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要搭建好公眾參與平臺。從突出覆蓋面和代表性出發,選擇典型區域、部門作為民主立法聯系點,以方便立法機關開展立法調研,方便不同利益群體提出立法意見和建議表達訴求,方便公眾接收法治宣傳教育;聘請不同領域、行業的專家參與立法,借助其熟悉專業知識的優勢,避免地方立法與上位法相抵觸,與相關專業性較強的規章或者規范性文件相沖突;借助其實踐經驗豐富的優勢,避免地方立法脫離實際,違背相關領域、行業發展規律,使制定的條例管用、可行、易操作,能夠切實解決地方實際問題;借助其地位中立超脫的優勢,避免地方立法中部門利益法制化,使公眾合法權益得到保護,公權力得到規范、制約和監督;依托學科優勢和師資力量,發揮教研機構在地方立法中的理論引領作用,圍繞立法項目開展調研、論證等工作,并及時與地方立法機關分享研究成果,為立法民主決策提供幫助;立法機關也可以通過立法活動,為教研機構提供實踐經驗,實現人大開門立法與教研機構開門科研深度融合。
二是要暢通公眾參與渠道。公眾當前雖然可以通過一些方式參與地方立法提出立法意見,但參與的便捷性有待提高,需要進一步完善。對傳統公眾參與地方立法的渠道,如信函、電話、郵箱等要繼續加以充分利用,通過設立立法意見專用信箱、設置電話留言等方式,進一步暢通傳統參與渠道。要順應時代發展充分利用好網絡等新媒體,暢通公眾參與地方立法新渠道。如建立問卷調查制度,利用微信等,對條例中的重點內容,特別是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一些焦點問題,開展問卷調查。建立論辯制度,通過在網絡或者電視上開辟專題論壇,對立法中的重大矛盾、分歧,注重聽取不同利益群體的意見,讓各方展開論辯,使各種觀點、意見能夠在相互碰撞中得到充分表達,為立法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三是要延伸公眾參與觸角。長期以來,受傳統觀念、法治意識、自身發展水平等因素制約,基層(農村)公眾尚未能廣泛參與到地方立法活動中,成了民主立法的最大“盲區”。地方立法機關應注重向基層延伸觸角,主動將基層公眾吸收到立法活動中,拉近立法與基層公眾的距離。在立法過程中,可以邀請基層一線的人大代表參與法規調研、論證和審議等活動,使地方立法機關能夠通過基層一線人大代表這個“窗口”及時了解基層現狀,發現基層困難,更好地推動基層發展,維護基層公眾的權益。著眼擴大公眾的有效參與,可以委托基層人大組織公眾參與,比如在條例制定的不同階段,地方立法機關可以將條例文本、相關說明發送至鄉鎮人大主席團、街道人大工委,委托其組織轄區內的人大代表、村居干部、群眾代表等對條例開展座談、討論,提出意見建議,并及時整理反饋給地方立法機關。通過一個個人大觸角將立法工作沉到基層,使立法能聽到基層的心聲,使基層公眾的意愿能滲透進法規的章節條文之中,讓所立之法更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