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閩寧第二中學 康蓉
本文主要分析了在教學過程中重點培育初中生解題能力的必要性與現實意義,并指出了多數初中生在解答應用題時遭遇的主要困難,進一步總結了高效率培育初中生應用題解答能力的可行策略。
使學生掌握能夠用于解答現實問題的思考技巧與學科知識是現代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任課教師必須主動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調整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目標與育人方式,著力于培育學生的應用題解答能力,使初中生能夠精準、快速地判斷應用題的題意與性質,通過系統性分析找出可利用的條件,發揮語言理解力與思維能力,將題目中闡述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抽象性的數學問題加以解答,處理好變量與常量之間存在的相關性聯系,降低解題的困難程度,從生活化情節中提煉出簡單的學科基礎問題,并發揮答題能力,將所學基礎性知識與自身的日常生活以及簡單的科技知識聯系在一起,掌握數學知識與答題技巧的實際應用路徑。
多數初中生不熟悉基本的應用題題型,無法以平穩的心態與積極的學習態度參與到應用題解題訓練中,在分析任課教師所布置的課堂應用題習題時,往往會帶有難以克服的畏懼心理,心理負擔較大,難以全面、準確地解讀應用題的題意。部分初中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不愿意服從教師的指導去分析難度較大的應用題,習慣于模仿數學教師在課上演示活動中所使用的答題思路與分析方法,不具備獨立解答高難度應用題的自學能力。個別學生未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經常在解題過程中粗略地閱讀題干,沒有仔細閱讀并深入分析題目,對應用題專項訓練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在解答較為熟悉的題型時無法全面發揮個人學習能力。
多數初中生習慣性地以形象思維分析各類數學問題,未能找到發揮自身抽象性思維理解符號語言的可行路徑,只能死記硬背數學教師所講解的題型特點與解題公式,不具備主動探究解題方法應用路徑的學習主動性,難以形成求異思維,對應用題的不同題型認識程度較淺,無法充分利用相關條件采用多樣性的答題方法,在分析高難度的應用題時容易出現無法理解題意、選擇錯誤解答方法的現象,不具備將題干中的各類條件轉化為數字變量的學科思維能力。
為提高學生的應用題解答能力,促進其學科素養水平的不斷提升,任課教師應當開展專項性訓練,對學生的解題思路、答題步驟、閱讀方式提出嚴格要求,使初中生在任課教師的指導下認真通讀題目,使學生學會準確分析題目的內涵與可利用的解題條件,抓住關鍵性的重點詞句,處理好題目中不同變量之間的關系,保證初中學生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理解題目中所闡述的背景條件與問題的基本特性。
例如在講解“應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銷售”這一部分的基礎性學科知識時,任課教師面向初中生提出如“一家商店將某種服裝按成本價提高40%后標價,又以八折優惠賣出,結果每件仍獲利15元,這種服裝每件的成本價是多少元?”的問題,教師在組織初中學生解答此類應用題的過程之前應引導學生按照既定解題步驟分析題目的情節與關鍵詞,找出可利用的已知條件與問題之間存在的關聯,并將已知條件整理為清晰、明確的圖表,利用題目中存在的等量關系常識從不同角度有效解決問題,進而得出服裝成本價的正確答案。
任課教師應當在教學活動中明確要求初中生在習題本或學習筆記上記錄自己所犯的錯誤,并定期進行自我反省,分析上一學習階段犯錯的原因,從中提煉出可借鑒的正面經驗,尋找避免犯同類錯誤的正確解題方法,通過不斷調整自身的解題思路與學習方式,保證初中生個人不在下一階段的學習活動中遭遇同樣的學習困難,提升初中生課堂學習活動的實效性與準確性。任課教師應當在講解應用題的解答方式后鼓勵學生利用錯題本進行自主訓練,檢驗自身的不同階段解題能力的進步程度,避免初中生遺忘重要的學科基礎知識與解題技巧,使學生能夠及時查閱與課程基本內容有密切關聯的關鍵性知識與,使錯題本發揮較強的輔助性效果。
任課教師必須在講解基礎性學科知識后組織學生參加分層次的應用題專項訓練,將題目按照解答難度分為簡單、中等、高等三個等級,讓剛剛接觸到相關領域知識的學生在課上研究簡單習題的解法,通過解答此類較為容易理解的應用題,可幫助學生鞏固自身對相關學科知識與原理的認識,逐漸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學習習慣的演變起到規范作用。在初中生的學習能力不斷提高,答題準確率與速度達到較高水平時,任課教師可在課后布置難度較高的中高等級應用題作業,使學生結合生活實踐選擇正確的解答方法,并按照任課教師的指導使用標準化的解題思路,使學生能夠快速從題目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
例如在講解“應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趕小穎”這一部分的知識時,任課教師應當布置如“小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趕到距家1000米的學校上學。一天,小穎以80米每分鐘的速度出發,5分鐘后,小穎的爸爸發現他忘了帶語文書。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每分鐘的速度去追小穎,并且在途中追上他。(1)爸爸追上小穎用了多長時間?(2)追上小穎時,距離學校還有多遠?”的應用題,并鼓勵學生發揮觀察能力,分析實際問題與相關應用題題目之間的關系,并建立以多個變量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為基礎的模型,找到等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
為提高學生對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進一步完善初中學生的知識結構,任課教師應當調整教學活動的組織方式與指導思路,在課程知識體系中添加涉及生活實踐的多樣性知識與技能,滲透其他學科的有價值知識與學習素材,提高應用題答題訓練的綜合性與實踐性。在訓練解題能力的過程中秉承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實施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學,組織有一定思維能力的初中生參加多層次的高難度思維訓練,提高應用題答題訓練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將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聯系在一起,幫助學生提高解題能力,讓學生在答題過程中自發地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與解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