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亞里士多德的臆想概念研究

2021-12-04 07:40:41尚同堯
關鍵詞:夢境想象力想象

尚同堯

(北京化工大學,北京 100029)

臆想概念是亞里士多德認識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這個概念不僅對理解亞里士多德的認識論體系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更作為第一個較為完備的想象力概念而影響著后來想象力哲學中的諸多討論。目前,國內研究對該概念尚未引起足夠的關注。因此,有必要對亞里士多德的臆想概念進行較為系統的分析,并對其意義與不足進行研究和討論。

一、亞里士多德認識論中的臆想概念

(一)亞里士多德的認識論概述

亞里士多德對臆想的討論,主要通過與感覺、思想等概念的比較而展開。因此,有必要對其認識論思想進行簡單論述。

在《靈魂論》中,亞里士多德首先對感覺(sensation)和思想(thinking)進行了區分。他認為對于有生命的實體而言,構成生命體的物理成分是質料,而靈魂則是使生命體是其所是的形式。靈魂可以根據生命體的種類分為三種類型,植物所擁有的最低級靈魂乃“蕃殖靈魂”。這種靈魂為生命體提供營養機能,使植物可以生長根莖與枝葉以汲取養分。動物則不僅擁有蕃殖靈魂,還擁有感覺靈魂。感覺靈魂為動物提供感覺機能。動物因此而具有感覺和運動能力。最后,除上述兩種靈魂外,人類還擁有最高級的精神靈魂。它為人提供了推論(計算)和思想的能力。除此之外,亞里士多德還進一步對這些能力分級。他認為,在感覺能力中,觸覺能力最為基礎,視覺能力最為高級;在感覺靈魂中,以感覺能力為基礎,以運動能力為高級;在人類的理性靈魂中,臆想能力最為基礎,而推理機能最為高級。擁有高級靈魂、能力的生命體必定擁有較低級的靈魂與能力,而僅擁有低級靈魂的生命則不一定擁有高級的靈魂與能力。

另外,在人類的思想能力中,思想(理知)不同于思想(理解)。理知對應的是人類靈魂中專屬“心識”的那個部分。思想的理知部分包括推論、計算等能力,專門用以形成思想和信念(beliefs)。而思想的理解部分則包含臆想和審辯兩種能力。臆想擔任了理知和感覺的中介,而審辯則用以判斷觀念與現實世界是否相符合(觀念為真為假)。

(二)亞里士多德對臆想的論述

在《靈魂論》中,亞里士多德使用了“phantasia”①英語中“phantasia”一詞借用了拉丁語中的“phantasia”。而拉丁語“phantasia”詞源即希臘文的“φαντασ α”,也即亞里士多德在《靈魂論》中所使用的“臆想”概念。一詞。“phantasia”在中譯本中被譯為“臆想”,以指明該行為的主觀性。而該詞在使用過程中往往是多義的。它不僅用于指代想象力(imagination)與想象行為(imagining),有時也指代心理印象(mental image)與“心中的知覺”(perception in mind),更有一些時候,該詞還指代了幻覺(hallucination)與錯覺(delusion)。這就導致了一些涉及“臆想”的論述是相互矛盾的。雖然亞里士多德使用的“臆想”概念是多義的,但對“臆想”概念的大多數論述都與想象力的特征相近。

在《靈魂論》中,亞里士多德指出,“臆想(心理幻象)則既不同于感覺,也有異乎思想(理知)”[1]147。也就是說,臆想不同于感覺和思想,是一種獨立的心理能力。同時,臆想又介于感覺和思想之間,起到中介的作用。一方面,臆想活動是由感覺所引起的;另一方面思想觀念的形成也有賴于臆想——“如果全無感覺,也難引起臆想(心理幻象),若全不臆度,這也不能構成什么觀念”[1]147。而后,亞里士多德對臆想的考察也就沿著這種與各種能力比較的路徑來進行。

首先,亞里士多德對感覺和臆想進行了對比。他認為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能力。他說“感覺是有如‘觀看’或‘見到’這樣的功能或活動,臆想(幻覺)卻發生于‘既不在看,也無所見’的境況之中,例如在夢里”[1]148。在此,其論述突出了感覺和想象能力的兩方面區別。第一,感覺能力的運作除了感覺靈魂作為“形式”外,還需要有一個感覺器官充當功能性的“質料”;而臆想除了靈魂本身外,似乎不需要某個“額外”的身體器官。例如,當甲看到一個蘋果時,他的眼睛一定是處在正常運作的狀態下。唯此,他才能夠執行“觀看”功能。而當甲想象一個蘋果時,他并不需要某個身體器官的正常運作來充當前提條件。第二,感覺能力的正常運作需要有一個客觀對象的存在,而臆想能力的運作則不需要。例如,當甲看到一個蘋果時,蘋果作為被看到的對象,它一定是在場的。而當甲想象一個蘋果時,他并不需要一個客觀在場的蘋果。

其次,亞里士多德將臆想與思想(理知)進行了對比。他認為二者的不同在于:臆想的內容可以具有主觀性,即“臆想是可以隨我們的意愿而作成的(譬如,我們可以憑記憶,追回一個心理印象,或憑備忘錄引出前存的一幅圖景,或虛構一個魅影)”。而思想所構成的觀念則必須與客觀相對照,“可是,我們若要構成一個觀念(理致),就不能任意擅行,制作一個觀念,這可以是或屬訛謬或屬正確的。”[1]147在此,臆想內容的主觀性并不意味著心理印象不起于感覺,而是說,人們在產生心理印象時,①可以憑借主觀意愿喚起一個心理印象,同時,也可以對心理印象進行改造(例如,飛馬是一種并不存在的生物,但是人們可以將記憶中的馬與翅膀的形象結合在一起,從而想象出飛馬這種生物);②想象對象具有現實無關涉性。現實無關涉性包含兩重含義。第一重含義指,想象內容具有真值無關性。也就是說,人們不會將想象命題視作一個真值函項。例如,人們可以形成“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這一觀念,對這一觀念的真值評價將關涉到現實世界中是否有其他顏色天鵝的事實。當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發現了黑天鵝后,“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觀念就成了一個謬誤。而當人們形成“飛馬會飛”這一想象內容時,人們不會對這一內容形成真值評價。至少,真值評價不會作為評判該想象命題的主要標準(因為人們知道這一內容本身就是想象的)。真值無關涉性的第二重含義指,從接續行為的角度來說,真觀念會引起人們相應的感覺、情緒和行為,而臆想內容則不會。他說,“當我們對于某個事物形成一個危險品或可怕事物的觀念,我們的性情,就立刻引起警惕或恐懼,同樣,若于某物被認為是足以為我鼓勵的事物,我隨即興奮起來;但對于臆度所作的幻象……我們是無動于衷的。”[1]147

另外,亞里士多德還在此指出:“這樣,思想(理知)和觀念(審辯)也顯然不同。”審辯是人們判斷事物或事理的是非、正誤的過程。亞里士多德認為審辯需要參考的內容包括感覺、信念(成見)、知識與理性(心識,reason)。其中,感覺的產生依賴于感覺靈魂,知識與心識則依賴于精神靈魂。進一步地,他將臆想與審辯判定為思想(理解)能力所包含的兩個部分。因此,在《靈魂論》中,亞里士多德將臆想內容與信念內容進行了對比。他認為,經過審辯的判斷,一個事物、事理如果為真,那么此事物或事理就成了一個真的信念。這個真信念是通過個人“偏見”與理解相聯結而形成的。而一般動物不具有精神靈魂,也就不可能具有理解能力。但是,有些動物是能夠形成臆想的。所以,亞里士多德認為臆想不可能包含信念——它既不是信念加之于感覺,也不是信念與感覺聯結在一起,更不是兩者的混合。

最后,亞里士多德還對臆想的特征進行了歸納。他認為,第一,臆想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種過程發生的條件有二,一是以感覺經驗為前提;二是主體必須處于有意識狀態。第二,臆想既有主動的形式,也有被動的形式。第三,臆想的內容可以是與現實相符(真實)的,也可以是與現實不符(虛妄)的。亞里士多德進一步對這種虛妄的產生進行了解釋,他認為有三種原因導致虛妄臆想的發生。第一,感覺雖然真實,但也會有微小的偏差。例如,甲和乙可能都看到了白色,但在他們的主觀視角中,他們所看到的白色明暗度可能是有細微差別的。第二,對于單一感覺的認識總是真實的,但是在將各種感覺整合在一起認識感覺客體時,人們有可能出現錯誤。例如,甲和乙同時看到白色的粉末,甲將其認作面粉,而乙卻將之認作了雪。第三,對于感覺客體狀態(如運動、量度)的感知也是有可能發生錯誤的。例如,甲和乙在一輛運動的車上看到外面一堆白色的粉末。甲可能認為面粉在做向后運動而車是靜止的,乙則可能認為雪花是靜止的而車是運動的。

在一些地方,亞里士多德的論述是矛盾的。例如,如果臆想是歸屬于思想(理解)的一種能力,且獨立于感覺,那么它應當屬于精神靈魂的一部分。而精神靈魂僅為人類所有。但在《靈魂論》中他卻說,“生物界(動物們)時常憑種種臆想而為活動”[1]152,又說,有些人類,在“時而為感情或疾病所暫時的掩蔽,或在睡眠中失卻了心識”的情況下,才會依賴于臆想。這種情況大多是因為亞里士多德沒有嚴格地將夢境、記憶、幻覺與想象區分開來。因為動物是會產生夢境、記憶與幻覺的。如果將這幾種行為都歸于臆想,同時認為臆想是人類精神靈魂所獨有的能力,那么就會導致自相矛盾的論述。

總的來說,亞里士多德對想象力(臆想)的考察主要通過比較來進行。在其理論中,臆想是介于感覺和思想之間的一種心理能力——“臆想必然是由感覺功能實際活動所引起的一種心理運動效應”。它以感覺為前提(由感覺引起),同時其形成的內容能夠為思想所考察。

(三)亞里士多德對臆想、記憶與回憶的比較

在討論記憶、回憶的文本中,亞里士多德也涉及了臆想能力。

在《記憶與回憶》中,亞里士多德對臆想和記憶進行了區分。要對臆想與記憶能力的區分進行論述,則首先需要闡明他對記憶(memory,以及對記憶的回想recall)和回憶(recollation)的區分。

亞里士多德視記憶與回憶為不同的心理能力。他認為,記憶、感覺、期望是并列的三種能力,分別關涉于過去的事物、現在的事物與未來的事物。而記憶的內容恰恰就是臆想所使用的心理印象——“記憶所關涉的靈魂的部分,就是臆想所關涉的那個部分;一切心理印象原本就是記憶的題材”。與心理印象對應的正是引起當下感覺的感覺客體。因此,亞里士多德認為記憶內容,也即心理印象,正是現實世界事物的“肖像”,即心理表征。而記憶過程,正是將心理表征、心理印象與現實世界客觀對象聯系在一起的過程。他說:“(記憶是)把原只是一個心理影像,看成為一肖像,這樣的一個效應”[1]246。

至于回憶,則是一種有別于記憶的更高級的心理能力。他對回憶的定義是:“當其人恢復他早先曾具有的知識或感覺,或恢復了早先著此記憶的情境,正當這時刻,他就可說,發生了回憶”[1]247。亞里士多德對回憶與記憶的區分類似于他對靈魂的分級。回憶作為一種更高級的能力,是包含記憶這種較低級能力的——“回憶的過程隱含有記憶,而且這記憶跟著就來到”[1]248。而二者的具體區別在于三方面。第一,回憶是人們“因早先種種刺激(活動)之一,而引起活動,相繼而直到那個尋常隨續的那個刺激而止。”也就是說,回憶的運作包含三個部分:①初始刺激物(活動);②一系列線索的推想過程;③回憶最終所抵達的心理印象。而記憶所執行的功能,僅在第三部分將主體的心理印象與現實世界的客觀事物聯系在一起。正是因為記憶只在第三步起建立聯系的作用,亞里士多德說“回想不能依循于我們所由習知(認識)這事情的原始刺激,而必須溯回于這原始刺激以外(以后)的某些刺激(作用)”[1]248。第二,因為回憶涉及溯回的思索過程,所以回憶總包含時間性因素,而記憶是不具有的——“在回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時間,或是精確的或是無定準的”[1]252。也就是說,人們會根據溯回推想過程的長短來判斷最終抵達的記憶距離現在的時間遠近。如果一個回憶的過程需要長時間地溯回,那么這個記憶應該是久遠的;如果一個記憶很快能夠被回憶,那么它應當是新近的——“也許,恰如我們設想的,在人的意識中,各內存有相符的形象在,那么我們也可設想,他于距離而言,也內存有相符的意識。”[1]252第三,正因為回憶涉及推想的過程,所以亞里士多德認為,只有擁有精神靈魂的人類才具有回憶的能力,而記憶能力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許多其他生物都參有記憶,但除了人類以外,所稱為動物者,誰都不能作回憶”[1]254。回憶所涉及的推想能力是——“這種功能,自然只賦之于那些具有評議機制(意愿靈魂)的動物;而意愿(選擇)實抉之于一個論理(推比)過程”[1]254。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對記憶與回憶的定義與當代觀點有所不同。他將記憶視為在心理印象與客觀事物間建立聯系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因為涉及臆想內容(心理印象),所以與臆想緊密相關。而就臆想與回憶而言,首先,回憶的過程則被認為必須具有一個刺激物(活動),這個定義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回憶行為的主觀能動性。而臆想則是完全主動的。其次,亞里士多德雖然主張回憶的過程只有在抵達最終心理印象時,才涉及記憶與臆想的運行,但他似乎忽略了在進行一系列回溯推想時,主體所需要的中間刺激物也是一些心理印象。最后,亞里士多德并未區分抽象記憶與情景記憶。這也使得他在對記憶進行定義時,簡單地將其認為是對心理印象和客觀事物的連接。如果考慮到上述情況,亞里士多德也許會發現臆想與回憶更緊密的聯系。但總的來說,亞里士多德確實是哲學史上首個將想象力與回憶進行明確區分,并對二者進行比較和分析的哲學家。

(四)亞里士多德對夢境的定義

在《說夢》中,亞里士多德對夢境的定義中,也涉及了臆想。

在《說夢》的第一章中,亞里士多德在討論做夢屬于哪一種靈魂的機能時,提出做夢能力是屬于臆想的。他說,“形成心理印象(幻象)的機能就是感覺機能,可是,相同的這一機能,(由不同方式)所形成的心理印象與感覺示現,兩者的實是(本性)卻是不同的。臆想既已公認為感覺機能在操作中發出的一些活動,夢似乎也是這種操作所成的一些心理印象(投影)”[1]277。這里,亞里士多德所述與《記憶與回憶》中相似,但與《靈魂論》中所述有所不同。在《說夢》與《記憶與回憶》中,他將臆想能力歸于感覺靈魂;但在《靈魂論》中,他的一些論述認為臆想能力是屬于思想(理知)能力的,而思想(理知)能力是屬于精神靈魂的。

在《說夢》的第二章中,亞里士多德多對感覺如何導致臆想、夢境中心理印象的產生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亞里士多德認為,感覺客體對主體施加的效果,雖然是在“當下”這個時刻產生的,但是在感覺客體離開、感應停止后,仍然有一些微弱的效果留存于主體的表面與內部。這種“后遺”的微弱感覺就成了主體內的心理印象。主體所產生的臆想與夢境,就是這些后遺的微弱印象形成的。——“引發印象(視象)的外來客體,業已離脫于感官之后,其印象(視象)竟可經久遺留于感官之內,而且當我們既內儲了這些后遺印象,我們于這方面的感覺(視覺)就易于被紿(被欺誑)了。”[1]280

在第三章中,亞里士多德對夢境的特征進行了分析,他說,“夢是在睡眠中所遭遇(示現)的心理印象(幻覺)一式”。同時,他指出,映影、感官機能懈怠時顯示的形象以及某些睡眠中遭逢的心理印象不能被當作是夢境。這里,亞里士多德對夢境的否定性定義體現了兩個特征。第一,夢境所產生的心理印象必須是完全脫離“當下”感覺的感覺滯留效應。他說,“有些人,在睡眠中,實際上感應到了聲,與光,與氣息,與觸覺,只是這些都發作在遠處,所以印象淡弱”[1]286的情況,就不能將之視為夢境。第二,人在做夢時,必須是毫無思想機能參與的,即人必須是無意識的狀態。所謂的映影,指一人睡眠時,知道自身處于睡眠之中,于是其心中似有什么向其訴說,他所看到的心理印象只是一個映影而非實際的客觀事物。因此,映影的出現,就是有審辯機能參與的過程,故其不能被視作夢境。另外,即使沒有映影的出現,另一種有意識的睡眠——“又有些人,在睡眠中,當被詢問一事時,他們竟然做出了答語;這是很可能的,當兩人,一醒一眠中所作的問答,實際相同于兩皆在醒態中所作的問答”[1]286——的情況也不能稱之為夢境。

亞里士多德對夢境做出的定義,部分與其對臆想做出的定義是相同的。例如,臆想是相關于感覺,但又絕無“當下”感覺參與的;夢境也是如此,它們的內容都是感覺滯留的殘影。但二者也在一些方面有所不同。例如,夢境顯然不具有臆想的主觀能動性。在做夢時,主體必須是毫無思想機能參與的。無思想機能的參與,也就意味著失了主觀能動性。因為這種主觀能動性,顯然是來自于思想(理知)部分的機能。

(五)臆想概念在亞里士多德認識論中的作用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臆想概念在亞里士多德的認識論體系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首先,臆想能力擔任了感覺能力與思想能力的中介,是二者溝通的“橋梁”。一方面,它將主體通過感覺能力獲得的感覺表象轉化成心理表征;另一方面,它將這些心理表征提供給思想能力,使得主體進行高級思維。如果缺少了臆想概念,那么感覺和思想間將出現難以彌合的斷裂。

進一步來說,在認識論中,亞里士多德通過臆想概念保證了質料-形式二分理念的貫徹,從而保證了亞里士多德整個理論體系的融貫性。雖然就質料-形式的二分而言,感覺能力應當承擔起質料的功能,思想能力應當承擔起形式的功能,但是在認識論中,亞里士多德無法主張主體所進行一切思想所使用的質料都是感覺所提供的。因為主體在進行思想時,其思想對象有可能是不在場的。所以,通過臆想概念,亞里士多德得以保證質料-形式二分理念在其認識論中得到貫徹。而這也使得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體系的融貫性得到了保證。

同時,臆想概念除了擔任感覺和思想的中介外,還起到了相應的解釋能力。第一,它解釋了心理表征能夠被主體主動地再次喚起這一現象。第二,正是因為臆想概念所包含的喚起性,亞里士多德將回憶、夢境等也都理解為臆想的一種。

二、臆想概念在當代想象力哲學研究中的意義

亞里士多德對臆想的論述對當代想象力哲學討論影響極為深遠。可以說,想象力哲學研究的多個話題都起源于亞里士多德關于臆想的論述。同時,在這些話題的討論中,一些學者所提出理論的基本立場也都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相吻合。這些問題領域的開創,以及想象力哲學中諸多觀點與亞里士多德觀點的一致性,都體現了關于臆想概念的論述具有的深刻影響及意義。

具體來說,其臆想概念對當代想象力哲學的影響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想象力活動的基本特征

艾米·坎德(Amy Kind)在《探索想象力》(Exploring Imagination)中,指出了在當代想象力哲學研究中,學者們所公認的四個原則和想象力劃分的五個維度(dimensions)[2]。

其中,四個想象力原則分別是:①并非所有日常語言中所使用的詞匯“想象”或想象的近義詞都涉及了想象力活動;②想象是一種(或一組)原初心理狀態類型,不可還原為其他心理狀態類型;③想象力是意向性的,即想象活動擁有意向內容;④想象在構成上不受真值的約束。

驅動學科協同發展,創新營養管理模式,關注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營養管理。順應醫護一體化發展趨勢,一項小舉措可以服務醫院發展大戰略。

五個劃分維度分別是:①依據喚起性(prompts)劃分,想象活動是主體自發的或被某種行為、事物喚起的;②依據自愿性(voluntariness),有些想象活動是主體愿意喚起的,而有些想象活動是主體所不愿喚起但又不得不被喚起的;③依據想象活動是否包含道具(props),有些想象活動需要主體將一些外在事物作為道具納入想象(例如,一個男孩在扮演勇士的游戲中,將自己手上的木棍想象成一把寶劍),而另一些想象活動不需要道具;④依據想象的合作性(collaboration),在有些想象活動中,會有多個主體進行同一種想象的情況(例如,在一個角色扮演游戲中,男孩甲和男孩乙都將甲手中的木棍想象為寶劍),而另一些想象活動不需要主體間的合作;⑤依據想象的形式,分為命題式想象(propositional imagining)與感知式想象(sensory imagining)。

在上述的原則和想象力劃分的維度中,可以明顯看出,亞里士多德臆想概念的影響。

首先,原則②與亞里士多德所進行的感覺、臆想、思想的劃分相類似。雖然在一些時候,亞里士多德也將臆想認為是屬于思想(理知)的一種能力,但是臆想作為一種獨立的心理狀態,總與其他心理狀態有所差異。這種劃分方法認為臆想能力是一種與其他認知能力不同的能力。這與當代想象力哲學中,認為想象力是一種不可還原的原初心理狀態的觀點非常接近。

其次,想象活動具有意向內容的觀點,也與亞里士多德所主張的“臆想”源于感覺但又異于感覺的看法相似。當代想象力的哲學研究依據想象的意向內容,將想象力劃分為兩個種類,第一種是命題式想象,第二種則是感覺式想象。在第一種想象中,想象以一個that 從句(imagine that)的形式出現,即想象的意向形式是一個“某物如此這般”的命題(如,我想象著飛馬在飛/I imagine that Pegasus is flying.)。而第二種想象則僅包含一個想象的對象(如,我想象著飛馬/I imagine Pegasus.)。而無論想象的內容是一個事物或一個事物如此這般的情況,想象本身總是具有這種指向性的,不存在毫無內容的想象活動。而亞里士多德在多個地方關于臆想的論述,都能夠表現出臆想必須是具有意向內容的。例如,“心理幻象”“心理印象”“一幅圖景”“魅影”等詞匯,都反映了在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中,臆想是需要意向內容的。

最后,原則④中所指出的“想象在構成上不受真值約束”也與亞里士多德所指出的臆想具有主觀性一致。亞里士多德在《靈魂論》中指出:“臆想是可以隨我們的意愿而作成的。”同時,這段論述不僅反映了當代想象力哲學所認同的原則④,也部分體現了當代想象力劃分中的自愿性維度。不過,與當代觀點不完全一致之處在于,亞里士多德認為臆想是全然依據主觀自愿性的;而當代認為存在一些主體非自愿,但由外物所喚起的想象活動。

(二)想象與知覺的討論

亞里士多德對感覺與臆想所進行的區分同樣是意義深遠的。在《靈魂論》中,他將一些臆想內容比作“既不在看,也無所見”的“感覺”。這種觀點有兩方面影響:

第二,這種劃分對臆想內容的來源進行了規定。即想象活動所依賴的想象意象是來源于感覺活動的。假設一個人從未見過一個蘋果,那么他就不可能產生關于蘋果的想象。這種觀點不僅在哲學史上被諸多哲學家所認同,更在當代想象與知覺的關系討論中,發展為了一種“相同內容”理論。“相同內容”理論認為,知覺活動和想象活動之所以有諸多相似性,是因為二者擁有的內容是相同的,而這種內容的來源恰恰是主體最初的感覺活動。

(三)想象與其他概念的討論

亞里士多德對臆想概念的分析同樣對諸如想象與信念、想象與回憶、想象與夢境等話題的討論具有開創性意義。

在想象與信念的研究中,想象與信念的一個差異,恰恰就是想象與信念之間因果性的兩方面差異。第一,主體相信自己所形成的信念,但主體并不會相信自己形成的一個想象。而這就導致了第二點,一個想象的命題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引起主體的行動(在扮演游戲中則是特例),而當一個信念與主體欲求(desire)的實現相關時,這種信念就會影響到主體后續的行動。在想象力哲學的討論中,這種想象與信念的差異是被人們一致承認的。而其最初的觀點正是亞里士多德對臆想與信念的區分。

在想象與記憶的討論中,雖然大多數人不再主張想象與記憶是相同的心理能力,但是想象意象與記憶內容的相似性是毋庸置疑的。如前所述,想象依據形式可以劃分為命題式想象與感覺式想象;而記憶內容也可以根據形式分為命題式記憶(propositional memory)與經歷式記憶(experiential memory)。僅從形式的劃分而言,二者并無差異。這與亞里士多德將記憶歸為臆想的觀點是一致的。

在涉及夢境的討論中,一種代表性觀點認為夢境是一種想象活動,這種觀點也被稱作“夢境的想象模式”(imagination model of dreaming)。這種觀點認為,主體的夢境總是不連貫的,而做夢主體對夢境的主觀體驗總有一種連貫性,這種連貫性恰恰依賴于主體的想象能力。雖然亞里士多德的臆想概念有時指代想象,有時指代幻覺,但是《說夢》篇中將夢境定義為感覺“滯留”效應的觀點,顯然更傾向于認為夢境屬于一種想象活動。這與想象模式的夢境的觀點是一致的。

三、亞里士多德臆想概念的不足

雖然亞里士多德關于臆想概念的論述具有如上諸多影響,但是其論述同樣是具有不足與時代局限性的。具體來說,其不足之處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亞里士多德對于臆想概念的定義始終處于一種較為模糊的狀態。這種定義的模糊,使得臆想在不同的文本語境中體現出不同的內涵。而依據這些內涵所做的論述往往又是相互矛盾的。有時,臆想指的是想象,其內容為心理圖像(mental imagery)與心理印象(mental image);而有時臆想又指的是幻覺(hallucination),其內容為被欺誑的“魅影”。一些情況下,臆想活動的條件是主體必須處于有意識狀態,而另一些情況下,臆想又能夠在主體無意識的狀態下發生(如夢境)。這就使得亞里士多德關于臆想概念的論述難以形成融貫的理論。

其次,因為亞里士多德認為臆想能力來自于靈魂,所以,關于臆想的大多數論述難以擺脫二元論的局限。二元論的局限正如賴爾所指出的那樣:一方面,“想象活動是心靈能力的活動”,而另一方面,“把某種冥界的實在歸屬于想象的東西,然后把心靈當作這類無物質形體的存在物的秘密的出產地”[4]304。雖然賴爾關于二元論批判的主要矛頭是笛卡爾主義,但是亞里士多德靈魂與物質的二分也會陷入同樣的困境。

最后,因為受制于古希臘的科學技術水平,亞里士多德關于臆想能力的討論主要依賴于邏輯演繹、概念對比以及對日常經驗的觀察等研究方法。這就使得他的論述,一方面僅停留在各種能力特征的對比而難以深入到對原因的解釋,另一方面缺乏支持其論述的有效證據。

結語

亞里士多德的臆想概念是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臆想概念在亞里士多德的認識論體系中是至關重要的,它是連通感覺能力與思想能力不可或缺的橋梁。同時,亞里士多德對臆想概念的大多數定義與論述,都與當代想象力哲學中對想象力的理解相符合。因此,可以將亞里士多德視作為哲學史上首個系統地闡述想象力的哲學家。同時,亞里士多德將臆想概念與其他認識能力的比較,也開創了后來想象力研究的諸多問題領域。他關于臆想的諸多觀點,也被后來學者認同并一定程度地發展和深化。總的來說,亞里士多德是想象力研究中一位重要的哲學家,其關于臆想的諸多論述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猜你喜歡
夢境想象力想象
快樂的想象
看見你的想象力
夢境改造師
夢境改造師
趣味(語文)(2021年11期)2021-03-09 03:11:40
細觀察 多想象 善表達
打開新的想象力
傳媒評論(2019年5期)2019-08-30 03:50:04
夢境
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為擁抱付費
中國化妝品(2018年6期)2018-07-09 03:12:42
那時我們如何想象未來
讀者(2017年15期)2017-07-14 19:59:34
嘿,來點想象力——讀《跑酷少年》
中國記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三级色|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亚洲区第一页| 国产成人欧美| 人禽伦免费交视频网页播放|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国产在线精品网址你懂的| 亚洲天堂区|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a网站|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毛片久久国产| 国内99精品激情视频精品|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久视频免费精品6| 国产高清不卡| 在线国产资源|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亚洲天堂2014|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2023|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美女免费黄网站|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大片午夜| 91丝袜乱伦| 国产精品va|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国产高清不卡| 亚洲人妖在线| 中国毛片网|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欧美亚洲第一页| 99视频在线免费看|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国产91成人| 国产三级a|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天天干伊人| 国产爽妇精品| 色成人亚洲| 美女被操91视频|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色综合中文| 亚欧美国产综合|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日韩性网站| 亚洲二三区| 亚洲手机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久久99国产视频|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午夜影院a级片|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中文字幕网| 国产丝袜第一页|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日韩高清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