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 張衛民 鄭曉珍
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衢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區域發展“活力新衢州、美麗大花園”城市能級提升戰略,大手筆、大格局謀劃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美麗經濟“大產業”、浙江制造“生力軍”、現代農業“大振興”。區域發展對各類技術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為衢州市職業教育地位提升與跨越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也提供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國家有政策,地方有需求,市場有呼喚,百姓有期盼。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在認真總結經驗和厘清優勢的同時,深入調研分析了推進職教改革發展面臨的困難問題。
從主體專業來看,以全市布點超過3個專業為基準進行統計,7所學校專業重復率在50%左右,3所學校專業重復率超過70%。專業離散度高,導致建設力量分散,低水平投入、重復投入,稀釋了專業資源,降低了辦學效益。
衢州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大多屬于招生導向型,即什么專業好就開辦什么專業。因此,專業內涵建設顯得相對滯后,尤其在未來產業發展需要的技能人才培養、引領性專業、前沿性改革等方面與發達地區存在差距。
衢州中等職業教育投入在全省靠后,歷史欠賬較多。衢州市生均擁有中職教育裝備、經費、師資、校舍等都處于低配標準,與省內職業教育發達市相比存在明顯差距。
面對困難問題與發展瓶頸,如何圍繞國家改革要求,對接地方發展戰略,結合區域發展實際,謀劃推進新一輪的職教改革發展?《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的一系列新目標、新論斷和新要求,為衢州職教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實踐指引。《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多次提出統籌發展的理念,即“基本完成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加強省級統籌……指導各地優化中等職業學校布局結構,科學配置并做大做強職業教育資源”“統籌多種資源,建設若干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衢州六區縣地域空間緊湊,區域間交通便利,五縣(市)與中心城區的距離基本上處于“50公里交通圈”,為職業教育的市域統籌、聚力發展提供了地域可能性。最終,衢州積極搶抓發展機遇,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在省市領導的多次調研指導和多輪論證下,于2019年6月發布《衢州市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了“五統籌”的改革發展思路。以“五統籌”為抓手,推進職教改革發展的市域治理新樣態逐漸成形。
通過一年多的努力,在制度設計上,完成了五年發展規劃,出臺了具體實施方案,制定了工作任務清單;在落地實施上,完善了組織架構,推進了具體改革,取得了實質進展。
圍繞服務衢州本地發展與滿足市場需求、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發展的三對關系,按照停辦、限制、扶持、強優四類專業設置原則,順利完成專業結構第一輪調整優化。全市中職院校由原來56個專業107個專業布點調整為48個專業82個專業布點,形成智能制造、財經商貿、信息技術、交通運輸、文旅健康、現代農業等六大專業群,并實行標準引導,動態調整。2020年5月,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全市新增了電梯安裝與維護、家政服務與管理等5個專業布點,全市專業布點更加合理科學。
梳理全市各專業課教師組成情況,分類組建各專業創新團隊,分層制定“新入職教師”“骨干教師”“領軍人才”三個梯度教師培養規劃,聯合高校、教研機構、行業專家開展協同研訓。2020年8月,邀請教育部職教研究所專家,為全市101位中高職新任教師在衢州職業技術學院進行了為期5天的分模塊、分層次協同研訓,激發了新任教師投身職業教育的志向決心。此外,依托校企互設大師(名師)工作室,密切校企人員雙向交流合作,全市共有10家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入駐職業院校,中職學校聘用高技能人才兼職教師近百余人。通過雙向互通,既方便了教師下企業實踐鍛煉,又有利于學校更好地服務企業的技術革新,提升了教師“雙師”能力。
本著普職比大體相當、應招盡招和扶持強優專業的原則,統籌編制全市中職學校招生計劃,推行適度跨縣(市、區)招生,強化招生統籌力度,同一平臺發布招生資訊,同一平臺同步錄取,在提高招生效率的同時,給予家長、學生更加公平、更加充分的自主選擇權。今年,市區范圍中職志愿按“學校+專業+學制”填報,錄取方式上實行“分數優先,平行志愿”,市區3所公辦職校全部一次性錄滿,1所民辦職校兩區錄取率是去年的2倍,有力扭轉了以往招生亂象,招生生態更加良性合理,其他縣(市、區)中職學校在市本級的錄取較去年也有所提升(錄取116人)。
按照“一盤棋”的思路,積極推動附近學校就近就便共用實訓資源,如衢州職業技術學院和衢州中專互通護理類和機電類實訓資源,年共用量近6000人次。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推動校企共建實訓基地近10家,如衢州中專與紅五環集團校內共建智能制造生產線。倡導政企校行共研,借力行業協會,發揮優質企業資源,推行“工位教學”,實現社會實訓資源的循環利用。市教育局會同市經信局謀劃擬定全市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獎勵辦法等政策,牽引產教融合共生發展,激發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積極性。
為本地畢業生留衢就業搭建平臺,2020年以來,全市職業院校共開展專場招聘會60場,為本地企業輸送人才2429人,中職學校技能培訓服務企業357家,開展技能培訓13634人次;建立“就業—招生—專業設置”聯動機制,聚焦就業回流群體,引導學生“回流就業、服務家鄉”;借力人力社保網絡平臺,提升求職招聘服務質量,學生就業更加方便快捷。截至第三季度,共舉辦公益性招聘會128場次,設攤企業3718家,提供崗位7.49萬個,達成意向2.64萬人次,實體化推進“浙閩贛皖四省邊際職業培訓聯盟”。2019年以來,共掛牌聯盟培訓基地20家,聯盟師資庫208人,開展聯盟專場招聘會3場,舉辦5期互派學員到聯盟掛牌基地交流學習培訓班,培訓學員232人。
衢州以“五統籌”為抓手,推進職業教育市域改革治理,凝聚了改革共識,突破了要素制約,匯聚了資源,形成了教育合力,符合區域特點和地方發展戰略要求,順應了新時代職教改革發展的趨勢,對于破解職教改革的難點問題,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和創新。
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強化了政府部門、行業、學校的協同,打破了改革發展的內部障礙,完善了行政管理、業務指導和自主發展的協調體制,建立了專項保障資金,突破了人、財、物要素制約。如此,既展現了政府的責任擔當,凝聚了共識,激發了校企政行參與改革的決心和希望,也匯集了資源,形成了教育合力,有利于職教改革發展各項難題的破解。
由市級層面統一研制發展規劃,針對區域職教發展的薄弱環節統籌謀劃各類建設項目,按“確立項目目標→發布項目標準→組建項目團隊→制定考評辦法→出臺激勵政策”,形成項目實施閉環回路。項目的問題指向性強,項目的實施路徑清晰,任務分工詳細、責任明確,項目的支持保障有力,加快了項目進程,保證了項目成效,從而有效推動了職教各項改革的落地。
由市級層面出臺專業結構調整工作方案,明確專業結構調整原則、思路和辦法,成立由發改、經信、職業院校管理與教學骨干、行業、企業代表等組成的專業結構調整委員會,組織全市各校布局調整論證答辯,確保布局調整的公平合理。在專業統籌的基礎上,推進項目統籌、師資統籌、招生統籌,將資源導向各校扶持和強優專業,從而避免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有利于形成各地各校錯位發展、特色競爭的良好局面,從而加快職教質量提升和特色品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