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嬌
(吉林建筑科技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長春130114)
國外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興起于歐洲,發展比較迅速的四個城市是美國紐約、英國倫敦、法國巴黎、意大利米蘭。四大時裝學院也分別來自這四個不同的國家,紐約的帕森斯設計學院、倫敦的中央圣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巴黎的esmod與米蘭的馬蘭歐尼學院被美譽為四大時裝學院。美國帕森斯設計學院很好地詮釋了實用主義與商業化的服裝設計風格,時尚、前衛、顛覆;中央圣馬丁表現英國倫敦的實用主義,張揚個性,作品集的表現天馬行空;esmod傳達了巴黎的藝術氣息與奢華;意大利米蘭的傳統手工工藝與經典傳承在馬蘭歐尼學院都有體現。
這些學校緊密關注學習生產、工藝和當代美學,倡導體現個性文化。通過強調好奇心、想象力和即興發揮的過程,建立視覺和語言的概念,注重學生個性和特長的發揮。學校開設的課程涉及時裝設計、廣告設計、電腦動畫及互動媒體、織物設計、室內設計、時裝攝影、時尚產品管理等[1]。
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無論從數量、規模還是學科門類,都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同時服裝設計專業也步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我國北京、天津、武漢、上海等地出現了以服裝專業為特色的高校,例如北京服裝學院、武漢紡織大學、東華大學、天津工業大學等。這些高校都是原紡織部所屬的八大院校,辦學經驗豐富,培養出許多專業人才。取得發展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諸多問題,比如人才的質量不高、人才的結構失衡等問題[2]。
從國內現有高校開設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課程結構考察,其核心課程涉及服裝立體結構設計、服裝設計、時裝畫技法、服飾品設計、服裝平面結構設計、立體裁剪、數字化服裝技術、服裝cad、服裝史、服裝材料學、服裝生產與營銷管理、時裝攝影等。基礎課程涉及創意設計素描、色彩畫、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基礎圖案、美術史等。實踐環節包括各類服裝設計專業比賽,比如“國際馬海毛時裝設計大賽”“CFW杯中國服裝設計師網絡設計大賽”“中華杯”國際服裝設計大賽等都是我國最知名的服裝設計賽事,為中國服裝產業發展選拔了一大批優秀的服裝設計師。
從國內現有高校開設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考察,我們可以看出,著重培養學生具有國際視野可以使學生畢業后具有較強的創新設計意識、專業工作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著重培養學生具有前沿時尚的捕捉能力可以使學生畢業后具有較強的對市場的分析能力,對服裝、服飾理論的研究能力;著重培養學生具有設計的創造思維能力可以使學生畢業后掌握新技術、熟悉新工藝、深諳新規范,能夠滿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和文化發展對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3]。
服裝與服飾人才培養工作是系統且科學的,并具有典型的時代特質和實踐屬性。在服裝與服飾設計人才培養的實踐過程中,既要優化他們的設計素養,夯實他們的設計理論,同時也要在提升“兩種”能力(即設計技藝能力和設計思維能力)方面求得較大幅度的突破。可是,目前在對服裝與服飾設計人才進行高水平培養的進程中,還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和不足,這些都在某些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設計人才培養工作的整體成效,也直接制約著服裝行業的健康全面發展。服裝與服飾人才培養過程中凸顯的瓶頸和桎梏,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社會所需要的服裝與服飾設計人才需要具備較為豐富的服裝服飾設計專業知識、具有綜合知識能力且能夠在服裝與服飾設計活動中全面參與進來。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以及設計能力,也才能夠全方位推動服裝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4]。但現階段,在服裝與服飾設計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同社會發展需求存在著較大的脫節性。比如在設計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過程中,培養目標較為籠統,并未結合社會發展領域中的不同方向等進行精細化的細分,這就使得服裝與服飾設計人才表面上看是通才,實際上缺乏某一專業領域內的“內功”,很難真正適應社會崗位的需求。又如在服裝與服飾設計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同社會發展、行業需求存在著明顯的不協調性。毋庸置疑,盡管我們一直堅持調整并優化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模式,但“象牙塔”內的人才培養實踐與社會“大舞臺”對專業人才需求之間難以實現“琴瑟和諧”。再如伴隨著社會風尚的不斷嬗變,社會基于審美因素的不斷耦合也對服裝服飾的認知產生影響。若在服裝與服飾人才培養實踐中,沒有緊密全面地把握社會的發展需求,沒有進行同步的創新以及發展優化,必然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服裝與服飾設計人才培養的整體成效與質量[5]。
在高水平服裝與服飾設計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若要科學全面地優化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人才培養水平,應該充分全面地夯實理論教學體系,積極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更好地提升人才培養工作的整體成效與水平。服裝與服飾設計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受相對片面化的人才培養理念的影響和制約,使得人們在培養實踐中,可能更加傾向于實踐類人才的培養,也更加注重提升和優化設計者的設計技藝以及實踐能力,尚缺乏對理論教學的科學認知,也沒有建構完善的理論課程體系,這就使得設計人才培養工作如同于“空中樓閣”,難以推動設計者的長效快速發展。還有,在服裝與服飾設計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缺乏創造性以及創新性,更多按照教學大綱以及教學計劃來進行相對固定化的教學作業,這同樣制約著教學管理成效得以遂人愿、盡人意的實現,同時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設計人員的整體素養。與此同時,考核方式整體上較為落伍。比如在考核過程中,更強調概念內容的考核考查,并沒有就學生的理論知識結合實踐能力以及設計水平等進行審慎的考察。
在服裝與服飾設計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為更好地提升人才培養成效,應該構建科學且全面化的課程體系,行之有效地提升人才培養成效與質量。但在服裝與服飾設計人才培養實踐中,尚缺乏一個完善且系統化的課程體系,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服裝與服飾設計人才培養工作的整體水平,也直接制約著設計人才的整體素養。在構建課程體系的過程中,不同課程內容之間缺乏有效的整合以及精細的分類,這就使得課程內容之間缺乏有效的聯通。特別是內容之間的重合,還容易影響學生的整體認知,造成學習時間的消耗以及浪費。與此同時,在課程體系發揮作用的過程中,實踐課程的整體比重不大,實踐課程以及理論課程之間缺乏貫穿性,理論內容難以指導實踐內容,實踐內容也缺乏理論體系的支持[6]。
著眼于實現對高質量畢業生的人才培養預設,很多學校都達成了“以服裝與服飾行業和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共識,并貫穿于培養的全過程之中,實現與單位的無縫對接。畢業生畢業之后可以在服裝設計與生產、服裝貿易等領域從事服裝設計、品牌策劃、產品研發、客戶服務及生產管理與營銷,開展服裝模特與造型、服裝表演與展示的組織、策劃與編導、資源管理、鏡前動靜態造型展示等方面業務;也可以在廣告、媒體雜志及相關機構從事服裝廣告策劃、平面設計、美術編輯、時裝攝影、人物造型設計等工作;也可以在服裝企業、服裝研究單位及高級服裝工作室工作;也可以從事服裝教學科研工作;還可以自己創業;還有選擇出國留學,給自己增添資本。然而高校并沒有與用人單位建立一個畢業生評價體系,這樣存在很多弊端[7]。首先,學校不跟蹤畢業生的情況,就無法知曉學校的教學計劃、教學方案是否符合企事業的用人需求,無法實現真正的無縫對接,專業建設水平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另外,企業接收了畢業生,但是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無法和學校及時聯系,無法實現校企協同育人的機制,無法達到教育與市場的有效溝通,實現不了人才培養與市場需要的有效供給。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積累所成的物質和精神成果,使得社會對高水平的服裝以及服飾設計人員的期待千姿百態。為更好地提升設計人才的整體培養質量,不斷優化設計人才的整體水平,應該積極采用科學且全面化的培養路徑,行之有效地提升人才培養工作的整體質量與成效。為此,在實踐過程中,應該重點采用以下方面的培養路徑,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設計人才的整體培養質量以及培養水平。
步入新時代,為更好地推動服裝行業的持續快速發展,為全方位優化服裝與服飾設計人才的整體培養質量,應該注重人才培養理念的全面創新以及科學優化,積極變革傳統的人才培養理念,積極創新科學的人才培養路徑。首先,在對設計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應該注重全方位優化和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以及創造能力,還應該科學全面地尊重他們的個性化差異,確保他們能夠在服裝以及服飾設計的過程中,積極融入自身的聰明才智以及個體想象。因此,對服裝與服飾設計人才的培養,只有充分抓住“人”這個最需要觀照的核心要素,方能更好地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才能夠更好地培養社會需要的高質量的服裝與服飾設計人才。另外,在設計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應該注重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服裝設計是一門藝術,但也只有轉化為實踐,才能夠有效消解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的尷尬。因此,要提升設計人才培養的質量,應該明確設計人才培養的方向以及目標,精準全面地優化學生的設計技藝,在夯實學生的藝術素養的同時,也要優化學生的創新以及實踐能力。此外,在設計人才培養過程中,要以創造性思維為重要的立足點,引導學生減少對成功作品的臨摹以及仿造。誠然,部分設計人員具備較強的設計技藝,能夠按照成型的設計作品來將其轉變為現實,但為了全面推動服裝行業的發展,除夯實設計人員的設計技藝外,更要充分全面地提升他們的創造能力,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8]。
為更好地優化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成效,切實有效地提升設計人才的培養水平,應該創新教育教學方法。一方面,在服裝與服飾設計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可以著重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方法。比如在培養實踐中,可以將設計方向以及框架等告知他們,減少對學生思維的限制以及約束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開拓思維,深入全面地進行創新與實踐,依托于清晰化的目標,科學全面地優化自身的設計能力,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設計水平。在設計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著重培養和優化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培養立足點,也是全方位提升培養質量的關鍵載體。另一方面,在培養實踐中,還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服裝與服飾設計本身就是一項智慧化的活動,通過小組合作能夠引導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引導學生進行智慧共享以及思維碰撞,這些都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整體成效,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學生的視野以及思維。此外,在設計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還可以采用實踐教學法,以工作室或者項目部等方式來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比如可以開設服裝設計工作室,其常規性的任務就是進行一些概念化的設計,但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積極開拓市場業務,主動利用網絡渠道來承接設計項目[9]。通過這樣實踐化的教學策略以及培養模式,有利于設計人員專業素養和整體能力的優化和提升。
在服裝與服飾設計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為更好地提升設計人才的培養質量,行之有效地優化設計人才的培養水平,應該充分全面構建科學且完善的課程體系。現階段的課程體系較為混亂且無序,并沒有實現課程資源的高效整合。為此,在實踐過程中,應該注重課程體系的科學優化[10]。一方面,在課程體系的構建過程中,除立足于傳統的服裝與服飾設計相關專業外,更要巧妙地將人文性的學科等融入其中,在全方位優化和拓展學生知識視野的基礎上,更好地優化學生的設計能力。比如將一些傳統文化、歷史學科等同服裝與服飾設計整合起來,能夠引導學生在夯實自身的文化素養的同時,更好地開展服裝與服飾設計理念以及方法的學習。特別是現階段黨和政府對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視,以及傳統文化對現代人的吸引力等,都要求進行必要且科學的學科交叉,以此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另一方面,在課程體系的構建過程中,還應該結合社會發展的需求,科學進行課程資源的整合以及優化,及時舍棄或者縮減非重要的課程內容,積極增加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型課程內容,以此充實和拓展學生的整體認知,更好地提升他們的設計能力以及素養。此外,還可以巧妙提升實踐課程的比重,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
畢業生是國家高校都高度重視的群體。高校應該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溝通,了解企業需求、用人標準,同時把最新的知識與技術、企業先進的管理手段融入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去,保證教學內容與培養目標以及行業最新發展趨勢緊密結合。檢討課程規劃是否合理、教學大綱是否合理、課程設置是否合理等,用倒逼機制深化教學改革。建立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評價體系和調查問卷、實地走訪機制,有效保障學校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等持續改進。
鑒于人們審美需求的不斷優化,人們的審美能力日益提升,著眼于服裝與服飾設計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設計人才的培養質量越發成為行業共同體的共識。為此,在設計人才培養過程中,有必要依托于科學的培養路徑,行之有效地提升人才培養的整體成效與水平,更好地滿足行業和人才的長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