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
“這個公園是市里面打造的一個重點項目,真不錯,以后出了家門口就有地方散步了,我還準備辦個游泳卡……”位于鹽城市鹽都區的蘇北首座大型生態體育公園鹽龍體育公園于去年9 月28 日正式開園,當地居民紛紛打卡,這是省、市、縣三級政府為民辦實事的一個縮影。
在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上,省政府報告了2020 年民生實事項目實施情況,并接受評議。這一場考試考得很“細”,2020 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承諾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160元以上”、“為680萬65歲以上老年人免費提供一次基本健康體檢服務”、“新增普惠托育服務機構80家”等都要量化到每個人、每筆錢、每個項目。
對于很多人來說,也許認為這個報告離自己很遙遠,其實這其中涵蓋了千家萬戶,家門口多了一個學校、村衛生室進行了改造、大病醫療報銷比例更高了、進行了一次免費體檢、搬進了新的農村居住點、回家的路更方便了等十項民生實事涉及的具體事項有近30個子項目,每個成果惠及到全省來看,投入的物力、人力,乃至取得的社會效果都是巨大的。
從數字來看,全省新建改擴建幼兒園600多所、義務教育學校600多所、普通高中100多所;大病保險基金支出37多億元,同比增長15.20%;新建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之家”200個,200多個社區康復示范點通過評估驗收;新改建道路5000多公里、橋梁1500余座,在全國率先實現行政村雙車道四級公路全覆蓋……2020年,面對疫情帶來的巨大挑戰,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民生支出仍超1萬億元,增長10%以上。為民辦實事要勤,而這個“勤”就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
為民謀利是我們黨和政府應當堅守的初心使命。從辦的實事項目上看,效果也是明顯的。然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是不斷與時俱進的,這就需要我們從政府層面更加向群眾層面轉變,不能只是把業務性工作進行羅列、把地方的計劃項目簡單相加。面向未來,要研究解決一些與老百姓切身相關的重點難點問題,比如:幼兒園數量增加了,而學前教育入學難、上學貴的問題應該如何解決?中小學校多了,師資力量和教學質量怎樣保證?醫院多了醫療服務是否能齊頭跟進?這些都是在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之后,向“好不好”作出的進一步謀劃。
當然,我們也注意到,全省各地在推進民生實事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平衡。那么,面向新時代,如何更好地做好民生實事項目,尤其在省級層面,是否可以做一些設想,來解決好這些問題。我省市縣鄉三級人大在推進民生實事項目票決制上形成了很好的經驗和基礎,省政府在確定這些民生實事項目時也做了細致調研,充分聽取了意見建議,我們是否可以將二者有機結合,將一些實事項目讓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乃至全省人民“點菜下單”,形成征集、初審、票決、監督、詢問、評估的完整鏈條,不斷拓展民生實事的廣度,更加對接人民群眾的需要。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是人民群眾追求高品質生活的新起點,只有惟勤惟實,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在新發展格局中始終做到“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