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玉(伊春職業學院)
聲樂演唱是音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人聲為音樂媒介,帶給受眾層次豐富、震撼人心的審美體驗。對于聲樂習練者來說,視唱練耳是一項學習聲樂的重要方式,經過長時間的習練不僅可以提升自身對音準的把控力、音樂感知力,還能豐富自身聲樂演唱技巧。文章以視唱練耳的主要內容及其藝術作用為切入點,簡要分析視唱練耳在提升聲樂演唱能力中的重要價值,重點從識譜讀譜、樂感、音樂素養及音樂表現力三個方面探究視唱練耳對聲樂演唱技巧的影響,僅供參考。
視唱練耳源于中世紀歐洲,當時法國音樂理論家規多·阿雷迪為快速、有效地提升人們演唱圣詠時的音準與感染力,在記譜的基礎上結合當時人們的聲樂演唱水平確立了“視唱”這種聲樂習練方法。至1882 年,法國教育家亞歷山德羅·讓阿爾伯特·拉維格納柯為進一步契合當時的音樂發展進程提出了“練耳”這一概念,在“視唱”基礎上形成了一門完整的聲樂演唱基礎性教育學科。視唱練耳經過不斷完善與長期實踐逐漸發展至其他國家,我國于1924 年在蕭友梅的帶領下開始系統、完善、專業地接納與融合視唱練耳。當代音樂教育體系內,視唱練耳依然占據基礎地位,雖然其專業化程度明顯提升,但諸多細節內容還有待挖掘與嘗試。下文將以“唱”為核心,論述視唱練耳對聲樂演唱技巧的影響。
視唱練耳不僅是音樂教育體系內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聲樂演唱習練者走進音樂、理解音樂、感知音樂魅力、獲得音樂素養的媒介。在分析視唱練耳對聲樂演唱技巧的影響之前,有必要了解視唱練耳的主要內容,才能遵循理論聯系實際的基本原則對課題進行深入探究。
視唱練耳由“視唱”與“練耳”兩個部分構成,“視唱”體系形成較早,在視唱練耳內起到主導作用,占據著核心地位,主要指習練者識譜記譜中需要準確把握的音準、節奏與速度等基本要求,在堅持不懈的習練中,聲樂演唱習練者逐漸形成一種較為固定的音感、音準,可以把握不同聲樂作品的節奏與強弱對比,在“聽”中達成既定的習練目標;“練耳”是指聲樂演唱習練者采用不同的唱名法對音階、音程、旋律等進行演唱,練習發展自身的聽覺對其產生強大的聽辨能力,要求演唱者能夠從聽覺上辨別節奏、時值、旋律等的微小變化。
視唱練耳是將“聽”與“唱”完美結合的聲樂習練方法,習練者具有高度的音樂素養、音樂感知力及音樂敏感性,才能在把握聲樂演唱音準、音高、節奏、時值與旋律特點的基礎上融入自身多樣化的演唱技巧。視唱練耳雖然為基礎性的練習方法,但是,對于提升習練者聲樂演唱表現力、實踐力具有重要意義,其內容包括氣息與樂句訓練、節奏與節拍訓練、連音與跳音訓練、延長音訓練、音樂術語訓練、多聲部視唱訓練、鋼琴伴奏視唱訓練等,可見其內容十分豐富,基本囊括了聲樂演唱中需要的所有技藝,可以有效提升習練者藝術素養,促成其良好的音樂審美情趣。
視唱練耳作為聲樂演唱的基本訓練內容,雖然當前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但其邊緣化、隨意化的發展趨勢愈加明顯。在聲樂演唱領域快速發展的新時代,不僅需要承認視唱練耳的基本功訓練作用,還需深入挖掘其藝術價值,才能引發聲樂演唱領域對視唱練耳的廣泛重視。
視唱練耳中的“視”,即看、讀、識。對于聲樂演唱而言,樂譜類似于“設計圖紙”,演唱相當于對各類音樂要素的整合與“施工”,二者相輔相成,相互配合,才能完美詮釋聲樂作品。看懂“設計圖紙”是聲樂演唱藝術加工的先決條件,也是演唱的重要依據。當前,使用最為廣泛的樂譜包括:其一,五線譜,即在五條平行線及其上下加線內記錄譜號、調號、音符、休止符等標記形成相對完整的譜面規則。在音樂發展過程中,出現過六線譜、七線譜,但經反復演唱實踐證明,五線譜是最為科學的樂譜,這也是其從16 世紀流傳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二為簡譜,以阿拉伯數字表示音樂七聲,以“o”表示休止符,可以表現部分簡單樂曲的譜面規則。其三為工尺,是我國傳統的記譜方法,雖然當前使用范圍較為狹窄,但在歌唱傳統音樂作品時具有較強的指導價值。
“視”所體現的藝術作用,不僅局限在以科學的方法快速、準確、全面識讀樂譜上,更重要的在于“心識”,即在心中記憶樂譜,在不斷積累與長期實踐中形成對樂譜記憶與理解的固定范式。
“唱”是視唱練耳的核心與主旨,是將靜態的樂譜、音符經藝術化處理后產生美妙聲音的過程。在視唱練耳中,“視”與“練耳”均為“唱”服務。“唱”的藝術作用體現在發生訓練之上。聲樂演唱講求音色優美、音質一致、氣息張弛有度、音調富有韌性,這些發聲要求決定了視唱練耳中“唱”的重要藝術價值。
“唱”的要點有二,其一為掌握唱名法。在以人聲表現音樂旋律時,為了清晰地區分音級、使發音更加自然與流暢,以do、re、mi、fa、sol、la、si(ti)代表自然音級進行演唱便是視唱練耳中的“唱名法”。其包括兩種具體方式,將五線譜內所有的音以C 大調及以七個阿拉伯文字代表的自然音級全部固定并進行發生練習的為固定唱名法;自然音級隨著調性發生改變而進行的發生練習為流動唱名法。兩種方法各有利弊,需結合實際情況予以選擇。其二為起音發聲。起音決定了整體的演唱力度、速度及音高,并且,影響著音色與音質,因此,把握好起音的發聲方法至關重要。
“練耳”,即聽音辨音。聲樂演唱是一門以人聲為核心的藝術,對于聽眾而言,演唱者的聲音中包含著情感、情緒以及對作品內涵、音樂價值意蘊的彰顯,因此,聽眾可以通過“聽”獲取更加多元的信息。對于演唱者而言,在聲樂演唱中伴奏聲音、自身發出的聲音是演唱的“導航”,起到引領、導向與調節的作用。長期的聲樂演唱實踐已經證明,具備良好聽音、辨音能力的演唱者能夠在諸多伴奏樂器內找到把控節奏、確定旋律走向、引領強弱力度的主奏樂器之聲,并以此為導向將自身的音色、音質等盡量朝向整體音響效果靠攏,使得人聲與器樂之聲更加和諧、完美。不僅如此,優秀的聲樂演唱者對自身的聲音具有極強的敏銳度,可以發現音調、音準的細微偏差,從而在演唱中自如地調整演唱發聲技巧。由此可見,視唱練耳中的“練耳”不僅具有幫助演唱者聽歌記譜的作用,而且能夠提升聲樂演唱者應對緊急情況、改善自身音色與演唱技巧、提升聲樂演唱技術水平高度。
從視唱練耳與聲樂作品之間的關系上來看,聲樂作品為視唱練耳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素材與范本;視唱練耳則賦予聲樂作品以更為直觀、形象的藝術表現形式。在聲樂演唱中,受眾與聲樂作品的交互需要依賴“演唱者”這一媒介,其將聲樂作品轉化為人聲便是一個視唱過程。換言之,聲樂演唱是對視唱練耳的延伸,也是聲樂作品樂譜的人聲表達方式,正是由視唱過程及演唱者的詮釋,才使得聲樂作品被受眾感知,才賦予聲樂作品以現實意義、審美價值。而聲樂演唱者能否處理好視唱過程,可否將聲樂作品譜面規則轉化為優美靈動的聲音,是否可以在演唱中融入自身的樂感、聽辨能力對提升聲樂演唱效果進行二次加工,將直接影響到自身的聲樂演唱水平、受眾的聲樂審美體驗。由此可見,視唱練耳是聲樂演唱能力提升的“支架”,習練者經歷過由淺入深的視唱練耳訓練,才能在實際演唱中梳理并處理好各個音樂要素之間的關系。
從“聽”的角度來看,聲樂藝術實際上是一門聲音藝術,演唱者在實際表演中不僅要“聽”出自身音高、音準、節奏、音色等方面的問題并加以改正,還需要“聽”懂伴奏旋律、器樂藝術,這樣才能保證人聲與樂器之聲高度契合、相互協調,給人以整體統一之美。視唱練耳是從“唱”發展至聽覺上的聽辨能力的習練方式,注重“聽”與“唱”間的辯證聯系,強調“聽”與“唱”一脈相承、相互制約。如果演唱者聽辨力較為薄弱,不能分辨音樂旋律、節奏的輕微變化,即使嗓音悅耳動聽也無法把握住音準、節奏,在演唱時便會出現搶拍、滯后等問題,導致人聲與樂器之聲混亂交織,無法打造層次豐富的音樂審美空間。
視唱練耳作為看似簡單、基礎的演唱形式,其中蘊含著除音準之外演唱者需要把握的演唱技巧,只有重視視唱練耳,堅持不懈地習練與創新,才能準確地表達出聲樂作品的細節、內涵與情感。綜合來看,視唱練耳對聲樂演唱技巧的影響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視唱練耳的主要內容,如氣息與樂句、節奏與節拍、連音與跳音等都是聲樂演唱者需要掌握的基本功。除此之外,視唱練耳不僅注重基本技藝的習練,而且注重情感與內涵的品悟,將聲樂作品的情感情愫及哲思巧妙滲透至識譜記譜中,在提升自身音樂記憶力、音樂感知力的同時找準聲樂作品的情感精髓,才能由內心至聲音更為完美地詮釋聲樂作品。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此為我國古典樂論《樂記》對于音樂形成及音樂情感的重要論述。聲樂演唱中人聲“發乎情”,以人聲體現出高尚、純潔濃烈且真摯的情感,可賦予聲樂作品中靜態的譜子以鮮活的生命力,使得自身與聲樂作品、受眾與聲樂演唱產生情感上的交流與共鳴,才能達到聲樂演唱的最佳境界。從此種層面來看,視唱練耳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積累感性音響材料的過程,演唱者感性材料越豐富,對聲樂演唱技巧的理解與領悟便越透徹,更易于體悟聲樂演唱中各個音樂要素之間的規律與基本規則;在識譜記譜、基本功習練中,以視覺感知曲譜上起伏旋律線、跳躍音符之美,可以將自身代入到聲樂世界中,掌握聲樂演唱基本功的同時獲得情感表達的別樣方法與途徑。
樂感是指個體對音樂的感知,包括細微且靈敏的音準感、穩定且準確的節拍感、復雜且復合的節奏感、多變且靈活的力速感等多方面內容。個體唯有具備靈敏的樂感,才能在聆聽優秀音樂作品時在內心形成強烈的反應與共鳴;反之,即使音樂再悅耳動聽,內涵再如何深刻,都無法與之產生交互。聲樂演唱者的樂感,可以是自身的先天優勢,也可經后天培養形成。而視唱練耳便是演唱者樂感最為簡單、直接的來源。
對于聲樂演唱者來說,視唱練耳是調節音色、把握音高音準的有效途徑。在長時間的習練中,演唱者對音準、音高逐漸形成一種較為穩定、準確且靈活的審美感知力與心理方式,逐步掌握示范聲樂作品中音高與音準的把握方法,再經過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便可從容應對各類聲樂作品,在演唱時便會如行云流水一般高水平詮釋整部聲樂作品。同時,視唱練耳中不斷調節自身的音色,在體現自身嗓音特色的基礎上逐漸與聲樂作品風格靠攏,可以快速找準自身的聲樂演唱風格,對于提升自身聲音的辨識度意義重大。
除此之外,節奏是聲樂演唱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其源于自然,與個體的生理、心理聯系緊密,節奏的張弛、疏密都有跡可循,在視唱練耳中,習練者通過反復聆聽找準聲樂作品內最契合人類心靈跳動、自然萬物生長規律的節奏型、節拍等,可以領悟節奏的動態美與律動美,進而形成良好的節奏感。
素養是指個體需要具備的關鍵能力與品格。聲樂演唱者需要具備的音樂素養主要包括音樂感知力、音樂審美力、音樂實踐力與音樂創造力。通過前文對聲樂演唱基本功、樂感的分析,可見視唱練耳對聲樂演唱者音樂感知力與審美力的積極影響,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聲樂演唱者的演唱實踐水平。從音樂創造力層面來看,聲樂演唱實際上是對聲樂作品的二次創作。聲樂作品,尤其是流傳已久的聲樂作品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受到當時社會環境、文化背景、藝術事業發展水平等多元因素的影響,反映了特定時期社會音樂認知結構與思想意識。時代變遷下隨之而來的是音樂題材、音樂創作技法、音樂審美需求的變化,當時的音樂認知結構已經不能與當代審美感受相對接,這就需要聲樂演唱者在演唱中以當代社會環境及精神語境為依托,通過二次創作在演唱中融入時代要素及現代精神思想,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視唱練耳是音響材料積累的過程,演唱者不斷在視唱練耳中聽辨優秀聲樂作品的節奏、旋律特色,以視唱過程將聲樂作品轉化為音響效果,并融入自身的感受、審美情趣與音樂藝術追求,將會賦予聲樂演唱以時代感、現實主義色彩。
除此之外,視唱練耳可以幫助聲樂演唱者深化對聲樂作品的認知程度,對聲樂作品的理解不再停留、止步于曲式結構、基本及復雜節奏型、旋律、伴奏織體與譜面規則,而是深入作品內部與創作者產生情感、精神與思想上的交流。聲樂演唱也不再是對譜面的“編譯”,也絕非以人聲播放聲音的過程,而是寓情于聲,以聲訴情,將聲樂作品深刻內涵、復雜情愫、文化價值意蘊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體現出聲樂作品細微之處的巧思、深刻之處的靈感、變化之處的動態,進而強化聲樂演唱表現力、感染力、吸引力與感召力。
聲樂演唱追求的是自然、質樸、原始的優美人聲,在諸多聲樂演唱現場可以看到,優秀的演唱者即使不借助話筒、音響等,其聲音依然具有強大的穿透力,這便是共鳴的效果。從生理層面來看,共鳴是指演唱發聲時,聲帶振動所產生的音波經過聲帶周邊肌肉、軟骨及內部空間傳遞,使得口腔、頭部、胸部等腔體內的空氣與之產生共振的現象。豐富的共鳴可以使聲樂演唱的聲音更加圓潤飽滿、渾厚結實,且可達到剛柔并濟、情感深厚的聲樂演唱效果。
對于聲樂演唱而言,視唱練耳是幫助演唱者靈活調動共鳴腔體的有效方法。人體共鳴腔體主要包括頭腔、口腔、鼻腔與胸腔。其中,頭腔共鳴適用于高音區演唱,在視唱練耳的發聲訓練中體驗頭腔發聲位置,將聲帶振動所產生的音波集中在頭腔中使空氣與之產生共鳴,可以將高音演唱得扎實集中,避免高音演唱時聲音過于尖銳;口腔共鳴難度較小,可以起到提升音量的作用。在視唱練耳的發聲訓練中向上疏導氣息流,保持口腔打開、上顎微微上提、下顎及咽部放松,使得氣息帶動聲音撞擊在適宜位置,可以使聲音洪亮、飽滿;鼻腔共鳴可強化聲音效果,使得音色更為優美動聽。在視唱練耳發聲訓練中,感受氣息與鼻腔空氣的共振,可以進一步提升聲樂演唱水平;胸腔共鳴適用于低音區演唱,在視唱練耳的發聲訓練中保持胸部放松,避免可以擠壓咽喉部位,盡量以自然的方式引起聲帶音波與胸腔空氣的共振,可以防止低音區演唱聲音斷斷續續、低而不實。由此可見,視唱練耳對聲樂演唱共鳴具有顯著影響,可進一步提高聲樂演唱的藝術表現力。
視唱練耳包括“視唱”、“練耳”兩大部分,囊括氣息與樂句、節奏與節拍、連音與跳音等豐富且基礎性內容。視唱練耳可以有效提升聲樂演唱者的演唱能力,對于聲樂表演意義重大。視唱練耳對聲樂演唱技巧的影響體現在演唱基本功、樂感、音樂素養及表現力、共鳴氣息四個方面,在聲樂習練與演唱過程中需對視唱練耳予以高度的重視,在堅持不懈且靈活多變的習練中逐漸探索出屬于自身的聲樂演唱風格,更為完美地詮釋聲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