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東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王慶軍 臧睦君 柳嬋娟 劉 通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市場對信息技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而一些地方院校發展相對于國內雙一流院校仍存在差距。因此,筆者對地方高校的師資隊伍培養和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給出了相關建議,對提高地方院校的教育有現實意義。
電子信息類的專業課程包括電子技術、信息技術、電路知識、編程知識,要具備高數基礎、物理基礎、英語基礎等,可見電子信息類專業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綜合的學科,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專業。當前,主要有三大學科相互交叉:信息科學、電子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當前我國正步入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正在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因此需要大量的信息技術人才,可見電子信息類專業在未來會是一個熱門的專業。高校肩負著教書育人的作用,必須要培養高質量應用人才。
在人才培養意識形態的指導下,從地方高校的主要學科出發,結合社會需求和實際發展,以扎實的基礎、廣泛性、較強的能力和高質量來實現地方高校電子信息技術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一般來說,電子信息技術專業技能需要具備良好的基礎素質和廣泛的知識范圍,能夠分析、設計、制造、開發電子相關的小型設備,能夠操作電子信息系統。電子信息類的畢業生應該要具有以下的能力。首先,要有專業工程師的素質和能力,有正確的判斷能力,具備創新思維、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合作精神;擁有學習相關工程知識所需的數學和物理基礎。其次,掌握信息采集、分析、轉換、傳輸和處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設計和應用通信設備和通信系統的能力,了解復雜技術系統的設計和開發方式,精通跨學科合作,具備前瞻性、綜合性和創新性,系統地了解電子電路的基本理論并具有實踐動手操作能力,能夠對故障進行分析和排除。最后,還要有計算機編程的基礎。電子信息類是“軟件+硬件”的學習,光有硬件的學習沒有軟件的操作,也只是一個軀殼,而只有軟件沒有硬件也不能對編程代碼進行試驗。
在培養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下,要注重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一,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道德修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應該適當添加一些基本法律課程,讓學生了解學術科研方面的有關法律,注重知識產權。第二,要重視基礎學科的學習,如大學英語、高等數學、工程制圖、大學物理、計算機基礎等課程。高校培養的人才必須要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具備綜合應用能力,做到全面發展,這樣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了解歷史,熱愛祖國。培養學生的民族使命感和責任感,堅持學科素養的正確引導,掌握基礎物理、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外語基礎方面的基本學習工具和基本知識,為今后的專業基礎課和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專業基礎課程是加強學生基礎知識的重要課程,也是提升專業能力的階梯。因此,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專業基礎課程對學生的發展更為重要。高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基礎課程應涵蓋電子科學、信息科學和計算機科學三個主要學科。主要包括電路類:電子電路基礎、數字電路、高頻電子電路、電子電路CAD、自動控制原理等;信號類: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通信類:信息理論和編碼、通信原理等;電磁波類:電磁場基地、微波技術與天線;計算機類:C語言程序設計、EDA軟件設計、微機原理、單片機原理和應用等。
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教師的支持,為了將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結合起來,需要認真規劃和深化研究,鞏固學科發展的地位,依靠重點實驗室組建優秀的師資隊伍,在科研項目上取得良好的成績,為專業建設提供堅實的基礎,推動高校教學改革,加強學科建設。完善突出質量導向、注重實際貢獻的人才評價和激勵制度,設立專項基金,實施青年教師提升計劃,完善講座教授聘任制度,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用人模式,吸引國內外優秀學者來校工作。打造以名師領銜學術骨干為核心的教學科研團隊,實施名師和學術骨干傳幫帶,組建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實現科研團隊與教學團隊的融合。
由于學生在學校接受技術培訓的主要方式是教師的傳授,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等都有直接的關系,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以適應當前社會的用人需求。正所謂“名師出高徒”,教師的教學水平也關系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是學生學習的對象,只有將教學理念貫徹落實到教學過程中,才能更有效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在一些地方高校,電子信息類的教師水平相對沒有那么高,為了解決師資問題,應該采用“培訓+引進”的方法。在培訓時,不能簡單依靠講座或是會議,應該讓教師到一些科技公司或者到國內一流高校進行學習。當前,先進的科學技術都在企業當中,因此到企業學習能夠直接接觸到先進技術,了解先進的設備,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而國內一流高校擁有最前沿的教學方式,教師能夠通過旁聽、教師之間交流教學經驗,了解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從其他教師的教學經驗中獲得靈感,應用于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還可以讓教師帶隊學生參加電子類的比賽,或是參加科研項目,通過實踐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引進”就是積極引進高質量人才,科研聘請專家或是高級教師,到學校來進行教學,其他教師也可以旁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準。
在教學和實踐中注意新生的專業教育,盡快讓學生適應高校學習方法。許多新生剛進入大學學習時,認為自己終于解放了,造成學業的懈怠,沒有打好基礎,在后續學習中特別費勁。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專業素養絕非一朝一夕就能鍛煉出來,而是在長期學習專業知識、了解專業技能的前提下,產生的條件反射。學生具備專業素養之后,在學習上就能更加得心應手,在分析編程邏輯和電路時就能更加順利。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首先就是通過各種方式向新生宣傳專業相關的知識,例如讓學生嘗試焊板子,根據電路圖嘗試制作小的電子設備,如計算器或者揚聲器,讓學生能夠激發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其次就是在新生的基礎課程中,將專業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進行合理安排,通過對理論知識的了解,應用在實踐環節中,提高學生的成就感。這兩種方式能夠使學生對專業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更好地適應大學學習。
從社會需求的角度出發,結合用人需求和企業組織結構來看,社會不只是需要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實踐人才,因此應該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展規劃以及社會企業的人才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一是面向研究型人才培養的方向,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要進一步探索,鼓勵他們繼續深造,考取研究生,在大學里設置考研教室,配備研究生導師,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二是面向市場需求的方向,重點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了解專業知識的廣度,對基礎知識有深度了解。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是能夠設計、操作專業技能和理解專業知識,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而實踐教學是培養技術人才的重要環節。因此,在培訓過程中,高校必須加強學生的實踐教學,增加實驗室開放和實踐培訓,給學生多安排一些實驗活動或者校內比賽,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許多學生表示,他們在完成畢業設計的時候才對自己的專業有了真正的了解,因此在課程結束時,也可以按照畢業設計的標準,稍微降低一些難度,讓學生開展綜合性試驗,加深對專業課程的理解。
綜上所述,筆者從電子信息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置、人才培養的途徑三個方面,對地方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能培養體系建設進行了分析,并從師資隊伍建設以及培養學生能力兩個方面進行了探討,目的在于提高學生與教師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科專業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提高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的社會競爭力,推動地方院校教育的發展,提高地方高校學生的就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