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基于碎片化數字資源與教學深度融合的研究》(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專項課題立項號:185130002)。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進,傳統的教學方式也需要轉型升級,根據
教育部指示,碎片化教學資源融入教育教學體系中,得到了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的好評。文章基于碎片化數字資源對高中數學的實際課堂效果,系統闡釋了如何在高中數學課堂上使用碎片化資源以及碎片化數字資源的特點,利用方式,包括教師如何利用碎片化資源備授課以及學生如何使用碎片化資源學習、提升學科核心素養兩個方面,探究碎片化數字資源給學生和老師帶來了哪些有益之處。
關鍵詞:碎片化數字資源;高中數學課堂;微課
一、 引言
碎片化數字資源實際上就是“微課”,通過5~8分鐘的課堂教學視頻,以一定的組織形式呈現教學內容。現如今,高中數學課堂的碎片化數字資源應用已經變得比較普遍。
二、 微課教學方式的碎片化數字資源在高中數學課堂的高效利用特點和方式
(一)正面看待高中數學課堂成果的特點
這種新型教學資源在高中數學課堂中的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特點。
1. 教學時間短,學習內容具備針對性
教學視頻內容是碎片化的核心組成內容,對于高中生而言,時間緊任務重,所以碎片化資源要充分利用起來。相對于傳統的40~45分鐘的一節課的數學教學課例來說,微課是做數學題的一個很好的平臺。對于高中數學的大題而言,從考試時間角度出發,思考到解決大概需要8~15分鐘,超出這個時間的就算做出來了,對分數也是很有影響的。而微課規定了解決或者思考的時間。相較于傳統的課堂的問題集聚,微課主要就是針對高中數學課堂知識中的某個點,內容更加精煉。舉例來說,比如,導數的求導,求導本身不難,難的是怎樣每次都求對。這是困擾很多學生的問題,那么就可以針對這個難點問題,出一個錯題集的微課,發放給學生。不一定要在課堂上講解,學生可以在下課休息、回家路上反復觀看以加深印象。第一,利用了學生的碎片時間,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時長,第二,微課不會很長,簡短而有效地解決了學生的問題。
2. 資源使用方便,容量較小
資源容量從大小上來說占內存小。微課視頻及配套輔助資源的總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視頻格式一般都是支持網絡在線播放的流媒體格式。師生可以使用手機、筆記本電腦、MP4,實現移動學習,流暢地在線觀摩課例;還可以靈活方便地將其下載保存到終端設備上,很適合師生的反復觀摩、反思和研究。微課選取的教學內容構成一般主題突出、指向明確、相對完整,有時候可以以一個主線為題,壓縮成文檔,構成一個“主題單元資源包”。例如,主題以函數為例,微課堂包括函數的形式、函數的奇偶性、運用函數解決問題、函數錯題包等等。這樣的多媒體組合素材方便師生查閱資料,將高中數學課本中的隱形資料、默會知識進行一個總結,然后運用到實際的數學題案例中,在例題中模仿解題思路。從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專業技能的提升,以小取大,實現高中學生數學成績的普遍提升,為學校教育教學模式改革打下堅實的基礎。
3. 教學針對、多角度傳播、具有實用性
對高中數學課堂效果的研究和反思,問題來源于教育教學具體實踐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首先,高中數學本質上還是考查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既然是解決問題就不可能只有一種方法,高中數學題的解題方法有很多種,比如,在幾何證明中,常常出現一個問題多種方法的情況。如果在老師的單純講解中,可能存在偏向某一種簡單或者直接的解題方法,而微課,可以讓數學題的解題方式變得多元,讓學生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的邏輯,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遇到更難、更復雜的問題時找到正確的切入點。其次,微課能讓學生脫離老師的陪伴。學生最終高考面臨的題目不一定是見過的類型,因此,高中數學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對難點問題的突破要有敢于挑戰的決心和信心。學生針對自己的難點問題與同學進行討論,通力合作解決數學問題,查找自己學習過程中的漏洞和缺點。最后,下載保存后的微課可以反復觀看查找問題。很多學生都會出現一個通病,就是老師講的時候聽明白了,思路也很清晰,但是自己獨立去做就不會,或者當時會了,但是時間久了再看就完全不記得。對于這樣的情況,微課也可以很好地解決。
4. 老師得到及時反饋,調整教學策略
微課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老師工作的負擔,但是它不能完全取代老師。老師可以針對學生學習微課的進程獲得反饋,對大部分學生普遍存在問題的難點反復講解,及時調整教學大綱。微課將數學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結合起來,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老師的心理壓力和工作任務。
(二)碎片化數字化資源的種類及功能
文本類數字化資源,一般包括教學設計大綱和目標、具體到數學公式的總結和概念意義的提出,實際可應用到習題輔助等應用形式。圖片類數字化資源是指能夠更直觀使學生獲得學習內容的工具,一些數學知識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也不能用文字解釋清楚,而這時,通過圖片可以代替一部分文字說明,學生也能更好地理解。比如,幾何證明題中需要做輔助線,而且恰好這條輔助線需要通過三維圖形的思考來搭建,那么此時,在紙張上的圖形是平面的,線與線之間的關系也可能出現理不清的情況。針對這種本身是靜態的情況,通過不同角度圖片的對比,能讓學生在思考和構建的過程中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視角。針對上述問題,也可以采用視頻加音頻的教學方法,在數學學習,特別是有關幾何證明的題目中,配合動畫形式出現。視頻課程被大量用于微課輔導中,這樣的“立體化教材”對授課素材收集、自主學習、課后復習均有著很大的作用。
三、 碎片化數字資源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效果的研究目標
(一)數學教師利用碎片化資源授課促進專業成長
教師利用碎片化資源能有效提升教師專業水平,推動教師積極參與課改,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疫情期間的教學模式創新,刺激和助推教師的專業成長,讓教師掌握了新背景下教育教學新理論,研習了學科教學方法,結合教學實際生動講解,具有實效性。學習活動場所的不斷改變可以給教師帶來日常生活和學習工作上的快捷,引導教師更好地準確把握新的課堂教學發展策略,利用老師碎片化的學習時間,方便快捷地獲取信息,提升業務能力。
(二)學生在碎片化資源幫助下提升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近年來,教育科學研究和高中實踐教學領域都一直十分重視高中學生自身核心素養的不斷提升,可見學生核心能力素養的極大重要性。而提升高中數學學生核心能力素養最重要的就是對基礎數學知識和應用技能的基本掌握成熟度,主要培養形式為學生通過掌握所學基礎知識和運用技能快速解決實際相關數學問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具體核心素養形式是宏觀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邏輯建模和直觀數學想象。而碎片化的數字資源可以考察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進而在碎片化數字資源的幫助下提升數學學科的核心素養。
(三)教師利用碎片化資源提高備授課效率
對于教師來說,利用碎片化資源能夠提高備授課效率,使課堂教學更具靈活性。教師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資源以更加直觀、生動的教學方式通過授課普及高中數學的基礎相關知識內容,突破了我國傳統教育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限制,使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自由和便捷。在導入一堂新課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目前碎片化的數字教育資源教學進行結合情景教學設計,講解抽象的傳統數學概念,解決部分學生目前無法深入學習理解傳統數學計算公式的復雜問題,激活部分學生的邏輯思維,突破備課的重點、難點,在知識點梳理復習階段提升復習效率和質量。
四、 相較傳統資源,碎片化教學資源的優勢和問題分析
(一)對比傳統資源碎片化教學資源的優勢分析
碎片化數字資源相對于傳統教學資源,從內存上看,存儲的空間會變小。一般來說碎片化數字資源的單位傳播量可能會比傳統的大好幾倍,極大地提高了資源傳播的速度和效率。碎片化的數字資源極大地提升了網絡使用者對于提取生活所需數據信息的處理精準度和處理速度、再生和利用,簡單方便、重復性和利用率高。比如,在“函數”
這一章中,單獨抽出奇偶性來講,如果在通篇制作的PPT中很耗時間,但是碎片化數字資源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在劃分的時候就已經標注好了知識點,可以直接搜索相關資源,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因此,碎片化數字教學資源在普通高中數學專業課堂上的整合使用方式會更加靈活、方便。在國家信息化事業迅猛發展的今天,這樣的信息碎片化和全數字信息資源共享系統也更好地符合現代社會發展潮流和高校師生的共同身心健康特點。
(二)目前碎片化教學資源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碎片化”一詞意指一個事物是從破碎物變成零碎物的狀態,脫離事物完整性。隨著國民經濟和科技的跨越式快速發展,碎片化的社會影響不斷增大、擴展,涉及多個重要學科技術領域。碎片化破壞了原有資源的整體結構,整體結構框架的呈現變得困難。高中數學的難度一直在調整,總體來說是上下波動的,這就需要學生靈活思考問題,建立整體的全局思維框架,如果把知識點拆得太碎,不利于學生對題目的整體判斷。另外,學校的碎片化數字資源劃分結構還有待提升優化,部分教師的計算機操作存在問題,學校的多媒體設備老舊,以及疫情對教學進度的影響等等。
五、 結語
綜上所述,碎片化的數字資源是社會技術發展的成果,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節奏,在相關理論技術應用上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但是不可否認,碎片化數字資源的利用確實提高了高中數學課堂的效果,對教師和學生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張兆紅.微課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方法探究[J].學周刊,2021(25):39-40.
[2]趙存善.微課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探微[J].成才之路,2021(21):116-117.
[3]李有錄.微課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青海教育,2021(Z2):72.
[4]成亮.整合碎片化學習理論,優化高中數學微課程開發[J].數學教學通訊,2020(12):52-53.
[5]翁芳圓.高中數學復習型微課的制作與應用[D].福建師范大學,2019.
[6]龍笑清.高中數學教學微課應用探究[J].中學數學研究(華南師范大學版),2018(2):14-16.
作者簡介:李正泉,四川省內江市,四川省內江市第一中學。