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望”懂文意。對接收的規范性文件,既要從形式上審查是否屬于報備范圍,還要按照“有備必審”的要求,組織備案審查工作機構、相關委員會以及備案審查專家等專門力量審查。并參考報送機關提供的備案報告、制定說明、文件正本以及必要的對照表,全面掌握報備文件制定的目的、主要內容、制定依據。
二是“聞”出嫌疑。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立法法》規定的“禁止地方制發帶有立法性質的文件”“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以及《江蘇省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條例》等規定,對報備文件內容進行斟酌,找出可能減損權利、增設義務等內容,“聞”其是否具有不當情形。
三是“問”清緣由。對發現的“嫌疑”條款、表達存疑的條款或者因專業性較強不太清楚的條款,可以通過書面發函、電話溝通或者召開座談會、論證會等方式,“問”制定機關、有關職能部門和專家學者以及利益相關人員,必要時還可以邀請利益相關人員現身說法,“問”清“嫌疑”條款是否是真“嫌疑”,“問”清報備文件實際執行狀態,“問”清文件制定程序是否正當。
四是“切”中要害。在前期“望、聞、問”基礎工作支撐下,“切”準脈象,厘清報備文件是否存在三類“要害”問題:是否有違背憲法規定、憲法原則、憲法精神的內容;是否有與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不相符或者與國家重大改革方向不一致甚至相違背的內容;是否有與法律法規相沖突的內容。對存在問題的內容,督促其依程序予以糾正,對報備文件的其他瑕疵條款,也要予以及時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