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特殊教育學校 王珠蘭
融合教育包含“全納”以及“融合”。在教育領域,相關教育部門對融合教育進行相關增強,融合教育可以在空間上對特殊幼兒進行有效接受,完成教育的有效接納。融合教育強調對幼兒必須完成全面支持,針對幼兒的獨特興趣與獨特天賦,通過多樣性的活動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在幼兒園進行融合教育,其整體優勢可以保障相關的教育機構滿足幼兒的全面成長,實現有效增強。同時,更利于視覺障礙幼兒社會性技能的發展。本文就某融合教育機構中班視覺障礙幼兒為例進行討論,采用觀察法以及分析法,分析其普通幼兒與該名幼兒的互動情況。研究融合教育對于普通幼兒所帶來的益處是否遠大于融合教育對于特殊幼兒所帶來的益處。
在研究中,通過相關觀察,可以對某融合教育機構的普通幼兒以及視覺障礙幼兒進行有效分析,觀察二者之間的互動情況,以此分析普通幼兒在互動中的整體受益基礎。在保障幼兒發展與學習基礎上,提出可行性的建議。目前,就觀察對象而言,將觀察對象設定為某教育幼兒園中的中班兒童,以視覺障礙兒童為中心,觀察其余幼兒與該名幼兒之間的互動情況,得出可行性建議。
在研究過程中,融合教育采用了觀察的方法,對普通幼兒與視覺障礙幼兒的互動情況進行觀察。就目前觀察模式而言,自開始觀察時間設定完畢后,共計9個月的時間。每周一及周五入班觀察,對視覺障礙幼兒與普通幼兒的互動情況進行有效分析,盤點班級中特殊幼兒與普通幼兒的互動情況。在觀察中一共舉辦了52次觀察活動,在觀察后可以得知其包含了六大方面的內容。
其一,就目前的互動對象而言。視覺障礙幼兒在交往當中其自身的認知以及身份不同。因此,交往的對象種類分為三類,首要為教師交流、其次為同學交流、再者為交流男生、女生的比例。根據觀察比例分析,可以得知視覺障礙幼兒與教師的交流占比約65.4%;與同學的交往占比約34.3%。因此,特殊幼兒可以與教師進行有效交流,其交流次數多于普通幼兒。通過對特殊幼兒的分析,可以得知幼兒擁有一定的視覺障礙,因此與教師進行長時間交流,可以保障幼兒心理對教師產生安全感。同時,教師作為引導者,也會促使其他幼兒對視覺障礙幼兒進行有效溝通。在與同學交往中,通過研究發現視覺幼兒與男生交往率占87.3%;與女生交往率僅占12.7%。經研究分析,該視覺障礙兒童與男生交往次數較多。就原因分析,為性格差異所致,男生與女生對待視覺幼兒的性格具有明顯不同。女同學整體心思較為細膩、活躍,因此視覺障礙兒童在與其交流時,有可能會因不注意的問題,導致女同學出現情緒波動,因此女同學通常避免與特殊幼兒交流。而男同學通常心思較為大條,因此多數并不會對特殊兒童產生格外芥蒂。
其二,就交往方式而言。視覺障礙兒童與其他兒童交往時,其主要通過言語交往以及肢體交往。經過觀察分析,可以得知肢體交往占比極多,占據約88.5%,語言交往僅占據11.5%。就相關情況可以得知視覺障礙幼兒自身的言語功能發展尚不完善,其受視覺影響,缺乏明顯的交往技巧。
其三,就教育環境分析。從監管環境而言,特殊幼兒與其他幼兒交往時,其主要依托于各種教學活動。通過教師的設定、觀察,游戲性活動占據了整個交往環節的絕大部分,約為53.3%;教學活動占據4.7%;而戶外活動則占據38%。因此,經有效分析,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明顯增加戶外活動以及游戲活動可以顯著促進視覺障礙幼兒與其他幼兒的有效交流。
其四,就交往內容而言。從交往內容分析可以得知其交往主要與以下幾個關鍵領域有明確關聯。游戲領域占據了34%;而幫助領域則占據了20.6%;關心領域占據16.7%;告狀領域占據30%。目前,從這些領域之間的聯系性可以分析,游戲與告狀呈現綁定;關心與幫助呈現綁定。究其原因,可以得知在游戲當中,為了保證滿足相關的游戲規則以及游戲的公正性,因此對于特殊幼兒而言,其告狀頻率發生較多。很多視覺障礙幼兒會主動尋求教師幫助,以抗議游戲中不合理的設定,而普通幼兒則向教師抗議視覺障礙幼兒享有的特殊待遇。因此,可以分析通過游戲可激發視覺障礙幼兒與普通幼兒之間的精神意識。而幫助與關心,則可以作為連接點。幼兒在學習活動中,普通幼兒與視覺障礙幼兒均屬于發展階段,二者互相交往、幫助將會全面提升彼此的道德感、認知水準以及溝通能力。教師應調節相關的教學模式,以保障幼兒的社會行為得到全面發展。
其五,從交往情緒而言。就交往的整體狀態分析,可以得知視覺障礙幼兒與普通幼兒交往主要包含了開心、拒絕以及不理會三大狀態。其中不理會狀態占據極多,占據約61.2%;而開心以及拒絕則分別占據25.2%以及23.6%。就目前的情況分析得知視覺障礙幼兒因視覺原因,心理較為敏感。因此,在進行相關活動時,如相關的活動不符合視覺障礙幼兒的預期想象值,視覺障礙幼兒通常會選擇不理會。需要教師注意的是,該不理會現象并不是意味著視障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下降,而是視障幼兒的某種逃避方案。因此,教師必須加強幼兒的整體成長環境,對特殊幼兒以及普通幼兒之間設定溝通橋梁。
其六,從整體的互動情況而言。就互動情況分析,以交往發起者為主要視角,教師發起次數較多,占據73.6%;而特殊幼兒發起占據16.7%;普通幼兒占據11.1%。因此,教師在后續教學中,除發揮其自身的引導作用外,還需要加強幼兒之間的溝通、協作能力,以保證教師作為引導者,可以起到橋梁架構的作用。
綜上所述,通過觀察以及記錄,可以分析出視覺障礙幼兒與普通幼兒之間的互動頻率以及互動特征,并可以總結出幼兒之間的交往特征,普通幼兒與視障幼兒的互動中,在遇到需要溝通的環節時,彼此呈現出適應狀態。在教師的引導下,二者將逐漸找到切實可行的溝通方式。教師可以直接指出普通幼兒與視障幼兒的整體交流障礙,并有效糾正。在教學活動中,普通幼兒在學習時,不會受到視障幼兒的影響。視障幼兒在學習中可以向普通幼兒進行有效學習,二者實現互相幫助。融合教育可以全面培養幼兒的寬容心以及幼兒同理心,為后續德育教育的滲透奠定堅實的基礎。對視障幼兒而言,融合教育可以全面滿足視障幼兒的內心需求,可以幫助視障幼兒獲得自我價值感以及自我認同感。普通幼兒與特殊幼兒的交流雖然可以達到有效交流,但受視障幼兒的心理敏感性影響,二者之間的交流依然有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溝通失效狀態。當出現此狀態時,教師必須對普通幼兒與視障幼兒的交流進行有效記錄,并分析造成此類現象的基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