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思源實驗學校 張龍
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要通過勞動教育提升中小學生的勞動素養,在此基礎上引導其形成良好的勞動態度和習慣,進而為其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正是因此,勞動教育逐漸受到了許多中小學的關注。
一般情況下,只要一提及勞動教育,人們就會想到馬克思主義中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原理,這也是多年來開展勞動教育工作的根本。無論時代經歷怎樣的變化,勞動在社會以及國家發展中的地位都不會改變,馬克思主義永遠都會在勞動教育中發揮作用。就傳統的勞動教育而言,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人們對于“生產勞動”的理解更加傾向在工農業生產以及以體力勞動換得報酬的理念中,而且在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學說中,人和社會的發展與“教育和勞動結合”存在一定的統一性,根本目的還是在于促進社會的發展。
但是,通過深入的分析可以發現,勞動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集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于一體,尤其是在當前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生產勞動的內涵也注入了新的元素。而且在當前的勞動中,其也已經不再是傳統依靠體力消耗來獲得物質保障的勞動范疇。就拿我國著名的籃球明星姚明來說,他是在什么樣的條件下獲得“勞動模范”的呢?他并非只是依靠物質生產勞動,更多的還是在義務、責任等層面的非物質生產勞動,在教育與勞動結合的過程中實現人本身的全面發展。除此之外,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功能屬性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前的勞動和教育更多的是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而服務,賦予了其全新的屬性。
眾所周知,青年時期是確保一個人良好發展的關鍵階段,精心的引導和栽培在其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在此過程中尤其需要通過勞動來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為人生的后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此背景下,《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從思想、情感以及能力三大方面對中學生教育工作提出了要求,其中明確表示要將勞動教育納入中學生的人才培養工作中,以此培養學生的勤儉、創新、努力奮斗等方面的精神,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
通過上述的分析可以得知,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勞動在促進人和社會全面發展方面所發揮的作用都不會改變。當前我國的教育教學工作不僅是對“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還堅持了馬克思主義中的勞動理念,既具有中國特色又符合時代發展特征。在此背景下,《意見》中也將勞動教育中的“時代特征”重視起來,其中提到了,勞動教育要與當今科技的發展以及產業的變革結合起來,對于產生的新的勞動形態,必須要將新興技術和社會服務的變化重視起來。
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提升,尤其是青少年,家長對其身體健康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在此情況下,雖然中學生的身高、體重都有了明顯的提升,但體質指標下降、勞動觀念缺失等卻成了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中的阻礙。而深入分析其原因可以發現,這種問題的出現與勞動教育弱化、淡化有著直接的聯系。從國家的教育方針“德智體美勞”發展方面來看,其要求中小學在五個層面上進行協同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對勞動教育的高度重視。
審美觀的形成在人的良好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通過對當前青少年的深入調查可以發現,很多學生的價值觀、審美觀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偏差情況,很多學生明確表示自己不會勞動,甚至一些學生還出現了不勞而獲的思想。在此情況下,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將勞動中創造美的功能重視起來,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師要借鑒教材中弘揚勞動之美的文章,此類文章主要是以展現勞動技藝的美、勞動成果的美為主題,以此促進學生懂得在勞動中創造美,充分激發出學生在勞動中的審美觀。以《核舟記》這篇古詩文為例,教師就可以指引學生感知用“長不曾盈寸”的桃核雕刻出令世人發出“技亦靈怪矣哉”感嘆的核舟技藝,讓學生懂得欣賞勞動創造的美,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從而樹立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的意識。
首先,從家庭勞動方面入手。眾所周知,家庭承擔著啟蒙教育的責任,可以說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基于此,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幫助父母做家庭勞動,例如:做飯、洗碗、拖地等,并將勞動的真實感受記錄下來,給予學生更多的勞動感悟,這樣做可以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家庭勞動中,真正實現“以文化促勞動,以勞動促學習”的目標;其次,從學習勞動技能方面入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自己參與的勞動或所學習的勞動技能進行描述,如日常養花、剪紙等易于操作的勞動,在這種有針對性的寫作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的寫作內容更加豐富、更加充實,也能實現對其勞動技能的鍛煉,真正實現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勞動教育的目標。
自新課改實施后,語文實踐課程就成了語文教學改革的重點,學校希望通過語文實踐活動來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基于此,教師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就可以將實踐課程充分利用起來,積極開展以“勞動”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進行實地走訪調查,做好觀后感以及走訪記錄工作。在此過程中,學生也可以通過參與實際生產以及學習工藝技術等活動,創造勞動成果,真正體驗到勞動帶來的價值和快樂,這樣做就可以潛移默化地充分激發出學生的勞動意識,提升其勞動能力,為其今后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勞動教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一定要將其重視起來,與語文課程進行有效的聯系,充分挖掘語文課本中的相關古詩文教學內容,加強勞動寫作教學來增強學生對勞動的感悟。通過開展語文實踐課程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將語文古詩文教學與勞動教育進行深度融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真正落實勞動教育,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未來社會接班人的有效培養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