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黑龍江藝術職業學院)
美聲歌唱是美聲唱法與美聲音樂流派的有機整合,其音色飽滿圓潤、深厚結實、濃郁悠揚,且善于表情、剛柔并濟,通常以人的發聲器官將作品內涵、歌唱者心理狀態與情緒情感轉化為豐富的音色語調。而美聲歌唱的獨特魅力,集中于語調的藝術表現形式與處理技巧。基于此,本文以語調與美聲歌唱的相互關系為切入點,簡要分析美聲歌唱所追求的語調藝術特征。從強弱、高低、連斷三個方面探究美聲歌唱語調的處理技巧,并對美聲歌唱的藝術表現提出幾點建議。
美聲歌唱藝術除了通過把握音準、找準節奏、體現旋律表現聲樂作品的獨特魅力外,還需要通過清晰生動、飽滿柔美的語言增強美聲歌唱的表現力,給人以沉浸式的觀聽感受以及代入式的情感熏陶。而語言的語調是表現情緒與情感跌宕起伏、回旋婉轉的關鍵要素之一。若是在美聲歌唱中僅僅注重聲樂作品的曲式結構、音樂特點,在語調處理上技巧不夠嫻熟,或處理不到位、不合理,便難以完整、準確地表現出美聲歌唱的藝術效果。由此可見,掌握美聲歌唱語調的處理技巧可以使歌唱語言更為靈動、內涵更加豐富、美聲歌唱表現更具感染力。
從語音學層面來看,語調是指歌唱者歌唱出的歌詞中所具備的聲音特征、所體現的情感與態度。實際上語調存在于聲樂作品中,歌唱者需要通過對聲樂作品樂句進行分析、對其情感進行把握、對其深刻內涵進行解讀才能夠找到正確、合理處理美聲歌唱語調的技法。聲樂作品中樂句音調的高低升降、抑揚頓挫;語言的發音特點、咬字方式;樂句與樂句之間的關系、前后樂句間情感的遞進等都會形成美聲歌唱的語調。若想在歌唱中表現出語調的藝術特征,首先便需要分析樂句,明確該樂句的高低、長短、輕重、緩急,再從唱法層面分析樂句的旋律、節奏及其與整體之間的關系等。在把握了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樂句語調后,便可以根據自身的理解、歌唱風格以及聲樂作品創作的意圖等通過語調的輕重強弱、高低抑揚、連斷停頓等將聲樂語言轉化為歌唱語調,再表現為音樂的語義,受眾便可從悠揚婉轉的音色中感受到歌唱者高度的藝術造詣以及聲樂作品的內容與內涵。
美聲歌唱語調與說話語調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皆為歌唱者(說話者)心理意識、情感情緒、思想精神與聲音的高度契合。試想在說話時可以毫不費力地通過語調表達語義及情感,借助語氣詞便可以直抒胸臆、酣暢淋漓。美聲歌唱語調也是如此,歌唱者唯有深刻品位聲樂作品的內涵,具備高度的音樂修養與文化底蘊,才能夠將自身與作品融合,聲樂作品旋律高揚、節奏緊湊、起伏跌宕之時,歌唱者基于對作品的理解自然會在內心中生出激昂、奮進之情感,將情感轉化為語調便會水到渠成。
音樂與語言有機整合,是美聲歌唱有別于其他藝術形式最為顯著的特征。在歌唱中音樂與語調并非簡單相加,而是追求著別樣的藝術特征,具體如下:
美聲歌唱的音域寬廣,大部分美聲歌手都能達到兩個八度,而花腔女高音與部分歌唱家能夠達到兩個半高度。美聲歌唱寬廣的音域為歌唱者提供了豐富的自我發揮與創造機會,歌唱者不僅可以通過嫻熟運用美聲歌唱技巧調節自身音色、打造出優美靈動的音響效果,增強美聲歌唱的感染力與感召力,還能通過聲音與情感情緒的交織融合,更加靈活地調整音調,尤其是歌唱情緒情感極富變化的聲樂作品時,美聲歌唱的寬廣音域能夠支持歌唱者語調的快速、急切轉變與切換,歌唱者不受音域限制自由發揮,體現自身的藝術造詣,彰顯著美聲歌唱中語調的價值,能夠使得其美聲歌唱更富有生命活力,更加吸引人關注與傾心。
美聲歌唱追求音色優美、音質統一,若想達到該歌唱藝術境界,便需要科學運用聲帶的振動頻率。在美聲歌唱中,語調變化的生理基礎為咽喉部位的調節、口型的變化以及氣息流量,要求歌唱者靈活調動自身發聲器官,并且,伴隨著音樂的進行與旋律的遞進不斷調整自身的情感態度與情緒傾向。在實際的美聲歌唱表演或練習中,語調是歌唱者容易忽視的聲音要素,而美聲歌唱對音色與音質的追求,使得語調成為必不可少的美化音色的條件。歌唱者若能有意識地根據歌詞語音、語義及結構形式,音樂的旋律、曲式結構與節奏特征充分發揮聲帶優美的音色與音質的上下統一,對語調的抑揚、輕重等進行調整,便可以達成美聲歌唱所追求的優美音色。
美聲歌唱一般采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此種呼吸方法不僅局限在美聲歌唱中,當前我國戲曲表演、民歌演唱等藝術領域也愈發重視此種科學呼吸方法的使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最為顯著的優勢便是氣息彈性與伸縮性較強、氣息儲備量充裕,與聲帶調節相配合可以使語調或高或低、或重或輕、或緩或急,以此體現出美聲歌唱中語調的連貫性、跳躍性與自然性。不僅如此,美聲歌唱大部分曲目的旋律都平緩、悠揚與低回,自身便對歌唱者氣息量、氣息控制及運用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且部分作品需要歌唱者采用弱音、半聲歌唱技巧。為此,美聲歌唱中,歌唱者需要把握好呼吸技巧與要點,以充足的呼吸支撐語調的自由變化,并與聲帶控制相配合,達到美聲歌唱所追求的跳躍、輕巧的語調藝術。
美聲歌唱以自然性、和諧性至上,追求的是自然發聲,即依靠人體發生器官、共鳴腔體發出并放大聲音,體現出人嗓音的質感與最為本質的聲音。美聲歌唱所追求的美學思想,與音樂的發展與起源息息相關。無論是中西方,都將音樂視作情感與情緒的自然流露,也是人類對美好事物最為原始的心理反應。因此,美聲歌唱需要一種真誠、純潔、樸實的聲音。在美聲歌唱中,語調的頻繁轉換固然能夠體現出歌唱者高超的技藝,但過于頻繁便有“炫技”之嫌,久而久之也會誘發聽眾的審美疲勞,將美聲歌唱從其質樸、天性、原始的本質中脫離出來。為此,美聲歌唱對語調藝術的追求,體現在自然與質樸之上,歌唱者也需要深入把握該特征,恰當、適宜地運用語調技巧進行歌唱。
美聲歌唱要求常在氣息流動與聲帶之上,因此,在音量轉弱時,聲音并非戛然而止,而是集中氣息流,收縮橫膈膜集群,使聲帶變薄,從而發出極具穿透力但音量較弱的聲音。反之,音量轉大時,聲音并非突兀地放大,而是緩慢放開氣息流,放松橫膈膜肌群,聲帶逐漸復原并發出渾厚、圓潤的聲音。美聲歌唱的此種要求決定語調技巧的運用需要,以音樂音量的變化需求為導向,音量降低時情感回歸平靜與舒緩,此時語調降低,但保持相對穩定;當音量增強時,情感持續高漲,此時語調高揚但張弛有度,與之前形成鮮明對比,可以體現出美聲歌唱語調的韌性。
美聲歌唱語調的處理既是一種技術,也是一項技術。正如朗讀一般,有些人生來便領悟的語言的力量,可通過語調的抑揚頓挫及靈活的轉變詮釋朗讀內容的內涵;但部分朗讀者頻繁地變化著語調,或是情感流露太過含蓄,或是情感流于表面,最終導致朗讀略顯浮夸。美聲歌唱也是如此,語調的處理依靠的不僅僅是一種技巧、技法,更重要的是歌唱者對發聲器官靈活自如的調動,以高度的藝術造詣將情感態度與語調聯系在一起,進而從恰當巧妙的語調變化中體現出作品的情愫。綜合來看,美聲歌唱語調的處理技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美聲歌唱中語調的輕重強弱是指聲音力度的大小變化,當聲樂作品情感低落或情緒淡然之時減小聲音的力度、適度降低音調,便會達到如在耳邊低訴、娓娓道來的音響效果。相反,如果聲樂作品情感高亢、情緒奮進,則加強聲音力度、提升音量,便可振聾發聵、直擊人心。而無論是語調的輕重還是強弱,其語調的處理均建立在歌唱者對聲樂情感的全面把握之上,唯有與原作情感內涵相契合才能聲入人心。美聲歌唱語調輕重強弱的處理技巧包括:
①語法性的重音強調。在聲樂作品的一句歌詞內,通常會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群,換言之即為聲樂語言所描述的對象,而用以描述意群的語句內并非所有的字詞均需要重讀強調,最為簡單的辨別方式便是依據語言最為基本的語法性。以漢語言為例,通常情況下謂語部分重讀強調可突出意群的動作流線,使得美聲歌唱更具動態感;動詞與形容詞的狀語也需要重度強調則體現出一種態度傾向;名詞前的定語需重讀強調,凸顯出意群的特征,使得聲樂作品所塑造的音樂形象更加飽滿、鮮活。
②樂句的比喻性強調。民族化的聲樂作品延續了中華傳統“寓情于景,寓情于物”的美學思維,正如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因此在民族化的美聲音樂作品內多以比擬的形式凸顯出音樂對象的特征、精神風貌,對于比喻性的樂句進行強調,體現出本體與喻體之間的邏輯關系,也會使得音樂形象更為豐滿,便于受眾的理解。
③樂句中反復性強調。美聲作品內反復性出現的樂句、意群旨在突出作品的創作意圖與思想,對反復性樂句進行重讀強調,或隨著音樂情感的逐漸弱化逐漸降低語調,或是隨著音樂高潮的到來逐漸提升語調,都可烘托美聲歌唱的氛圍,將作品的思想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美聲歌唱中語調的高低抑揚是指聲調的高與低,情感的抑與揚。語調縱向的高低變化更有助于情感的瞬間爆發與情緒的回籠,易于情感宣泄與傳遞。從生理學層面來看,美聲歌唱中語調的高低抑揚需要通過聲帶的張弛程度進行調控與處理,當美聲作品語句情緒及情感高亢之時,聲帶收緊,語調提升,給人以歡快、激動或驚恐之感;當美聲作品語句情緒及情感低抑之時,聲帶松弛,語調降低,給人以平靜、悲傷或是淡然之感。音樂旋律的豐富多樣、故事情節的層層迭進以及單一樂句的情感變化、樂句之間的情感銜接等都是語調高低抑揚處理的最佳契機。
①高揚型語調。此種調型的顯著特征為語調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一般處于美聲作品的高潮部分,美聲作品通常以高揚型語調表達熱烈歡快、熾熱稱頌、堅定不移、激憤慷慨等情感。演唱此種調型時應當保證呼吸連續,咬字吐字清晰有力,跟隨作品的情感不斷收緊聲帶,契合作品之內涵酣暢淋漓地將作品情感表現出來。
②低抑型語調。此調型的明顯特點為語調呈逐漸下降趨勢,美聲作品通常以低抑型語調表達悲傷凄涼、苦悶壓抑等情感。演唱該調型時應當保證呼吸力度適中,咬字吐字清晰,聲帶張弛有度。
③平直型語調。此種調型最大的魅力在于娓娓道來,如在耳邊低訴,講述著美聲作品的故事、主人公復雜而又深刻的情感情緒以及主人公的心路歷程。若想唱好平直型語調,便需要將自身視作講述者,致力于以音樂的語言客觀且生動地展現出故事的情節,此時情感含蓄、情緒內斂,似是有意識地克制,也像是在為后來的情感爆發積蓄力量。作為鋪墊的平直型語調給人以片刻的舒緩穩定之感,更易于表現出細膩的情感。
④曲折型語調。此種調型的音高與聲音力度富于變化,體現出糾結復雜的內心狀態。演唱者需要調整自身狀態真正融入到聲樂作品中,細致入微地觀察與剖析每一次變化背后所蘊含的意圖。如部分美聲作品音高的變化是為了形成回旋跌宕的音響效果,在演唱時便需要在呼吸上下足功夫,保證演唱一氣呵成、行云流水,如潮起潮落般堅定有力,亦如花開花落般情致盎然,便可將這種曲折復雜的變化寓于語調的高低抑揚中。
美聲歌唱中語調的連斷停頓是指連音或跳音(頓音)。語調的連斷停頓處理,能夠以聲樂語言表現更為細膩的情感,如遲疑與詢問中以圓滑而又連貫流暢的音體現出對自我與時代、自我與他人之間關系的深沉思索,聽者不由得在內心中思忖置于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何為美、何為價值;再如歡快與興奮中以一字一句跳頓明顯的音體現出情不自禁地喜悅,給人以親切之感,也給人帶來美妙的視聽享受。
但需要注意的是,美聲歌唱中語調的停頓并非聲音的休止,而是要以“器樂”形式保持聲帶的低頻率震動。例如,在樂器演奏中,當撥弦、彈奏停止后,由于弦的震動不會立刻停止,便會產生泛音,留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帶給人別樣的審美余韻。美聲歌唱也是如此,連中有頓,頓中有余韻才是最佳的美聲歌唱境界。如果在演唱中聲音戛然而止,則會給人斷斷續續之感,演唱者也需要為下一樂句的演唱重新調整氣息,不僅不會表現出語調的靈動性,甚至會適得其反。因此,在美聲歌唱中,歌唱者首先需要對美聲作品進行“二次創作”,分辨其中應用連音或跳音演唱技法的部分,再通過連音與頓音的巧妙運用,保證連音流暢自然,頓音鏗鏘有力,且連音中有停頓,頓音中有連貫,這樣才能夠使美聲歌唱藝術表現連貫自如,回旋婉轉,優美動聽。
被譽為“東方夜鶯”的吳碧霞老師曾言,歌唱不是以技術堆砌起來的空泛的藝術,歌唱自身也并無特定的技法或是技巧,心中有音樂、有感悟,便會正確自如地處理歌唱中聲音的收放與情感的表現。這與我國自古以來崇尚的“師法自然”相得益彰。美聲唱法雖然源于西方,但近年來在我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美聲歌唱表演規模也愈加龐大,在為美聲演唱者提供更加多元的發展機會的同時,也對其演唱技藝、音樂修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粗淺地認為,若想掌握美聲歌唱中語調處理的要義,便需要認識到語調處理的價值與作用,深入領會美聲作品的情感、內涵及作者想要創達的思想與精神,致力于追求如說話般得體、自然、自如的語調處理效果,以此增強美聲歌唱的感染力與藝術表現力。
情感情緒是美聲歌唱語調處理技巧運用的依據,情感的高亢與否決定了語調的揚抑、強弱、高低、急緩。為此,在美聲歌唱訓練與實踐中,歌唱者都需要以作品分析為起點,結合作品創作背景、作曲家的生平經歷、時代特征與音樂流派等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再結合作品的曲式結構、節奏節拍、旋律、和聲織體等做好樂句處理,明確樂句的語調特色及前后樂句內語調的轉變,在深入分析作品的基礎上再選擇相應的語調處理技巧,能夠保證美聲歌唱語調契合其所追求的靈活、富于變化、質樸與韌性。
由前文論述可知,美聲歌唱語調與說話語調具有異曲同工之處,因此,在日常練習中可將朗誦技巧遷移至美聲歌唱中。例如,美聲歌唱中,受到音樂旋律及節奏型的影響,在歌唱部分歌詞時會出現歌唱出的發音與原本發音不符合的情況,此時,歌唱者可以將朗誦內的升、降、平、曲技巧遷移至美聲歌唱中,對發音易發生偏差的“浪”、“路”等字進行降調處理,便可以改變此種情況。除此之外,在歌唱悲傷曲目是,可使用朗誦中“氣息在先,聲音在后”的語調技巧,氣息與聲音之間似有阻滯,可以表達出凄厲、哀怨之情。
美聲歌唱中的語調,正如說話一般是情感、態度與音色的有機結合,可通過調整語調的輕重強弱、高低抑揚、連斷停頓細致地表達情感、烘托演唱氛圍。而對語調的自如處理,建立在演唱者作品內涵與藝術特征的精準把握上,唯有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反思教訓,在日常訓練中刻苦練習、堅持不懈,在分析作品時淺入深出、端正態度,才能夠掌握美聲歌唱中語調處理技巧的要義與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