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黃墩小學 雷佳
復習是指再一次學習,重復已經學習過的東西,從而將遺忘的知識記起來,使其印象更加深刻的教育活動。隨著復習的重要性逐漸被越來越多教師所接受,復習已經從一個具體的教學環節轉變為系統性的課程。有效的復習活動不但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缺陷,而且有利于深化學生的知識理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審視長期以來的小學數學復習課,可以發現仍然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因此,教師應該準確把握實際的教學情況,并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設計相應的復習指導策略。這樣一來,有利于逐步優化復習活動組織過程,從而為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契機。
從教學活動的組織過程來看,復習課通常分為以下幾個基本環節:
第一,“憶”。回憶過往所學內容是復習課的首要環節,而回憶的過程就是將學過的知識不斷提取而再現的過程。在回憶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課題內容,遵循先粗后細的原則進行思考。這樣一來,可以使學生對相關知識產生較為完整的認識。
第二,“清”。這一環節主要是指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歸納與總結。要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線,歸納不同問題的解決方法。通過這一環節,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更加系統的了解,從而為后續的練習活動奠定基礎。
第三,“練”。練習是復習課的關鍵環節。而在練習當中,要設計典型性、針對性、啟發性與系統性的問題。通過練習,可以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從而使學生不斷受到啟發,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
無論何種形式的復習活動,達到高質量復習效果都需要以學生的主動參與作為前提條件。在小學數學復習課中,教師應避免平鋪直敘地引導學生進行復習,而是應該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一些趣味性的活動。這樣一來,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從而增強復習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進而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此外,趣味性和多樣化活動也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狀態。唯有如此,才能為復習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必要的基礎。
以“倍數”的相關知識為例,在復習這部分內容時,我首先結合教材中“探索活動:3的倍數的特征”這一課設計一個課堂游戲。具體來講,我會對學生隨機點名,然后任意說出一個數字,學生則需要在規定時間內正確判斷出這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如果超時或回答錯誤則被淘汰,直到決出最后的勝利者。同時,我還提示學生要借助課內所學知識進行判斷。由于游戲是學生非常喜歡的一種形式,并且小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競爭意識,所以大部分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游戲中。游戲結束后,我問學生:“同學們還記得‘倍數’的概念嗎?怎樣尋找一個數的倍數呢?”這種方式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自然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入倍數知識的復習中。
復習課的基本目的是對基礎知識進行回憶與梳理。尤其是在數學課程中,梳理基礎知識更是進行深入思考的重要過渡環節。在基礎知識的梳理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從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出發,自主進行知識的回憶與總結。相對于教師的直接講述,這樣的復習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產生更加完整的認識,從而實現知識體系的建構。
以“小數除法”為例,這一章節包括6個課題。在復習中,我首先讓學生自主閱讀和整理教材的基本內容,并鼓勵學生對主要內容進行口述。接著,為了使學生進一步梳理出知識重點,我組織學生討論交流。結合自己的理解,學生在小組中分享了自己總結的內容。而通過更加深入的歸納總結,學生逐步將這一章節的知識框架歸納為以下幾項內容:小數除法的意義與基本的計算法則;小數四則混合運算;求商的近似值;循環小數和循環節;小數除法中被除數、除數、商的變化規律;小數除法當中的比大小;小數除法的驗算方法。最終,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初步構建了這一章節的知識框架。這樣一來,有利于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前后貫通,從而將知識進行泛化。
在個體成長與發展過程中,受學習能力與知識積累程度等因素影響,學生對某些知識內容的認知水平會存在一定的差異。也就是說,在小學數學復習課中,統一化的復習要求很難滿足所有學生的實際需要。為此,教師應該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層指導。這樣一來,有利于提升復習課的針對性,從而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均可以取得一定的進步。
以“長方形的面積”為例,這部分知識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內容。考慮到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水平和應用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在組織復習活動時,我沒有提出統一的要求,而是組織學生進行了分層練習活動。具體來講,我將復習問題劃分成三個基本層次:第一,基礎題。如:如果一個長方形的長是9厘米,寬是6厘米,那么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面積是多少?第二,能力題。如:小亮家要進行裝修,在粉刷一面墻壁時,已知這面墻壁的長是6米,寬是4米,而且這面墻上有一個正方形的窗戶,而窗戶的邊長是2米,那么粉刷的面積是多少呢?第三,提升題。如:有一個長方形,如果把它的寬增加2厘米,那么圖形的面積就會增加8平方厘米。此時,正好會變成一個正方形,那么原本的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呢?在練習過程中,基礎題是所有學生都要完成的。而其他問題,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能力選擇性回答。最終,通過分層指導,大部分學生都得到了有效的鍛煉。
在小學數學課程中,組織復習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變式練習。所謂變式練習,是指改變數學問題的表征條件,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思考的練習方式。這種練習方式不但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思維發散,而且有利于消除題海戰術的不利影響,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比如這樣一個問題:有一批商品需要生產,甲單獨生產需要12小時,乙單獨生產需要10小時,丙單獨生產需要15小時。如果三個人一起生產,多少時間可以完成?對于這個問題,我設計了多種提問方式:乙每小時完成的任務量是這批產品的幾分之幾?甲和乙一起生產需要多少時間完成?如果甲先生產3小時,剩下的工作由乙和丙一起完成,那么還需要多少時間呢?最終,通過變式練習的方式,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復習效果。
綜上所述,復習課是小學數學課程中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應該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復習活動組織方法,并隨著教學情況的變化及時加以調整,以此來逐步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