散的情況也會大大降低,所以數學教學的生活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課后作業是數學教學中關鍵的一環,也是教師最容易忽略的一環,傳統的“背、抄、寫”等機械煩瑣、方式單一的作業布置方式,確實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學生加強對所學知識的鞏固,但是這種機械式的作業很容易造成學生生理和心理的雙重負擔,讓學生看到作業就頭疼,也會讓學生感到自己是為了做作業而做作業,無法讓學生體會到做作業的意義。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始終影響著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現代教育提出實踐、創新和協作,教師也應該從這三點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去設計和布置新穎有效的練習作業,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比如,在學習小學數學“統計”知識時,老師可以突破教材和練習冊的局限,將作業的范圍延伸至生活實際當中,可以讓學生去統計自己住的那棟樓有多少老人、有多少小孩,然后用表格的方式記錄下來,也可以讓學生統計某個路口的車流量,分析出什么時段車流量多,什么時段車流量少,并要求學生利用自己統計的數據嘗試合理安排紅綠燈在各個時間段的間隔時間等,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和鞏固所學的統計知識,同時還可以從另一個層面幫助學生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以及利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這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可見,在練習環節滲透符合學生認知的生活作業,不僅可以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新知,同時還能為他們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提供助推力量。比起“題海戰術”等保守的練習方式,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既不會給學生帶來過多的課業負擔,又有利于讓學生感知數學是存在于生活之中的,學習數學也是為了有效服務于生活的,對于提升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至關重要。
總而言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與完善,“生活化”教學理念逐漸被廣大教師所認可,在教學各個環節中有效地滲透“生活化”,用生活實例、生活情境以及生活經驗將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有機轉化,既給教師提供了全新的“教”的方向,也讓學生認識到“學”的意義,是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的。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注重教材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的關聯性,并嘗試創設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相連的教學情境,力求讓學生既能學習到數學理論知識,又能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實用性,進而推動小學數學課程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