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線上線下立體融合開展高中宏志教育的實踐與探索,編號:JK20123。
摘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人們的生活和學習產生了影響,遠程教育應運而生。多年來,專家、學者研究發現傳統教育和遠程教育二者均存在著不足之處。如何把兩者的優勢集合,于是產生了“線上線下立體融合”教學模式。文章首先闡述了“線上線下立體融合”教學模式的相關內容,并對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學采用該教學模式進行案例分析,進而探究了“線上線下立體融合”教學模式的創新策略,為更多學校使用“線上線下立體融合”教學模式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線上線下;教學模式;探索
一、 引言
1840年,英國倫敦大學開始的通信教育(郵遞傳輸),是遠程教育最早的表現形式。20世紀中葉以來,電視、廣播等新媒體成為遠程教育的媒介,推動遠程教育發展到了新的階段。21世紀初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大數據讓遠程教育翻開了新篇章。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接受線上教學模式,線上教育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庫,學生學習時間更加自由,強調了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化,拋棄了傳統教育“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即使在傳統課堂教學中,老師依然會組織學生在周末或晚上利用互聯網進行線上交流學習,這種“線上線下立體融合”的教學模式也成為部分學校正在采用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同時具有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優點,在“互聯網+”的環境下,也將迎來新的挑戰。
二、 “線上線下立體融合”教學模式
(一)線上教育
1. 直播課程
在網絡直播發達的今天,教師可以很容易地利用直播軟件通過課程直播與學生交流。正是由于直播授課有著便利、低成本的特點,所以直播課程很快成為線上教育的主要方式。直播授課的群體可以是學校自然班的學生或固定成員,也可以在公開直播網站上面向學校自然班的學生和大眾。直播授課需要教師和學生安裝相應的直播軟件,很多直播平臺都有錄像重播的功能,可以讓學習者反復觀看,例如:騰訊課堂,釘釘和嗶哩嗶哩直播等,學生只需要手機,或者投屏到電視即可觀看、學習。教師直播課程時要把重點放在知識點的深層次講解或者作業答疑,如果授課內容是線下教學的復講或是講授新課,無法與線下教學有效區分,將會引起學生接受的疲勞。
2. 錄播課程
錄播課程既可以是簡單的手機錄像或電腦錄屏,也可以利用專業的錄制設備或在錄播室內完成,只要經過后期剪輯,就可以上傳至網絡平臺供學生學習。在錄播時一定要做好設備的檢查,例如:攝像設備、錄音設備、燈光、電腦或手機等。教師在錄制時還應該注意光線效果、鏡頭畫面、著裝儀表,這些因素影響著學生的觀感。后期在做視頻處理時,需要做好音頻的降噪,必要時添加一些特效來輔助教學。
錄播課可以提前準備、后期修改,所以一般是教學中的精華內容,所有學生都可以反復觀看,但錄播課缺乏互動性,筆者建議有條件的群體可以采用“錄播+直播”的模式授課。所謂“直播+錄播”就是將錄播與直播結合取長補短,前半段放錄播課,后半段教師與學生直播交流答疑。
3. 課程資源庫
除了直播課程和錄播課程外,建立課程資源庫,也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課程資源庫是為教師更好地設計和實施課程提供資源支持的材料存放場所,它承擔收集、整理、加工、存放和傳遞課程資源這五項職責。資源可以用微視頻、文檔和圖片的形式來呈現,內容可以是課后練習、拓展知識和課外閱讀等。在授課結束后,學生可以依據自身需要選擇課內學科或課外學科資源自學。
(二)線下教育
1. 傳統課堂
傳統課堂依舊是學生學習的主要課堂,在“互聯網+”環境下,傳統課堂也發生著極大的改變。主要變為由原先單一的教學模式、難以分析教學行為和判斷學生學習狀態、教師對現代化教學的參與度不高,向多種教學模式并存、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狀態的數據分析、越來越多的教師愿意使用現代化教學設備的轉變。這一切轉變應當基于政府及學校對建立智慧課堂的重視和投入。
2. 活動交流
生活是學習的老師,在傳統課堂外,學校應當開展校外交流活動,組織老師和學生走訪其他學校,與外校師生一起交流學習心得。校內可以組織學生參與“青年大學習”學習分享、“優秀網絡文化作品”比賽、“新青年·享閱讀”等活動。這些活動既能讓學生漲新知、明事理,也能讓學生更加容易接受互聯網學習與線下交流這種教學模式。
三、 “線上線下立體融合”教學模式的案例分析
(一)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學“線上線下立體融合”教學
自2015年年底起,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學響應“互聯網+教育”的號召,開始在學校實驗班開設翻轉課堂的試點教學。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新課,學生在家觀看教學視頻完成自學和課后練習。該模式讓學校的高考錄取率取得了三年(2016~2018年)遞增,增幅超越30%。2020年初,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學在全市范圍內舉辦“宏志教育空中課堂”,組織老師在線教學為學生答疑,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該校也受此啟發,結合線下教學不斷完善,形成了具有學校特色的“線上線下立體融合”教學模式。“線上線下立體融合”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僅可以在課堂中完成對書本知識的講解,還可以在晚上或周末和學生利用直播平臺對完成知識點進行深入講解、作業輔導和在線交流。學生能夠享受課堂教學和在線教學,也能夠享受課程資源庫的福利。
這種“線上線下立體融合”的教學模式讓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學實現了教學質量的提升。傳統的線上課程無法完成對學生學習過程監控、學習質量檢測;線下教育難以為學生提供開放的教學資源。而“線上線下立體融合”的教學模式更加體現對學生教學全過程的引導、發揮了教學團隊的作用,注重學生學習效果和學習反饋。筆者將該校的教學質量評價分為三個部分:一是結果質量。經過一段時間,學生整體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學校的高考錄取率也在不斷攀升;二是過程質量。在日常教育活動中,由于線上教育的引入教師可以及時與學生互動,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不用把問題留到第二天,這也讓線下教學變得輕松起來;三是非預期質量評價。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教師發現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適應這種教學模式,他們會主動登錄學習資源庫下載資料學習,也會在資源庫中進行交流,上傳自己的優秀作品。
(二)優點
1. “線上線下立體融合”教學模式“以人為本”,摒棄了以往以教師、教材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轉向以學生為中心。
2. 教師的教學管理手段更加科學多樣。教師可以利用大數據對學生學習特點進行分析。在此模式下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發揮學生主體的特點,并且這種方法隱蔽,讓學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成長。
3. 對線下教學有幫助。晚上教師利用直播答疑,學生可以很快地解決疑問。教師在第二天教學中也不必再花時間復習上一節課的內容,增加了線下教學學習效率。
4. 線上教育環節突破了時空限制,利用網絡直播使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不受地理空間的約束,學生可以利用晚上或周末自學,沒有學習時間的限制。
5. 傳統課堂模式下,學生可能要到培訓機構學習,提高了學習成本。但在“線上線下立體融合”教學模式下,課后和周末教師可以在線上輔導學生,解決學生的課后輔導問題。
6. 教師每次授課都可以把自己的直播課程、作業和講解微視頻放在資源共享的教學資源庫,讓學生下載學習,平臺的教學資源也越來越豐富。
7. 虛實結合的教育,“線上線下立體融合”的教學模式,既有線上的虛,也有線下的實,虛擬的課程資源和課堂教學相結合,建立了對學生個人素養全面影響的教育氛圍。
(三)存在的問題
1. 部分學生無法適應新教學模式。對于前一學段采用傳統課堂學習的學生來說,立即適應“線上線下立體融合”教學模式是困難的。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在一到兩個月內適應,對于少數接受能力弱的學生,他們可能一個學期都無法適應。這是學生會面臨的挑戰,無法接受挑戰的學生只能回歸傳統課堂。
2. 教師教育觀念需要轉變。在“互聯網+”時代下,信息化手段的介入,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了組織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部分老教師,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較深,他們難以迅速地適應現在的教學模式。他們的轉變需要過程,除了教師自身的努力,還需要學校給予他們幫助。
3. 網絡資源平臺的整合力度不夠。在“線上線下立體融合”的教學模式下,每一位教師都能在自己的空間里上傳教學資料。但是不同教師制作的資料難度差異大且沒有標準,學生尋找資料困難。出于方便學生自主學習而設計的資源平臺,在使用時卻不方便,影響了它的作用。
4. 線上教育需要學生有較高的自律能力,非會議室形式的線上學習教師無法關注學生是否在聽課,學生可能會被其他事物吸引,影響學習效率。
四、 “線上線下立體融合”教學模式的策略
(一)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態度
學校要在開學第一課向學生介紹“線上線下立體融合”的教學模式,除了介紹在線學習的方式和學習資源的使用外,還要把在線教育具有便捷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告知學生,鼓勵學生和家長使用線上教育的課程資源,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
(二)培養教師成為“互聯網+”環境下的新型教師
學校可以利用假期組織需要的教師參加網絡培訓,學習新觀念、新技術,讓他們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提高教師信息素養和教學能力。可以通過組織教育信息化比賽等活動,提高教師的參與度,推廣信息化成果。
(三)創新教學資源,以生為本
教學資源制作要實用,教師在設計教學資源時要服務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合理規劃學習內容,問題要給出詳細講解。教學資源應盡可能地以短視頻和圖片的形式呈現,在不影響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從“我要學”變成“我想學”。
(四)建立標準化平臺
線上教學的一大優勢就是豐富的教學資源,這是為學生提供線下課堂和線上課堂服務支持的重要支撐,只有建立了標準化的管理體系,才能滿足教師和學生的需要。一是要建立專業團隊審核、分類所有的教學資源,建立檢索目錄方便師生查找資料;二是要提供對學生的在線指導服務。在線學習是“個性化的學習”,教師需要為不同的學生定制學習指導方案驅動學生學習;三是平臺要做學生學習調查統計,統計出學生最想使用和對學生幫助最大的教學資源,把資源設計中心放在這一類資源上,把資源平臺的精度做好,高質量的資源是吸引學生學習、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因素。
五、 結語
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線上線下立體融合”教學模式走入學校,“互聯網+”時代“線上線下立體融合”教學模式成了許多教育工作者實踐的方向。筆者分析了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學“線上線下立體融合”教學,認為創新優化“線上線下立體融合”教學模式,是促進教育質量在“互聯網+”時代提升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吳佳,劉昊,石凌.疫情影響下學校遠程教育技術[D].杭州:浙江財經大學圖書館,2020.
[2]王小英.基于幼兒立場的課程資源庫建設[D].蘇州市吳江區平望幼兒園,2018.
作者簡介:
王霄,安徽省馬鞍山市,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