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江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河北唐山063000
“互聯網+醫療健康”新業態作為互聯網與醫療健康的深度融合,不僅能夠為群眾提供更加全面的健康保障,使健康中國戰略的順利實施擁有良好基礎條件,同時還能夠在醫療資源優化配置、醫療服務模式創新、醫療服務成本控制、醫療衛生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對加強社會醫療保障、滿足人民群眾醫療健康需求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而在當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互聯網+醫療健康”建設持續推進的背景下,要想適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與要求,將“互聯網+醫療健康”建設真正落到實處,則需要各地區政府部門全面、深入了解“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現狀展開,同時以加強社會保障為目標,逐漸探索出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未來發展方案與策略[1]。
在社會經濟、信息技術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下,我國在醫療信息化建設方面起步較晚,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醫療健康事業的發展仍存在著一定差距,但由于醫療健康服務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是社會保障的重點內容,一直都非常受國家重視。因此自“互聯網+醫療健康”新業態出現后,就立即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關注,各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也同樣非常大。例如在2018年9月14日,為了對“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予以規范,國家衛健委出臺了《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范(試行)》3個文件,從互聯網診療管理、互聯網醫院管理、遠程醫療服務管理3方面入手,明確了“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過程中的具體實施規范與要求[2]。而在2020年12月11日,國家衛健委則針對各地區“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初見成效的客觀現實,發布了《關于深入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五個一”服務行動的通知》,決定在醫療行業推動“一體化”共享、“一碼通”融合、“一站式”結算、“一網辦”政務、“一盤棋”抗疫等服務。這些政策的出臺,不僅為“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也使醫療健康事業發展所存在的很多潛在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規避[3]。
“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不僅需要以互聯網的推廣普及為基礎,同時也離不開各種先進技術手段的支持,而在網絡信息技術與醫療行業間聯系不斷加深的背景下,近幾年各種先進技術手段顯然都在醫療行業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例如在2019年6月5G商用牌照正式發放后,“5G+智慧醫療+北斗”迅速成為了遠程醫療的全新發展方向,并在突發性事故救護指導、重癥患者現場搶救等方面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應用效果[4]。而在醫院醫療儀器、設備管理要求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很多醫院則引入互聯網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建立了專門的醫療儀器、設備管理系統,用以代替醫護人員對醫療儀器、設備進行集成化、智能化管理,使其能夠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診療工作中。
在健康中國建設的持續推動下,“互聯網+醫療健康”新業態雖然實現了快速發展,并給人民群眾帶來了更高質量的醫療健康服務,但由于整個行業的配套監管機制尚未得到完善,有關監管工作的力度也有所不足,因此無論是醫療產品的線上交易,還是線上問診等醫療服務的落實推進,都存在著很多不規范之處,有些不僅無法滿足群眾的醫療衛生需求,甚至還會使群眾的利益受損[5]。例如有些不良商販為獲取更多利益,常常會以高于國家規定的價格售賣醫療產品,并通過虛假夸張宣傳等方式來欺騙消費者購買;有些不法分子則利用遠程診療在監管方面的漏洞,在不具備從業資格的情況下,冒充執業醫師提供遠程診療服務,其服務質量根本無法保證。
“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雖然能夠為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提供支持,但由于當前很多地區的公立醫院都存在著信息孤島問題,并未能夠與其他醫院間實現有效的數據信息共享,因此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往往僅限于醫療衛生機構內部,不同醫院間的醫療資源調配仍然比較困難,而這對于解決醫療資源浪費問題顯然是非常不利的[6]。同時,在醫院間醫療資源分配本身就不夠平衡的情況下,如果不能夠實現對醫院間醫療資源的靈活配置,那么患者為了享受到更為優質的醫療服務,就必然會選擇前往三甲醫院或其他掌握更多醫療資源的醫療衛生機構就醫,普通醫院的患者則會相對較少,這不僅會給普通醫院的發展帶來很大困難,同時還可能會使整個醫療行業出現“大醫院醫療資源不足、普通醫院醫療資源浪費”的尷尬局面。
“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必然會使醫療行業出現很多新的工作崗位,并使部分原有崗位的工作要求發生巨大變化。近年來我國政府雖然對此已經擁有了明確認知,但由于醫藥行業中的人才結構相對單一,多集中于臨床診療領域,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又相對較少,因此行業人才需求往往很難得到滿足,而“互聯網+醫療健康”的進一步發展,也會隨之受到很大限制[7]。例如在大數據技術廣泛應用于醫療行業的情況下,如果醫療衛生機構無法有效引入掌握大數據技術的優秀人才,那么健康醫療大數據的采集、整合、分析、應用就都會受到直接影響。另外,有些醫院雖然比較重視優秀人才的引進,但在人才培養方面卻仍然使用相對滯后的知識點填鴨式培訓,不少醫護人員對于先進診療手段、醫療設備、信息系統等并不熟悉,即便醫院能夠將醫用機器人、臨床診療決策支持系統、醫療健康智能設備等應用到實際工作之中,也同樣很難將其優勢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從社會醫療保障的角度來看,由于當前我國的醫療資源配置仍不夠均衡,因此要想使“互聯網+醫療健康”得到進一步發展,未來首先還需將區域化的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構建起來,由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部門主導,對各地的醫院電子病歷、群眾電子健康檔案、人口信息、公共衛生信息、計劃生育信息、醫療保障信息、藥品管理信息等各類數據信息全面整合,共同納入到全民健康信息平臺中來,為各地方醫院的醫療健康數據資源應用提供支持[8]。同時,同地區醫院還要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立醫療服務信息互通共享機制,堅持以服務人民健康為宗旨,在醫療資源進行統一、科學配置,力求做到信息共享、業務協同、互通互聯、融合開放[9]。
在“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規范性存在明顯不足的情況下,還需由政府部門入手,切實履行各方的醫療行業監管責任,同時以健康醫療大數據資源及相關大數據技術為基礎,展開更加深入、細致、嚴格的醫療服務監管工作,使醫療行業監管能夠盡快實現數字化[10]。例如在遠程診療服務方面,可明確第三方醫療健康服務平臺的監管責任,要求其必須要對提供遠程診療服務的醫師進行嚴格資質審核,確定其具有從業資質后方可允許提供遠程診療服務,同時還要將所有遠程診療服務的數據進行全程留痕存儲,以便于政府部門開展審查工作,或是對有關糾紛案件進行調查處理[11]。而在醫療產品售賣方面,除了加強第三方平臺的審核監督,要求其嚴格履行自身的產品價格、質量監管責任,還需要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產品價格、消費者質量評價等方面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與分析,以明確可能存在價格、質量問題的重點監察對象,提高行業監管工作的針對性[12]。
為滿足“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專業人才需求,地方政府還需根據當地醫療行業發展及人才的儲備情況,將具有針對性的多元化人才培養機制運用到實際當中,以實現對醫療行業高素質專業人才的有效培養。例如在醫療行業人才結構單一的情況下,應引導各地區醫療衛生機構對崗位體系進行調整,根據“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趨勢,設置必要的全新工作崗位,同時取消、減少部分重要性較低的原有工作崗位,或是對原有崗位的工作要求作出調整,之后再將相應的人才引進需求明確下來,以吸引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安全等領域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進入醫療行業,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13]。而在復合型人才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則需要地方政府發揮自身主導作用,主動引導當地高校與醫療衛生機構展開合作,根據新業態下醫療行業的人才需求情況,共同制訂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同時由醫療衛生機構為高校學生提供更多實訓、實習機會,使其能夠盡快成長為符合醫療衛生機構用人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并加入到有關工作隊伍中[14]。另外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還可以由地方政府牽頭,組織各醫療衛生機構、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及有關軟件公司協同合作,將醫療健康教育培訓云平臺構建起來,為醫院醫護人員提供各種醫學在線課程,使其能夠在線上接受專業培訓,實現能力素養的不斷提升。
從我國各地區的“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現狀來看,“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體系雖然已經初步建立了起來,但基于互聯網展開的醫療健康服務卻仍然比較少,很難滿足群眾不斷提高的醫療健康需求,而要想解決這一現實問題,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實現進一步發展,則需要對互聯網支持下的醫療健康服務方式加以創新[15]。例如在部分患者行動不便、不易前往醫院問診的情況下,可依托第三方平臺或官方網站、APP、小程序,對網上健康咨詢、移動支付、檢查檢驗結果線上查詢等服務進行推廣普及,為患者及其家屬提供方便[16]。而針對一些慢性病患者,則可以為其提供病情跟蹤、復診智能提醒、“互聯網+”家庭醫生簽約等服務,以幫助患者準確了解自身病情、身體健康、及時前往醫院復診,同時由醫生在線上完成健康管理、病情分析、處方延伸等簡單的診療工作,盡可能降低慢性病診療對患者生活的影響[17]。
“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雖然能夠更好地滿足群眾醫療健康需求,但在醫療健康服務對互聯網依賴性較強、生成數據信息較多的情況下,也同樣會帶來更大的信息安全風險。因此在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同時,有關部門同樣還需提高對信息安全問題的重視,通過建立健康醫療數據容災備份機制、完善信息安全與健康醫療數據保密制度、加強信息系統安全保護等方式,為健康醫療數據提供強有力的信息安全保障,以免因健康醫療數據泄露而影響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或是降低醫療健康服務質量[18]。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雖然仍需進一步規范、引導,但只要能夠準確把握其發展現狀,明確“互聯網+醫療健康”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同時從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構建、行業數字化監管、醫療健康服務創新等方面入手,采取合適的發展策略,未來“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有效性、規范性仍然是能夠得到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