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貴 林 威 沈 丹 葉 文 吳 行
(1.浙江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2.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3.浙江大學國際教育學院;4.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全球化反映在高等教育領域最為直觀的表現,隨著當前“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留學中國計劃等實施推進,我國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并由過去的數量增長進入現在的質量提升階段。由此一來,加強來華留學生育人文化環境建設、全面提升來華留學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據浙江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統計,2019年學校共有來自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100多名留學生在浙江大學學習。浙江大學依托國際教育學院與海寧國際校區(以下簡稱“國際校區”)積極探索來華留學生教育模式,形成較為完善的培養體系架構。但在具體實踐中,來華留學生的培養體系建設與留學生的規模增速和發展需求存在脫節,來華留學生的育人文化環境建設仍存在不足。基于此,本課題組開展了問卷調研。
本次調研主要圍繞浙江大學來華留學生跨文化環境適應狀況展開,按照“融入校園文化”“感知中國文化”“體驗社會文化”三部分的設計思路,在2019年浙江大學留學生在校總規模人數中根據本科生和研究生、性別、洲際和中文水平等不同維度設置樣本抽樣調研。2019年9月至10月,共發放問卷420份,回收問卷419份,回收率為99.76%。
從調研情況來看,來華留學生育人文化環境建設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困難與不足。
1.來華留學生與本土學生培養缺乏有效銜接與協同。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超過80%的留學生非常樂意與中國學生共同參與教學培養環節和校園文化活動,且希望能夠提供更多中外學生互動交流的機會。但是,目前留學生的日常管理歸口單位為國際教育學院,院系主要負責教學相關工作,國際教育學院與專業院系之間尚未形成完整的育人協同與銜接,導致中外學生被管理制度割裂,且缺乏必要的交流機制,不利于留學生跨文化融入與感知。
2.來華留學生招生環節尚未形成多方聯動參與模式。近年來,學校制訂“國際學生教育提升計劃”,探索多維途徑提升留學生的生源質量。目前,留學生的招生工作主要由國際教育學院招生事務辦公室負責,采用“申請審核制”進行選拔,但在本科招生上,部分院系對留學生招生工作介入與參與度欠佳,仍待建立國際教育學院與院系協同聯動的機制,發揮專業院系在招生宣傳和錄取工作中的作用。
3.育人體系的完備性與學生發展的全面性有待完善。一方面,育人制度的完備性存在不足。以輔導員制度為例,當前留學生輔導員配備低于教育部關于“國際學生輔導員配備比例不低于中國學生輔導員比例”的標準,且留學生輔導員工作的職責和內容有待進一步厘清。另一方面,學生發展的全面性需要提升。目前面向留學生的第二課堂、國際交流等活動尚未明晰要求與導向,活動對留學生人格塑造的作用有待挖掘。
1.留學生的中文能力與跨文化適應能力有待提升。學校對中文授課的留學生入學申請者漢語語言水平要求在同類高校中標準較高,但由于漢語本身的難度較高且漢語水平考試難度偏低,該標準對比我校的學習要求仍顯不足,來華留學生在學業上面臨的語言困難普遍較大。實踐表明,絕大部分退學學生多數是因為語言能力不足,無法適應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
2.中英雙語交互教學選擇易陷入“單向度”傾向。英語專業授課項目因其教學語言為英文,具有較為廣泛的吸引力。為建設更好的教學國際化環境,學校近年來在英文課程建設、英語師資引進、英文系統環境建設等方面投入了大量支持,但亦存在過度強調與世界接軌,一味加強英文環境的建設,容易忽視漢語作為我國“高等學校培養國際學生的基本教學語言”這一事實,不利于留學生漢語水平的提升。
1.“管理至上”的專門化管理難以統籌人才培養環節。學校自1997年成立國際教育學院,并由其直接管理留學生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為留學生創造了良好的服務體系和環境。但在學生人才培養的具體環節和過程中,常因師生資源、學科發展和專業資源等都分布在專業學院致使國際教育學院難以發力。
2.中外融合的趨同管理可行性有待探索。調研顯示,中外學生在文化理念、宗教、國際包容性等方面差異較大,從我國社會文化環境、宿舍資源條件、本土大學生接受度來看,趨同管理的可行性仍有待探索。目前,校內部分中外學生在同一公寓住宿,但留學生也相對集中,尚未實現實質性的趨同管理。
1.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校園活動不多。據調研反饋,來華留學生對體驗中國文化的樂意度高達88.6%,超過70%的留學生希望通過技藝體驗等活動來感知文化,但目前供需不匹配,期待增加相關校園活動。
2.社會環境建設中實踐活動比例需要提升。據調研顯示,來華留學生參與中國社會文化活動的頻率不高,不到一月一次和幾乎從來沒有的比例超過半數。社會實踐是留學生認同且具有高興趣度的感知社會環境有效途徑,但目前活動開展內容與形式尚未有效發揮和利用全校范圍內各類資源平臺的特色優勢。
針對當前學校留學生育人文化環境建設存在的困難與不足,結合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和來華留學生現狀,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優化來華留學生培養體系,提升育人文化環境建設質量。
一是明確留學生人才培養目標,召開全校范圍會議,將留學生納入浙江大學人才培養目標中;二是建立全員參與的招生體系,明確招生的牽頭部門和責任部門、參與部門,可建構以院系為主體的留學生招生工作體系,參照本科生招生模式設置獎勵辦法和經費支持;三是形成統一全面的育人體系,學工、團委、就業等部門可對現有學生發展平臺進行調整,重視留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培養環節,并能直接面向留學生提供成長服務。
一是適當提升漢語水平考試效力,建議或引導漢語教學界加強學術研究和探討,適度提高考試難度,學校在招生過程中根據專業適當增加面試要求,加強對留學生漢語聽說讀寫實際能力的考查;二是平衡中英雙語互動環境,在“雙一流”建設中可通過加強中國文化的傳播和體驗增進留學生對中文的熟悉感和認同感,鞏固中文作為育人主導語言的地位。
一是探索進入以專業學院為主體的國際教育管理模式,更好地發揮專業院系在留學生人才培養中的主體作用,以此推動來華留學生融入專業培養體系和中文化環境;二是構建與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服務環境,明確部門責任,厘清院系、各部門、國際教育學院等機構在留學生管理上的界限,提高面向學生一線部門的國際化工作能力,并定期予以考核。
一是進一步形塑國際化校園環境,注重考慮留學生的存在感和文化體驗,搭建若干制度化、常態化的中外學生交流平臺和交流場所,打造國際化特色品牌活動;二是建立校內外聯動的實踐平臺,整合資源強化實踐育人功能,為留學生打造若干文化體驗、專業實習的基地,同時,引導留學生主動宣傳和實踐“一帶一路”倡議,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面對目前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困境和我國來華留學生育人文化環境建設的難點,我們需要持有積極的態度,需要以問題導向的科學理性和育人關懷的人文感性相互交織。要以全方位溝通、理解與幫助對待來華留學生群體,創新架構新時代來華留學生育人文化環境,讓來華留學生真正感知與認同中國,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高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